海军某部指导员陈岩谈战斗精神的培育

本站作者 2023-09-16 21:06:00

海军训练口号

从“湿鞋训练”说开去

谢岩 绘

战斗精神培育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如今,基层部队后勤保障越来越好,官兵手里的武器装备越来越先进,他们还能否如当年的革命先辈一样不怕吃苦、战胜困难?

此前,我们曾和海军某部指导员陈岩聊过有关连队内部关系的话题,收获了不错反响。近期,听说他们连在日常训练中主动“制造困难”,有意让官兵们吃苦。今天,我们再次邀请陈岩谈谈这么做的初衷。

主持人:胡 璞

主持人:听说你们前期在野外训练时搞了个“湿鞋训练”,具体是什么情况?

陈岩:“湿鞋训练”是连队官兵的概括。确切地说,应该是我们增加了日常训练难度,有意让大家多吃吃苦。

以往评价训练场好坏,都是看场地是否平整开阔、是否利于训练展开。今年,我们连驻训地附近水系发达、沼泽遍布。有同志说,这是给训练“添堵”;也有的说,这是天然的战术训练场。我个人比较倾向后一种说法。

一天,我们连正沿着河岸向训练场行进,快过桥时,我下达命令:“前方桥梁被毁,全连迅速涉水过河。”人还没到训练场,全连官兵的作战靴就湿透了。从那以后,我们平时训练开始变得不“顺利”了——刚出门就遭遇“桥梁被毁”,不得不涉水过河;一上大路就遇到“敌机侦察”,必须在丛林中穿插行军,等等。

主持人:为什么会想到这样开展训练?

陈岩:在这里要澄清一下,我其实不是和作战靴过不去,而是想逼大家跳出“舒适区”。

说实话,一个人习惯了某种方式后,很难主动寻求改变。此前,连队每天训练带进带出,看似课目一个不少,可总感觉少了那么一股争劲儿和闯劲儿。更直接的诱因是,我发现队列行进遇到积水时,处在排头的战士都下意识绕道走,说明这不是个别情况,而是大家的“共识”。

平常怕湿鞋,上了战场怎么办?这不是上纲上线、钻牛角尖儿。如果大家贪图安逸、稳定的环境,习惯到点训练、按时带回,主动回避困难、只练容易课目,这对一个去年刚刚荣立集体三等功的连队来说,是个危险的信号。对此,我内心始终有着强烈的危机感。“湿鞋训练”的初衷也在于此。

而且我始终认为,“铁脚板”和“飞毛腿”的传统不能丢。这不仅是精神上的财富,更是实实在在可以在关键时刻派上用场的能力,每名官兵都不能忽视。

主持人:你说这样做是逼大家跳出“舒适区”。连队做了哪些努力?

陈岩:“舒适区”的形成,有个人因素,但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作为连队主官,我选择的突破口就是“从难从严从实战要求出发”搞训练。大家对这一点都不陌生,关键要怎么落到平时、落到实处。

未来战场上,我们会面临什么样的考验,谁都说不准,但可以确定的是,什么情况都可能遇到。所以,在平时训练中,连队要求必须把课目训全、人员训齐、时间训够、标准训到,同时有意构设险难环境条件,磨砺大家的精神意志,让官兵找到打仗的感觉。强大的精神加上过硬的实力,才是应对一切挑战的底气。

战斗精神不是靠嘴皮子“磨”出来的。“讲”或许能解决“想不想”的问题,但解决不了“能不能”的问题。军人的血性不是与生俱来、遇战即有的,而是平时练出来的。

基于这种考虑,我和连长商量,在平时训练中,要有意识地跟自己“过不去”,专挑各种“不舒服”。比如,我们要求战士必须穿着打湿的作战靴越野或行军,而且专挑难走的路。

刚开始,大家觉得新奇、好玩,特别是蹚过冰凉的河水,让人暂时忘却了夏日的炎热,也给战术训练增添了趣味。然而没过几天,这种新鲜感渐渐消退,随之而来的是洗不完的衣服、晾不干的作战靴,还有脚底板上一层叠一层的水泡。

对于这种情况,战士们会小声抱怨,但他们明白连队的良苦用心后,也就慢慢适应了。时间一长,大家的精气神就不一样了,腰杆越挺越直、眼神越来越坚定、口号越喊越响亮,一些以往需要经常耳提面命的注意事项,如今也不用再强调了。

一次战术综合演练,上级没有要求跑步行进,连队官兵却主动要求跑起来。就这样,20多公里的路,每人负重20公斤,大家一边快跑一边穿插迂回,不断处置各种特情,最终比规定时间提前12分钟到达指定地点,获得了第一名。

事实证明,严与难、苦与累是砥砺兵心士气的最好方式。我们总结出一条经验:劈柴第一斧最难。一旦下定决心,跨出第一步,就会发现一切皆有可能。

主持人:在这个过程中,你们连队干部是怎么做的?

陈岩:我一直认为,带兵之道千万条,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带着干”。口号喊得震天响,不如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所以,每次训练遇到河流沼泽,我都第一个下去;训练结束,就和大家一块洗洗刷刷。官兵们看到我这样做,无形中消除了很多误会,也有效阻止了负面情绪蔓延。当然,我不会凭着一腔热血盲干。凡事讲求张弛有度,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的,我也会听从官兵的意见建议,但这种思想意识和训练理念不能动摇。

此前,我曾就“湿鞋训练”召开一次恳谈会,围绕大家的疑问摆事实、讲道理。当时,我讲了抗美援朝战争中抢占三所里的战例——113师1万余人携带战斗装具,14小时在山岭间奔袭72.5公里,冲破层层阻击,抢先5分钟挡住美军的退路,彻底扭转了战局。随后,我提出问题:如果未来战场上需要我们再来一次这样的奔袭,大家还有这股拼劲、这种能力吗?很多同志听后神色凝重,低头不语。组织讨论时,几名平常对“湿鞋训练”颇有怨言的老兵纷纷反思自己。现在,可以说,我们连的官兵对这种训练、对这种苦累已经习以为常了。

主持人:最后,谈谈你对培育战斗精神的理解吧。

陈岩:担任指导员后,我一直在思考:战斗精神究竟该如何培育?通过这次“训练试验”,我觉得战斗精神培育应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

我们连炊事员李上福体形偏胖,每次体能考核,成绩都不如人意。前段时间,全旅组织跨昼夜综合演练,他一直跟在队尾,但咬牙坚持了下来,并且高标准完成了炊事保障任务。到达终点的那一刻,他没有瘫软在地,而是笑出了声:“终于到啦!”当时已是凌晨两点,李上福的话点燃了大家的热情。官兵们直言:谁说排尾不能激励排头呢?

谁都想天天躲在空调房里,可温室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如果平时不对自己严一点、狠一点,那么战时就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

就我自己的理解而言,战斗精神培育,没有自己的阵地,但处处都是阵地;没有自己的课目,但个个都是课目;没有自己的时间,但时时都是时间。砥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血性胆气不分平时和战时,不一定非要轰轰烈烈,关键在于要有这种意识和自觉。(解放军报记者 胡 璞 通讯员 张潇赫 赵 锋)

阅读剩余全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