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俱乐部文化建设 军营巡礼——火箭军某部特色军营文化建设经验撷英

本站作者 2024-02-02 18:26:00

部队俱乐部文化建设

军队之魂,文以化之;军人之神,文以铸之。

近年来,火箭军某部党委按照信念引领、兴趣激发、满足需求、快乐体验、氛围感化的思路,始终把军营文化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总体谋划、全面部署、加快推进。大力开展以骑兵文化、哨所文化、助民文化、安全文化、山石文化、绿色文化为核心的特色军营文化建设,极大地激发了改革创新冲动,更激起了团队发展活力。

这期间,文化体制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性进展。覆盖部队上下的文化体系框架基本建立,文化建设整体规模和实力不断壮大,官兵们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铁骑雄风

天苍地阔,一碧千里。“出发!”一声令下,一名名英武的骑兵,乘战马冒着严寒狂风出巡,隐没在茫茫原野之中……这支前去执行巡逻任务的分队就是全军唯一一支在编担负作战任务的骑兵分队,他们也是该部文化战斗力的魂魄所在。

在祖国的西北边陲,每名骑兵都是一座座守护神。

“骑兵精神”作为一种象征,一种力量,并形成一种独特的“骑兵文化”,成为该部永恒的“金字招牌”。漫步在营区里,随处可见的“骑兵文化”似一本无言的书,让官兵在了解历史、缅怀先贤、追忆传统中,读出了忠诚,读出了责任,读出了荣誉,读出了牺牲,从而洗礼了心灵,激励了斗志,催生了动力。

建设军营文化,需要特色的精神力量来推动。一直以来,他们始终从建设特色军营文化事业的整体布局去思考骑兵文化建设,始终从培育一个团队综合实力和战斗精神竞争力的深层支撑,来推进骑兵文化建设。

透过骑兵连历史的烟云,一套套令人振奋的“文化组合拳”亮相——

以画马、写马、剪马、贴马、演马、说马、咏马等为主题的“马文化”,更是琳琅满目、丰富多彩。以马为主题的冰雕雪塑,成为北国军营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驻地许多知名书画家慕名来到团队,看到出自官兵之手的一件件精品佳作,惊叹不已。

营造“马精神”的文化氛围,激发了官兵作为骑兵连一员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每年学员分配、新兵入伍,第一件事就是要到熔铸着卓越战功、汇集着众多荣誉的“连史馆”,感受连队荣誉,学习被誉为“马背雄鹰”的张俊阳等老前辈的感人事迹。组织官兵记骑兵连战例、讲骑兵连英雄、唱骑兵连之歌等,独具特色的军营文化,凝聚了军心、鼓舞了士气、激励了斗志。

注重在内容上反映沸腾的骑兵生活、火热的训练场面和执行急难险重任务的英雄壮举。每个战斗文化宣传员都配有相关设备,及时捕捉生动感人的生活、训练场景,组织“镜头里骑兵的故事”图片展评、“马嘶摩天岭”DV展播等活动,受到官兵的热烈追捧。

通过每月组织富有骑兵浓郁特色的“趣味运动会”,每月组织开展“排头兵亮剑”活动,让技术精湛的骨干现场“露一手”,每季度举办“专业技能排名赛”,内容涉及各个岗位和战术,使官兵在创先争优中不断提升综合素质,牢铸军魂升华人格。

战马给了骑兵胸怀,骑兵给了战马灵魂。骑兵连的“骑兵文化”系列活动开展以来,充分体现先进价值观念、鲜明责任担当和特有职业道德的赛马文化、马术文化、草原文化等,犹如镌刻在万里草原的壮美诗行,为官兵筑起永久的“精神高地”。

纵观骑兵连文明,文化的繁荣和国家的昌盛总是相互伴生。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骑兵连的文化事业进入一个空前发展、空前繁荣的新阶段。

“要想骑乘精,必先精气神”,成为广大骑兵战士精武报国的深切体会;“科技强军”“文化兴军”“骑兵为体、文化为魂”,成为每届班子的发展思路;“充电”“学习型”“知识型”,成为新的时尚;“军民联防”“心连心”“军地马术联谊赛”,进一步深入展开。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五贴近”“建设骑兵分队核心价值体系”“骑兵特色文化建设体系”……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部队发展特点,党委“一班人”科学指引骑兵特色文化建设。

雪亮的军刀,矫健的骏马,威武的骑兵,这支古老而又年轻的骑兵分队在辽阔的草原上向前!向前!

小哨大“名”

在西北某域的群山莽原中,散布着该部多个哨所,面对这片被公认为“躺着也是一种奉献”的群山莽原,一茬又一茬官兵凭忠诚挑战生理极限,用意志丈量海拔高度,日夜守护着大国利器的安危。与此同时,文化的种子也在这里悄然播种、发芽和生长,结出了累累硕果。

颇具文化韵味的“东方神剑第一哨”“天剑之门”“马背雄鹰”的知名度早已取代了各哨所的代号,笔者闻之,如春风拂面。“哨位、岗位、战位,位卑责重;无名、无悔、无愧,无尚光荣的哨所之魂。”的铸魂工程给哨所建立起了精神文化高地,这一哨魂理念,已深深植根官兵心中,融入官兵血脉。“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每一个哨所都是一部厚重的历史,见证着军旅生涯的酸甜苦辣。为此,他们还发动每名官兵深入挖掘整理各哨所的建设史、发展史、战斗史,从中找准历史向往,汲取前行动力。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为哨所建设增砖添瓦,谱写新的历史篇章。

紧扣时代脉搏,顺应官兵期待。让哨所官兵尽情挥洒快乐,更多的创新和建设摆上案头,更多的攻坚和突破迎难而上:每逢周末假日,在内容丰富的军营局域网,能尽情“酣战”;在具有高标准的体育场上,可任意施展体育技能;在藏书数千册的图书阅览室,能恣意遨游知识的海洋……,被称之为“能量补给站、心理调节站、精神培育站”的蔬菜种植大棚,是官兵休闲的好去处;……还有独具特色的“文化走廊”刻满了官兵们原创的楹联、“文韬武略”的诗词歌赋;以石塑魂、以石促建、以石寄情,别具一格的“山石文化”使高原哨所处处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在此真是“乐不思蜀”。

在先进文化的滋养哺育下,一茬茬官兵在这里学文习武。草原歌手曲目日布,军营小书家方维海,“军马神医”吴朝忠……一大批人才脱颖而出。40多年来,仅被誉为“东方神剑第一哨”的所辖某哨所就先后走出了3位将军,28名干部。军委总部各级首长和上级机关来部队视察时,都被哨所文化浓浓的吸引和打动。火箭军原政委隋明太为哨所题词“光荣传统,代代相传”,现任火箭军政治部主任殷方龙为哨所题词“国宝守护神”。

鱼水情深

青海,作为我国为数不多的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在全省554.3万人口中,藏、回、土、撒拉等少数民族人口达234.4万,约占总人口的42.8%。历史渊源和现实条件决定了该部必须把军民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从建立军地共建机制到明确发展方向,从巩固民族团结到发展和谐互助的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该部的军民和谐共建事业发展历程波澜壮阔,成就引人瞩目,经验弥足珍贵。

把国家的集中、统一与民族的自主、平等结合起来,把党和国家总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民族聚居地方的具体实际、特殊情况紧密结合起来,把上级党委机关的领导、帮助与驻地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结合起来,把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驻地的繁荣、发展、进步、和睦结合起来,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与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壮美的三江源头,一场伟大的实践在军民的共同努力下,焕发出空前的力量——

这个部队始终把军民共建工作摆在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突出位置,把军民共建工作纳入团队发展和部队建设的总体规划,纳入各级党委(支部)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各级领导干部工作责任目标,使军民共建工作责任明确,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良好态势;

抓基层打基础,推动军民共建工作向纵深发展。军地双方不断在组织、思想、文化、科技、卫生、优抚、法律领域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使军民共建工作成为村镇建设的排头兵和农村脱贫致富的好帮手;驻地政府并建立村镇拥军的激励机制,在舆论上大力宣扬,在政策上优待扶持,树立典型,同时对村镇在活动上积极引导,进一步拓宽村镇拥军新领域,发挥各级机关拥军的积极性;他们还根据驻地企、事业单位的特点,帮助开展干部、职工军训、学习交流、节假日联谊和文体活动等,不断拓宽军民共建新领域;

选好重点课题,实现军民共建理论研究成果上的新突破。新形势下的军民共建理论研究,首先要选好重点课题,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结合部队近年来开展军民共建活动总结出来的好经验和做法,深入研究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军民共建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热点和难点、方法和载体,力争做到特点规律突出,理性分析深刻,结论论述有理,并将军民共建理论与军民共建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要认真思考新形势下军民共建工作如何焕发生机和活力,使依法拥军与以情拥军相结合,努力在军民共建理论上出成果、用军民共建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

拓宽军民共建领域,扩大军民共建工作的社会范围和群众基础。驻地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积极组织政府相关部门开展拥军活动,特别是鼓励这些单位在安置军嫂和复员退伍战士就业方面作贡献,这不仅可以解决部队的后顾之忧,为各乡镇人民政府减轻负担,还可以使全民从中受到拥军教育,增强他们的国防意识。

独具特色的军地共建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军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主动性和积极性、创新力与创造力;他们同驻地各民族群众,既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又各得其所、各尽其能、各展所长。

文化乐民——通过军地联谊的方式,整合文化资源,各类文艺活动走进了学校、村镇、军营;投资80余万元为12个村寨建起了“文化活动室”,购置了大量科学文化图书和文体活动器材,有效丰富了驻地群众文化生活。

文化育民——不断充实完善了国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设施和功能,增强军民的国防观念和军民共建意识,并形成了长效机制;广泛开展共学科学文化知识、共树文明新风、共育军地两用人才、共献社会爱心等活动,加强军民在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着力提高军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文化富民——以“爱心帮扶、亲情慰问、结对互学、技术支农”四项活动为主要内容,积极开展“军民一家亲”主题活动,成为军民工作的新亮点;并先后与驻地5所中、小学挂钩,开展共建活动,为中小学资助教育经费10多万元,积极开展“一帮一”捐资助学活动10年来,共有110余人受到捐助。

文化安民——坚持走访制度,每逢重大喜庆节日双方相互主动走访,征求活动意见,相互慰问,增进了解,加深友谊;坚持联络员联系制度,军地双方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及时沟通商定共建内容,互相帮助,互相督促,带领群众参与驻地环境保护、治安值勤巡逻、邻里互帮互助等创建文明村镇的各种有形活动。

作为一项富于“军营特色”的共建制度,军地共建制度实现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制度因素与法律因素的有机结合。在这片大地,流传着无数军民团结的佳话。那超越民族、不分彼此的大爱真情在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军民间早已血浓于水、相依相伴。

安全至上

该部驻防在民族宗教聚居区,又直接掌管“国宝”安危。营区内营区外、传统非传统、特殊与一般等各种安全难题相互交织,时刻考验每一名官兵。

面对复杂多变的安全形势,历届党委班子不断深化安全体制创新、发展安全建设事业的战略部署,始终保持我军性质和宗旨的现实课题,长抓不懈,结出了丰硕成果。他们先后多次被总部和火箭军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团”、“基层全面建设先进单位”,并连续10年被火箭军表彰为“安全工作先进单位”。

步伐坚定,足音铿锵。宏阔的画卷上,党委“一班人”以有力笔触不断完善安全文化建设的布局——

确立科学系统的安全文化理念。他们作为“国宝”一线管理部队,核安全是首位的安全、最大的安全。经过长期实践,逐渐整合提炼总结形成了核安全文化理念。核心理念----绝对安全、绝对可靠。核安全就是要讲绝对、讲100%。行为理念----让安全成为职责本能、生活常态。管理理念----安全连着国与家,安全责在你我他。正是在这些安全理念的支撑和引领下,几十年来,无论班子换届还是领导换茬,不管任务多重、工作再忙,部队抓安全特别是抓核安全的决心不动摇,重点不偏移,精力不分散。

打造高效运转的安全文化机制。他们总结形成了“目标牵引、内容构建、手段保证、平台支撑”四位一体安全工作模式,紧盯“七个100%”目标,坚持“七个跟着走”,有效落实“七抓”,使团队安全工作更为体系化、系统化、科学化、有效提升了安全工作的层次和水平。

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核安全关乎天命、关乎使命、关乎人命”、“安全责任大于天”、“我的安全我负责,战友安全我有责”……关于安全的标语和灯箱、山石,在营区内随处可见,并有针对性地制作了独具特色的局域网安全文化主页,建立了全军第一个核安全文化展室,提供安全图书、安全影视、安全歌曲、安全标语等内容,将安全文化作为预防安全事故、警示官兵的一种思想催化剂,在部队深入推进安全发展理念教育,深化安全法规学习,搞好安全常识宣讲,开展事故案例警示。

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文化活动。个人自查、集中互查,自我整改、专题研讨,纠治思想根源方法多种多样、因地制宜;理论探讨、知识竞赛,问卷调查、演讲比赛,梳理思想难题形式丰富多彩、不拘一格;互联网、远程教育网、安全建设网,邮寄资料、刻录光碟、QQ群,解决思想困惑的手段不断创新、层出不穷。

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发展;实践突破,则孕育理论创新。具有该部特色的安全文化建设事业正是沿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轨迹,冲破一个个旧观念、旧框框、旧机制,不断发展,奔涌向前……

石本天成

初春的西北,繁花似锦,生机勃发。在该部安全文化广场中心,屹立着一块巨石,上面镌刻着苍劲的“磐石”二字。其底座上写到:“忠诚于党的信念坚如磐石,扎根高原的精神安如磐石,……”浓缩出这个旅队魂魄的所在。这句被全旅官兵深深铭记的团魂字字千钧,指引着旅队的强军事业沿着正确的航向奋勇前进。

山石之美,美在它出自士兵之手。几年来,正是凭借着官兵们的双手和智慧,像这样别具一格的“山石文化”,几乎充实在营区的每一个角落。

怡情——一句豪言一段故事,一句碑铭一段历史。从忠党报国到爱军精武按照感情脉络进行展现,风格各异;书法艺术,遴选临摹了中国传统软笔书法不同流派篆、隶、楷、行、草5种书体书法作品;……这些数不胜数的文化艺术形式,播撒着理性的光芒,陶冶着官兵的情操,教育官兵时时牢记使命职责。置身于这样的营区,除了那种沁入人心的军营之美,更有一种历史的纵深领悟和文化的荣誉濡染。

励志——以“山石文化”为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穿针引线,并结合主题教育和专题教育,根据战略导弹部队特点形成了“山石文化系列”:向山石报到,忠诚使命;以山石为伍,热爱阵地;让山石作证,岗位建功;为山石喝彩,无上光荣……。

美化——他们在营区各主要区域和干道上兴建起了科学发展、军人核心价值观,以及安全、精武习文、军人德育等一系列文化山石,这些山石浑然天成,造型各异,具有极高的美化点缀价值。官兵漫步驻足,鉴古知今,明心见性,耳濡目染。寓意深刻的语言文化,被浓缩,被提炼,被塑造和凝结在一座新世纪的红色军营里。

文化的力量,在于以渗透的方式丰富官兵精神层面的东西。打造军营系列山石文化就是要通过山石来承载厚重的文化,用文化来培育精神、陶冶情操、提供榜样、增长知识、传承文明,使之成为引导人、教育人、激励人的精神芳草地。

绿色魅力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眼前的景色正合乎此意。不久前,来到该部生态种植园,就能看到整齐成排的大棚。走进大棚,绿油油的蔬菜苗、成串的西红柿果实……官兵正在为瓜果除草,摘瓜采菜。再沿路走去,漫路遍野争先怒放的君子兰花,老远就能闻见花香味,远处的山在雨后更显几分青翠……这里就是该部的生态种植园,也是火箭军农副业生产示范基地,是美名远扬的生态之乡。

“高原南泥湾”、“绿色氧吧”、“生命禁区里的生态乐园”——放眼西域高原,没有哪座军营像该部一样,汇聚如此多元的诗情画意;实践在前、探索在前、发展在前——纵观兄弟单位,没有哪个旅团像该部一样,承载如此多重的殷切期望。

既要锻造打赢能力,更要生态的绿水青山。部队党委积极倡导建设“生态文明”的概念,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和全面建设现代化军营的目标明确下来。因此,他们还被总部和火箭军评为“全军农副业生产先进单位”、“火箭军资源节约工作先进单位”。

生态乃生存之基、发展之本,该团地处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雪域高原,这里气候恶劣、紫外线强、全年无霜期进10个月。为此,他们为解决官兵的菜篮子问题,带动全团农副业的发展。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该部农副业生产已形成规模,示范带动作用初步显现。如何才能进一步提升部队的科技水平,强化种植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充分发挥其在种植科技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呢?团党委在经过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决定对蔬菜种植的建设给予更多的支持,并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用于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给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团党委的几届领导,都把蔬菜种植基地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为了进一步提升日光温室蔬菜种植水平,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先后推广了黄瓜嫁接栽培、茄子嫁接栽培、第二代日光温室棚体结构、滴灌、反光幕应用、反季节西甜瓜栽培等,成为全基地乃至全军农副业生产新技术。

思则变,变则通。他们还积极按照“特色、高效、低碳”的农副业发展思路,走出了一条发展农副业的新路子,使农副业向小远散点拓展。这些小点在戈壁荒漠区修建日光温室,采用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发展蔬菜生产,降低了日光温室对土地的要求,有效缓解了土地紧缺、水资源短缺问题,拓宽了设施蔬菜生产的地域空间,进而实现了亩收入由几百元到上万元的飞跃,有效丰富了官兵的餐盘子。

并充分发挥高原性地域干燥、凉爽、日光强、病虫害少等优势,创新蔬菜生产技术,引进筛选新品种,集成创新栽培技术,科学安排茬口,探索出膜下暗灌、高垄栽培、立体套种等30多项新技术工艺,具备了农副业生产的成熟技术体系。

菜园子的“绿”,极大地丰富了官兵们的“菜盘子”,又通过开展农副业生产,增强了广大官兵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观念,他们通过引进和推广农副业生产新技术、培养农副业生产科技人才、加强对边远艰苦地区部队的科技服务保障等措施,积极探索新时期“智力拥军”的新路子,提高了部队农副业生产科技水平,为保障后勤供给、改善官兵生活发挥了积极作用。

放怀于创想与创造,执著于进取与开拓,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军营和谐的成效。在收获累累硕果的同时,官兵们也在收获着另一种精神喜悦——

绿色——随着太阳能路灯、日光节能温室大棚、风光能互补发电设备、沼气池、无土栽培技术等高新技术、设备在这里的落户,昔日的戈壁滩,变成名副其实的“高原南泥湾”。

生态——建立原生态蔬菜旅游休闲区,并最终形成集农家娱乐、农家体验、农家艺术、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农业生态观光休闲核心区域,充分满足官兵业余的生活方式。目前营区绿化率已经达到100%,绿地率达到85%以上,实现了基本无裸土。良好的营区绿化,使人一进入营区便有一种清新惬意的感觉。在夏季,营区内外温度可相差3-5℃,官兵们自豪地把自己的营院称作“天然氧吧”。

园艺——绵延如画的绿色长廊,五彩缤纷的百合花香,赏玩功能齐全,健身设施完善配套,……让往来如梭的官兵时时感受着心旷神怡精神矍铄的乐章,“四季常青,三季花香、一路璀璨”的“流动风景线”在部队各个角落熠熠生辉,生机盎然之间,已经勾勒出一幅“人在路上行,似在画中游”的醉人旅游画卷。

人文——“生态种植精益求精,蔬菜供应安全可靠”“人勤春来早,大棚绿意浓”从育种到耕种,从培育到收获,再从加工到制作……每一个方面都有一个内涵,每一个环节都有一套理论,每一个步骤都有一方学问;“能量补给站、心理调剂站、精神培育站……”,温室大棚除了生产蔬菜之外,无形中也成了官兵放松心情、缓解疲劳的“人文家园”。

“菜篮子的丰收”与“精神上的丰收”,体现了定性与必然的结合,体现了科学发展和军营建设的统一,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如此系统完整的论述,大气磅礴,催人奋进。

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

回顾二十年历程,该部特色军营文化在风雨兼程的改革峥嵘中硕果盈枝,在迎接新挑战的号角声中扬帆启航。展望未来前景,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风云际会,但无论是面临风和日丽,还是云谲波诡,部队科学发展前进的航船永不停歇,特色军营文化激发的动力和活力将经久不竭。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