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秃子的成语 形容秃子的诗词
夸赞“光头”的诗句有哪些?
诗句有:《夏剃光头吟》有发遮睛肝火强,金刀已剃费平章。
酒催色相徒增色,月妒光头不借光。
一梦诚闻迁令尹,独夫未必尚成汤。
今宵赤壁乌云乱,懒上快哉亭上望。
形容秃头的诗词春望【作者】杜甫 【朝代】唐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描写秃头的词语秀顶 ·卸顶 ·突秃 ·童颠 ·秃顶 ·颓顶 ·扫脑儿 ·瘌痢头 ·枯颅 ·隳颠 ·堕颠...
形容秃子长出头发的成语
描写秃头的句子: 1、有一头像猪鬃一样粗硬的黑头发太硬,怎么也弄不倒,只好留个寸头,任它们像鞋刷子毛一样立着。
2、一排新挑的秃头,仿佛大晴天闲逸地停在远处的青云。
3、他的头发越来越白了,简直像盖了一头皑皑的霜雪。
4、他的头发好像永远不长似的,总是短短的;覆盖在头上,像戴了只黑色的瓜皮小帽。
5、他头发、胡子全白了,如银丝一般,闪着晶莹的白光。
6、秃头像乱草一样地堆在头上,远远看去,活像一个白砂锅。
7、他的头发很长,很浓密,如一股黑色的激流向上抛溅,又像瀑布似地悬垂于半空。
8、他那半寸长的短发像秋天的芦草一样又干又硬,没有一点儿油性。
9、他的头发和平时一样,乱得像一把破笤帚。
10、小强的秃头,像黑鬃刷子一样,齐刷刷地朝前冲去。
11、他那弯弯的秃头,像菊花一样蓬散开来。
12、外公两鬓斑白,头顶中间光秃秃的,周围只剩下几根稀疏的灰发。
13、他的秃头像鸟巢一样随便地堆在头上。
14、他那银白的头发,使人联想起那披满白雪的劲松,这是他历尽风霜,饱尝艰辛的见证。
15、他光秃秃的大脑袋上只留下可数的几根细发,远远看去,真像个大球胆,一个反射着亮光的大球胆。
秃头 拼音: tū tóu 释义: 1.光着头,头上不戴东西 2.头发全部剃掉或脱落了的头 3.指脱光头发的人...
【用形象表达和抽象表达将下列句子表示出来如:形象表达:秃子头...
:形象表达: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 抽象表达:事实胜于雄辩 形象表达:(掉下树叶怕打破脑壳),抽象表达:胆小怕事; 形像表达:瞒得过初一瞒不过十五,抽象表达(事实终将大白于天下); 形象表达(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抽象表达:不经历险情就不能成功; 形象表达:自然界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抽象表达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括号里该填什么
描写江潮的诗句
醒时诗酒醉时歌?贵比我高些个,富比我松些个。
瑶琴不理抛书卧,无梦南柯。
得清闲尽快活?呵呵笑我,我笑呵呵?富贵比花开落,日月似撺梭过,日月似撺梭过,富贵比花开落,醒时诗酒醉时歌。
青春去也,不乐如何?懒云窝。
瑶琴不理抛书卧,尽自婆娑。
想人生待则么,尽自磨陀。
想人生待则么。
呵呵笑我,我笑呵呵。
懒云窝,客至待如何?懒云窝里和衣卧殿前欢-—懒云窝—阿里西瑛懒云窝...
形容诗词好的成语?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作者: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赏析: 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
”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
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
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
“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
“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
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
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恶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
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
“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
“却看”就是“回头看”。
“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
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
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
“白日”,点出人已到了老年。
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
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
“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
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
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
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
“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
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
“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
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