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绳子有关的成语故事和典故
结绳报恩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吴国的大将军伍子胥(xū)带领士兵要去攻打郑国.郑国的国君郑定公说:“谁能让伍子胥把士兵带回去,不再攻打我国,我一定重赏他!”可惜一连三天都没人想出好办法. 到了第四天早上,一个年轻...
有关勤奋好学的成语,及好学人物典故
1、囊萤映雪
孙康家里很贫穷,买不起灯油。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光。他发现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
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御史大夫。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 ... 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
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好问,后来终有成就,官至吏部尚书。
2、凿壁偷光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
县里有个名文不识大户人家,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3、悬梁刺股
苏秦,字季子,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是东周洛阳乘轩里(洛阳李楼乡太平庄)人,少时便有大志,随鬼谷子学习多年。为求取功名,他变卖家产,置办华丽行装,去秦游说秦惠王,欲以连横之术逐步统一中国,未被采纳。
由于在秦时日太久,以致盘缠将尽,只好衣衫褴褛地返回家中,亲人见他如此落魄,都对他十分冷淡。苏秦羞愧难当,下决心用功学习,便拿出师傅送给他的《阴符》一书,昼夜苦读起来。
读书时他准备了一把锥子,一打瞌睡,便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强迫自己清醒过来,专心读书。如此这般坚持了一年,他再次周游列国。这次终于说服齐、楚、燕、韩、赵、魏“合纵”抗秦,并手握六国相印。苏秦缔约六国,联合抗秦,投纵约书予秦,使秦王不敢窥函谷关达15年之久。
4、韦编三绝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与质了。”
5、立雪求道
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睡着了。
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一尺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杨时这种尊敬老师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
结绳报恩成语故事
结绳报恩
晋景公六年(前594年),楚国讨伐宋国,宋国派人向晋国求救。晋景公想要营救宋国,伯宗劝阻说:“楚国,现在上天正在保佑他,其势力不可阻挡,我们还是等等吧!”晋景公虽然心有不甘,但还是听从了伯宗的建议,放弃救援宋国。虽然订下主意不再救宋,但为了面子,晋景公还是做了一些事情的,他派解扬前往宋国,假装将要营救宋国。为了避免宋国投降楚国,解扬甚至连在宋国君臣面前的台词都想好了:“晋国的军队已经出发了,而且快要到达了。”可是,他并没有顺利到达宋国。在前往宋国的途中,一不注意,解扬被楚军抓住了,被送往楚庄王面前。楚庄王以为晋国真的要出兵救援宋国,便出重金贿赂解扬,想让他把话反过来说,解扬刚开始没有同意。楚庄王秉承“天下没有不爱财的人”这一观念,赏赐了解扬三次财物,面对这么多财物,解扬答应了。楚庄王大为高兴,把解扬带到宋国城下,让他对宋国的守军喊话:“晋军不会来来救你们了,你们赶紧投降吧!”楚庄王认为,解扬拿了自己那么多财物,一定会按照楚国的意愿办事。可是没想到的是,解扬站在楚庄王的战车上,清了清嗓子,对着城上的宋军喊:“我是晋国的解扬,你们一定要坚守城池,晋国已经出兵了,马上就会来救你们的。”城上的宋军听到这个消息,欢欣鼓舞,更加坚定了守城的决心。楚庄王非常生气,想 ... 了解扬泄愤。他对解扬说:“你既然已经答应我了,现在又欺骗了我,这是什么缘故,不是我没有信用,而是您不遵守诺言。现在,你要接受你的处罚。”解扬回答说:“国君制定命令就是道义,臣下接受命令就是信用,道义不能有两种信用,信用不能接受两种命令。您贿赂下臣我,就是不懂得命令的道义。我接受了国君的命令而出使别国,宁可一死也不能废弃命令,难道是可以贿赂的吗?下臣之所以答应您,是为了更好完成使命。死而能完成使命,这是我的福气。死得其所,又有什么可以追求的呢?”楚庄王被他的慷慨陈词所感染,便放他回到了晋国。对了,这里顺便说一下,虽然解扬顺利完成了使命,不过最后宋国还是投降了楚国。原因很简单,晋国根本就没有出兵救援宋国。谎言虽然可以骗得了一时,但最终一定会被拆穿。同在这一年秋季,秦桓公进攻晋国。晋景公派魏颗抵御秦军,魏颗不负所望,在辅地打败秦军,并俘虏了秦国的大力士杜回。关于魏颗俘虏杜回这件事,历史上把它叫做“结绳衔环”。当初,魏颗的父亲魏武子有一个爱妾,这个爱妾没有为他生下孩子。魏武子生病,对魏颗说:“等我死了之后,就让她改嫁了吧!”等到魏武子病重时,又对魏颗说:“我死了之后,一定要让她给我殉葬。”等到魏武子死后,魏颗把她给再嫁了,有人劝魏颗,要按照父亲临终的愿望,让她殉葬。魏颗说:“人一旦病重就会神志不清,我要听从父亲神志清醒时说的话。”所以最终做主,将那个小妾改嫁了。所以,在这次与秦军的作战中,魏颗看到一个老人突然出现,结了一个草绳将杜回绊倒在地,所以才俘虏了杜回,更令他奇怪的是,等他回头再看杜回被绊倒的地方时,那里并没有什么老头,也没有草绳。直到当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他才知道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在梦中,一个老头突然出现,没错,就是白天的那个结草绳的老头,他对魏颗说:“我是那个小妾的父亲,你没有让她殉葬,而是让她改嫁了,我今天就是来报恩的。”说罢,魏颗突然惊醒,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也庆幸自己当初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晋景公八年(前592年),晋国派却克出使齐国。齐顷公的母亲躲在帷帐之后观看却克并嘲笑他。这样做因为却克是一个驼背。却克非常生气,回国途中,来到黄河边上,对着黄河发誓:“让河神来作证,我将来一定要报复齐国给我的耻辱!”却克回到晋国,请求晋景公发兵讨伐齐国。景公问明原因后,对他说:“这是你个人的怨恨,怎么能以此搅扰国家呢?”于是,没有听从却克的建议。士会明白却克的心思,也明白却克想要报仇的愿望,就准备告老还乡,好把晋国执政大臣的位置让给却克,以便让他复仇。在向晋景公请求之前,士会对自己儿子说:“儿啊,喜和怒合乎礼法是很少的,和它相反的倒是很多。君子的喜怒是用来阻止祸乱的,如果不阻止,就一定会增加祸乱,却克的怒,或许只能在齐国平息了,如果不是这样,我怕他会为晋国增加祸患,我打算告老还乡,让却克能够心满意足,这样的话,晋国的祸患或许可以解除。你要好好听从大夫的话,恭敬做事。”在嘱咐了儿子之后,士会去见晋景公,请求告老还乡,并推荐却克担任他的位置。晋景公同意了士会的请求,提拔却克做晋国执政大臣。如此,却克可以大干一场了。
韦编三绝成语故事
【成语】: 韦编三绝
【拼音】: wéi biān sān jué
【解释】: 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成语故事】:
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夹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他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韦编三绳”有什么成语典故吗
“韦编三绝”的解释
“韦编三绝”是说孔子读《易》次数之多,竟把编联简策的编绳翻断了多次。此语最早见于《史记·孔子世家》。对“韦编”的“韦”如何理解?
新版《辞海》的解释是:“韦,熟牛皮。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皮绳编缀,故曰“韦编。”这种说法其实是错误的。其一,今之形声字古每书作假借字,汉代文献中此例不胜枚举。汉代许慎《说文》有“经,织从丝也”。许慎所用的“从”字,即今之形声字“纵”字的假借字。我们既知纵字在汉代实写作从,那么我们把 ... (司马迁)写的韦编读作纬编是合乎 ... 用字常理的。纬编即编联简策的纬绳,因为古人常把纵横称作经纬,所以《说文》又称“纬,织衡丝也”。简书的竹简是纵向排列的,犹如织布帛的经线,编联简册的组绳则是横向编联的,犹如织布帛的纬线。据此,把横向编联简册的组绳称作“纬绳”“纬编”是理所当然的。其二,古代简书并非全都是用皮绳编缀的。陈梦家在《汉简缀述》中写道:“所用以编简札为册者,多为丝纶。字或作绳或作编。荀勖《穆天子传》谓汲郡魏家所出‘皆竹简素丝编’,《南齐书·文惠太子传》记襄阳古冢所出《考工记》‘竹简书,青丝编……’居延出土汉简册,则用麻绳”。毫无疑义,所谓“素丝编”“青丝编”都是指的丝绳。出土简册,则木简仅见用麻绳。除了“韦编三绝”的“韦”被释为皮绳外,尚不见任何关于用皮绳编联简册的记载和实物。
写出一个与读书有关的成语或典故名称
韦编来三绝[wéi biān sān jué]
解释源]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像《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绳子绑着鸟站在手臂上成语故事
缚鸡之力
fù jī zhī lì
〖解释〗捆鸡的力量。比喻体弱无力。
〖出处〗元·《赚蒯通》之一折:“那韩信手无缚鸡之力。”
绳之以法 成语故事
绳之以法
shéngzhīyǐfǎ
[释义] 绳:准绳;引申为制裁;之:代词代犯法的人;以:用;拿;法:法律;法令。用法律作准绳;给予制裁。
[语出] 汉·冯衍《上疏自陈》:“以文帝之明而魏尚之忠;绳之以法则为罪;施之以德则为功。”
[正音] 之;不能读作“zī”。
[近义] 依法从事
[反义] 逍遥法外
[用法] 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宾语。
[结构] 补充式。
[例句] 对那些行贿受贿、贪赃枉法、大搞不正之风的败类;必须~;才能平民愤。
成语故事60个(简短些,100字左右)
1.《退避三舍》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韦编三绝“非常有名的成语故事,与成语韦编三绝相关的历史人物有哪些
与成语韦编三绝相关的历史人物是孔子。
一、韦编三绝的故事
孔子到了晚年,喜欢读《周易》。春秋时期没有纸,字是写在一片片竹简上,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必须用熟牛皮(韦)绳子把这些竹简编联在一起才能阅读。
平时卷起来放着,看时就打开来。《周易》文字艰涩,内容隐晦,孔子就翻来覆去地读,这样读夹读去,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韦编三绝)。
二、韦编三绝的相关信息
【解释】: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多次。比喻读书勤奋。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孔子读《周易》,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多次。
【示例】:我们提倡韦编三绝的读书精神,更提倡学以致用,期待创新人才的大量涌现。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
(10)和绳子有关的成语故事和典故扩展阅读
一、韦编三绝的近义词:凿壁偷光、囊萤映雪、手不释卷。
1、凿壁偷光
【解释】: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出自】:《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释义: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只是光亮照不到,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示例】:一个说要用功,古时候曾有“囊萤照读”“凿壁偷光”的志士。 ◎《且介亭杂文·难行和不信》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近义词】废寝忘食、悬梁刺股、囊萤映雪、韦编三绝
【反义词】目不识丁、不学无术、胸无点墨
2、囊萤映雪
【解释】:原是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的故事。后形容刻苦攻读。
【出自】:元·贾仲名《萧淑兰》之一折:“虽无汗马眠霜苦,曾受囊萤映雪劳。”
虽然没有受过在战场上拼搏,睡卧于霜雪之中的苦累,但是也接受过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刻苦攻读书的苦。
【近义词】囊萤积雪、韦编三绝、囊萤照雪
【反义词】不思进取
3、手不释卷
【解释】:释:放下;卷:指书籍。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出自】:鲁迅《而已集·读书杂谈》:“凡嗜好的读书,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也就是这样。”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
【近义词】开卷有益、好学不倦、韦编三绝、爱不释手、百读不厌、手不释书、学而不厌、孜孜不倦、临池学书、手不辍卷
【反义词】不学无术
二、韦编三绝的反义词:蜻蜓点水
蜻蜓点水
【解释】:指蜻蜓在水面飞行时用尾部轻触水面的动作。比喻做事肤浅不深入。
【出自】:下乡只是蜻蜓点水式的,还要带白馒头。 郭小川《沉重的教训》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近义词】轻描淡写、浮光掠影、走马看花、偶一为之、走马观花
【反义词】下马观花、铺天盖地、一语道破、一语破的、下马看花、脚踏实地、韦编三绝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