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牛的成语故事
有关于牛的成语故事
有关于牛的成语故事:九牛一毛
汉武帝(刘彻)听说李陵带着部队深入到匈奴的国境,士气旺盛,心里很高兴。这时,许多大臣都凑趣地祝贺皇帝英明,善于用人。
后来李陵战败投降,武帝非常生气,原来祝贺的大臣也就反过来责骂李陵无用和不忠。这时司马迁站在旁边一声不响,武帝便问他对此事的意见,司马迁爽直地说李陵只有五千步兵,却被匈奴八万骑兵围住,但还是连打了十几天仗,杀伤了一万多敌人,实算是一位了不起的将军了。最后因粮尽箭完,归路又被截断,才停止战斗,李陵不是真投降,而是在伺机报国。他的功劳还是可以补他的失败之罪的。武帝听他为李陵辩护,又讽刺皇上近亲李广利从正面进攻匈奴的庸儒无功,怒将司马迁下在狱里。次年,又误传李陵为匈奴练兵,武帝不把事情弄清楚,就把李陵的母亲和妻子杀了。
廷尉杜周为了迎合皇帝,诬陷司马迁有诬陷皇帝之罪,竟把司马迁施予最残酷、最耻辱的“腐刑”。司马迁受到了这种摧残,痛苦之余,就想自杀;但转念一想,像他这样地位低微的人死去,在许多大富大贵的人的眼中,不过像“九牛亡一毛”,不但得不到同情,且更会惹人耻笑。于是决心忍受耻辱,用自己的生命和时间来艰苦地、顽强地完成伟大的《史记》的写作。古人所谓有大勇的人才有大智,司马迁便是这样的人。他知道在他所处的年代里,死一个像他那样没地位、没名望的人,比死条狗还不如,因此他勇敢地活下去,终于完成了那部空前伟大的历史的著作――《史记》。
司马迁把他这种思想转变的情况告诉他的好友任少卿,后来的人便是根据他信中所说的 “九牛亡一毛”一句话,引伸成“九牛一毛”这句成语,用来譬喻某种东西或某种人才仅是极多数里面的一部份,好像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一样。
九牛一毛的故事延伸
【注音】jiǔ niú yī máo
【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解释】九头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渺小、轻微,或很大数量中的极少数。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比喻微不足道
【近义词】沧海一粟、一丝一毫
【反义词】不计其数、举不胜举
【例句】成功是大家一起努力的成果,你那点九牛一毛的功劳就别提了。
关于牛的成语故事:九牛一毛点评
腐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任凭谁都是不愿意忍受这种酷刑的,但是司马迁忍下来了。他知道每个人最终的宿命都是死亡,但是死的轻重意义却是不同的,他觉得自己如果就这样 "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无价值的。所以即便痛苦到了极点,他也坚定的要完成《史记》。我们要向司马迁学习,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有价值。
有关于牛的成语故事:卖剑买牛
汉宣帝即位后,过了很长时间,渤海郡及其相临地区闹饥荒,盗贼四起,太守不能制止。宣帝要选一个能胜任的人,丞相御史推荐了龚遂,皇帝任命龚遂为渤海太守。当时龚遂已七十多岁,皇帝召见时,见他身材矮小,宣帝见到后,认为龚遂并非像人们说的那样,不免对他有轻视之感。宣帝问龚遂:“渤海郡一片荒乱,我十分担忧,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平息那里的盗贼,而使我不再忧虑呢?”龚遂回答:“渤海郡地处偏远,没有沾沐圣上的恩惠教化,那里的百姓为饥寒所迫,地方官不知加以救济,致使陛下的子民偷盗陛下的兵器,在池塘岸边需弄耍弄罢了。您打算让我去剿灭他们,还是去安抚他们?”宣帝听了龚遂的回答很高兴,说:“选贤良之臣前去,本来就是想对他们进行安抚。”龚遂又说:“我听说治理不守秩序的百姓,如同理顺乱绳一样,不能着急,只能慢慢来,才会达到目的。我希望到任后,丞相御史们对我的工作暂时不要按常规加以限制,一切事要允许我见机行事。”宣帝答应了这一要求,并特别赐给龚遂黄金,还为他增派了驿车。龚遂进入渤海郡的地界后,郡府的官吏们听说新上任的太守已到任了,便派兵迎接,而龚遂让他们都回去,并命令所属的县把专管追捕盗贼的官吏都撤除。那些手拿农具的人都是良民,官吏不得对他们问罪,携带兵器的人,才属于盗贼。接着龚遂独自一人乘车来到郡府,很快郡中就安定了下来,盗贼也停止了活动。渤海郡中还有一些结伙抢劫的人,听到龚遂的教令后,便自动解散,放下了手里的兵器而拿起了锄头和镰刀。这样偷盗抢劫之事便都平息了,老百姓开始安居乐业。龚遂于是打开粮仓,把粮食借给贫民,还选任了一些好官吏对百姓实施安抚管理。
龚遂发现齐地的民俗好追求奢侈的生活,喜欢从事工商之类的末技,不重视耕种田地。于是他便以身作则,追求俭仆的生活,鼓励老百姓务农,命令每人都种一棵榆树、一百棵薤、五十棵葱、一畦韭菜,每家养两头母猪、五只鸡。老百姓有持刀带剑的,龚遂就让他们卖掉,购买耕牛,并说:“为什么不带牛佩犊呢!”于是春夏之季老百姓都要下地劳作,秋冬之季检查督促老百性收获,鼓励人们多积蓄农副产品。(龚遂)还巡视劝勉百姓努力耕作,(自此)渤海郡内,家家有积蓄,官民都富裕起来。老百姓也就不再打官司了。
卖剑买牛的故事延伸
【注音】mài jiàn mǎi niú
【出处】《汉书・龚遂传》:“民有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椟。”
【解释】原指放下武器,从事耕种。比喻改业归农或弃恶从善。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停止战争
【近义词】偃武修文、马放南山、刀枪入库
【反义词】投笔从戎、南征北战、东征西讨
【例句】王将军战争后~,种豆南山,无疾而终。
关于牛的成语故事:卖剑买牛点评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当故事里的百姓们开始改做农业,家家都有收成,都能把日子过的有声有色的。所以我们也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路,这样你的兴趣能支撑你走下去,哪怕遇到困难,你也不会轻言放弃,这样多好呢!
有关于牛的成语故事:散马休牛
商朝末年,商纣王荒淫无度,百姓怨声载道。
周武王率领大军把商都包围起来,商纣王登上鹿台放火自杀。
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让士兵回家从事农业生产,把征用的牛马全部退还,让全国老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
散马休牛的故事延伸
【注音】sàn mǎ xiū niú
【出处】虽毁戈铸戟,未拟上皇,散马休牛,载怀偃伯。南朝・陈・徐陵《为陈主答周主论和亲书》
【解释】指不兴战事。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战后
【近义词】马放南山、刀枪入库、归马放牛
【反义词】穷兵黩武
【押韵词】众毛攒裘、声气相求、付诸东流、撞破烟楼、公报私雠、嫉贪如仇、缓带轻裘、轩鹤冠猴、以儆效尤、黑貂之裘
关于牛的成语故事:散马休牛点评
虽然我们中国孩子生活在和平地区,但我们知道世界并不和平,有的地方还在战争,许多小朋友还在深受战争的苦难。看到新闻中那一张张无助的脸庞,我们也感到痛心。真心希望世界和平,不再有战争。
关于牛的成语故事:汗牛充栋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后世尊他为圣人,当时就有三千人跟随他学习。当时为了教学的需要,孔子曾经整理和修改过《春秋》等。孔子说“春秋以义”,也就是要用《春秋》来让人们明白“义”。但是孔子一生没有写什么自己的著作,只是“述而不作”。
《论语》中说,有一次子贡向孔子请教“天道”的问题,孔子说:“我不想说这个。”子贡说:“夫子如果不说的话,我们如何能照着去做呢?”孔子说:“天道怎么能说得清呢――四季因它而运行,万物因它而生长。天道怎么能说得清呢?”这也许是孔子不写的原因吧。
唐代柳宗元说:“自从孔子修改过《春秋》以后,给它作传的人就多起来了,当时就有五家《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邹氏传》、《夹氏传》。后来历朝历代,都有成百上千的人为它们作注讲疏,写出了很多见解不一的著作。这些书堆起来能塞满屋子,运出去要使牛马都累得出汗。”
汗牛充栋的故事延伸
【注音】hàn niú chōng dòng
【出处】唐・柳宗元《文通先生陆给事墓表》(又作《陆文通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解释】栋:栋宇,房屋。本义是指用牛运书,牛要累得出汗;用屋子放书,要放满整个屋子。形容藏书很多。
【用法】作谓语;含褒义,形容藏书非常多
【近义词】左图右史、浩如烟海、汗牛塞屋
【反义词】寥寥无几、屈指可数、寥若晨星
【例句】这位老先生藏书之多,用汗牛充栋这句话来形容,最恰当不过了。
关于牛的成语故事:汗牛充栋点评
我们常说人要多读书,因为腹有诗书气自华哦,书中有许多我们不曾见识过的,心中向往的,有的人善于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从别人的书中,我们能看到别人的人生是怎样的,从而一些好的经验也可以作为我们生活的实践,这样你才知道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所以小朋友们,平时要多看书,多读好书哦!
关于牛的成语故事:目无全牛
厨师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追求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开始我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没有不是牛的;三年以后,不再能见到整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硬)割断筋肉;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砍断骨头。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的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志得意满,(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厨师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目无全牛的故事延伸
【注音】mù wú quán niú
【出处】《庄子・养生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解释】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指人的技艺高超,得心应手。形容技艺已经到达非常纯熟的地步。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指人的技艺纯熟。
【近义词】鬼斧神工、胸有成竹、出神入化、炉火纯青
【例句】他对这项工作掌握熟练,已经达到了目无全牛的境界。
关于牛的成语故事:目无全牛点评
老师在课堂上一定讲过,同学们回去一定好好预习功课。小朋友们有没有乖乖按照老师说的做呢?就像故事中宰牛一样,练习的次数多了,就能摸清门道了,再宰牛就得心应手了。如果小朋友们都能提前预习功课,第二天上课你就会觉得容易多了,每天再做好复习工作,期末考试就轻松多了,所以小朋友们,千万不要偷懒哟!
关于牛的成语故事:对牛弹琴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著名的音乐家,名字叫公明仪。他对音乐有极深的造诣(yì),善于弹琴。他的琴声优美动听,人们听到如此美妙的琴声之后往往如醉如痴。
有一年的春天,他带着琴来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xù)的春风将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前,让他心情非常舒畅。他环顾四周,发现不远处有一头大公牛正在吃草。他兴致勃发,突发奇想要为这头公牛演奏一曲,于是他拨动琴弦,对着这头公牛弹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
虽然公明仪弹奏的曲子非常悦耳动听,但是那头吃草的牛儿却根本不理会那高雅的曲调,仍然低着头继续吃草。因为公牛虽然能听到琴弦发出的声音,但是并不能理解曲子中的美妙意境。
公明仪见美妙的琴声并不能打动这头不懂音乐的牛,非常无奈。过了一会儿,他又想出了一个办法。公明仪抚动琴弦,弹出一段段奇怪杂乱的声音,有的像嗡嗡的蚊蝇声,有的像迷路的小牛犊(dú)发出的叫声。这时候这头大公牛才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摇摇尾巴,竖起耳朵,听了起来。
对牛弹琴的故事延伸
【注音】duì niú tán qín
【出处】汉・牟融《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解释】讥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得是什么。用以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用于讥讽别人。
【近义词】无的放矢 牛嚼牡丹 鸡同鸭讲
【反义词】有的放矢
【例句】对目不识丁的文盲,谈文艺创作,无异于~。
关于牛的成语故事:对牛弹琴点评
牛是听不懂高雅的音乐的,所以公明仪对着牛弹琴,又怎么可能得到牛的反馈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教育要看对象,要因材施教。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