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时机的成语【精选】

本站作者 2023-01-09 12:36:00

关于时机的成语

相机而动[xiàng jī ér dòng] [xjed]

成语解释:观察时机,看到适当机会立即行动。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69回:“宜刚宜柔,相机而动。”

成语用法:作谓语、状语;同“见机行事”

成语例句:

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31回:“然后相机而动,可战则战,可守且守。”

褒义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相机行事[xiàng jī xíng shì] [xjxs]

成语解释:相:察看;机:机会。观察时机,看具体情况灵活办事。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吴用听罢,对宋江计议,便唤时迁、石秀近前密语道:‘如此依计,往花荣军前,密传将令,相机行事。’”

成语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用于人或事

成语例句:

这事到时你相机行事,酌情处理吧。

看风使舵

褒义词

成语结构:连动式

产生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相时而动[xiāng shí ér dòng] [xsed]

成语解释:相时:看准时机。观察对自己有利的时机而行动。

成语出处:《左传·隐公十一年》:“许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累后人,可谓知礼矣。”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成语例句:

叶赫那拉·图鸿《乾隆皇帝》第二章:“大丈夫相时而动,此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

褒义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一般

无隙可乘[wú xì kě chéng] [wxkc]

成语解释:隙:空子、机会;乘:利用。没有空子可钻。

成语出处:《宋书·律历志下》:“臣其历七曜,咸始上元,隙可乘。”

成语用法:紧缩式;作谓语;指没有空子可钻

成语例句:

每羡暹罗繁富之国,要来吞并,只是无隙可乘。(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三十五回)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紧缩式

产生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万世一时[wàn shì yī shí] [msys]

成语解释:万世才有这么一个机会。形容机会难得。

成语出处:《史记·吴王濞列传》:“慧星出,蝗虫数起,此万世一时,而愁劳圣人之所起也。”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多指机会等

成语例句:

今陛下春秋鼎盛,天锡勇智,此万世一时也。 ★宋·苏轼《拟进士对御试策》

褒义词

成语结构:紧缩式

产生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一般

水到渠成[shuǐ dào qú chéng] [sdqc]

成语解释:渠:水道。水流到的地方自然形成一条水道。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会成功。

成语出处:宋·苏轼《答秦太虚书》:“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预虑。”

成语用法:复句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成语例句:

邹韬奋《杂感·能与为》:“昔人所谓'水到渠成',所以'左右逢源',都是有了充分准备以后的亲切写真。”

褒义词

成语结构:连动式

产生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适逢其会[shì féng qí huì] [sfqh]

成语解释:适:正,恰好;会:时机。恰巧碰上那个机会或时机。

成语出处:唐·薛用弱《集异记·李子牟》:“子牟客游荆门,适逢其会。”

成语用法:动宾式;作谓语;指人或事碰到好机会

成语例句:

他这次进京办事,适逢其会,事情办得非常顺利。

失之交臂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动宾式

产生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事不宜迟[shì bù yí chí] [sbyc]

成语解释:事情要抓紧时机快做,不宜拖延。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杨春道:‘好计!我和你便去,事不宜迟!’”

成语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

成语例句:

(1)时机很要紧,事不宜迟,我们要立刻动手办。(2)为了赶在敌人前面,部队必须立即出发,事不宜迟!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时不可失[shí bù kě shī] [sbks]

成语解释:时:时机,机会;失:错过。抓住时机,不可错过。

成语出处:《战国策·秦策四》:“臣闻敌不可易,时不可失。”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指要及时抓住时机

成语例句:

此天遣我以报复之机,时不可失。(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九回)

褒义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产生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千载难逢[qiān zǎi nán féng] [qznf]

成语解释:载:年。逢:遇。一千年里也难碰到一次。形容机会极其难得。

成语出处:南朝·齐·孔琇之《南齐书·临终上表》:“臣以凡庸,谬徼昌运,奖擢之厚,千载难逢。”

成语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褒义

成语例句:

天下竟有如此奇事!怪不得叔叔说是我们闺中千载难逢际遇,真是旷古少有。(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四十一回)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成语典故:

唐代文学家、诗人韩愈幼年即成为孤儿,由嫂子抚养长大成人。他刻苦好学,年轻时就博览群书,为日后成为流芳百世的大文豪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在朝中担任大官之时,佛教极其盛行,连唐宪宗也很崇尚佛教,韩愈因为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反对其兴师动众迎接释迦牟尼的遗骨而遭到贬黜,发配至潮州任刺史。

在唐朝中期的时候,中央统治权力日益削弱,唐宪宗实行了大力度的改革,改革纠正了前朝的一些弊端,巩固了中央政权的统治地位。被贬到潮州多年的韩愈,针对当时朝政的这一状况,给唐宪宗写了一篇《潮州刺史谢上表》,在文章中极力为唐宪宗歌功颂德,赞誉他是盘古开天地以来的一位最英明的君主,黎民百姓在唐宪宗的统治下日子愈过愈红火、生活富足。这篇《潮州刺史谢上表》令韩愈重新获得了唐宪宗的信任,回到朝中继续为皇帝效力,官至吏部侍郎。

这篇《潮州刺史谢上表》是如何令唐宪宗回心转意,诏回韩愈的呢?原来,韩愈在文章中恭维唐宪宗不仅是仁德的明君圣主,而且是扭转乾坤的中兴之主,并且建议唐宪宗到泰山去封禅。封禅是帝王为祭拜天地而举行的活动,历史上很多贤能的帝王,比如秦始皇和汉武帝都进行过这种大典。通常情况下,这种封禅典礼都在泰山完成,因为泰山被尊称为五岳之首。韩愈这种隐约的建议,实际上是把唐宪宗比喻为像秦皇汉武那样对人民有杰出贡献的帝王,以至于令龙颜大悦。

韩愈还在这篇《潮州刺史谢上表》中毫不隐讳地表示,他希望自己能被唐宪宗允许,一起参加这千年难逢的盛会,看到万人朝拜的盛大场面,否则,将会引为终身的遗憾,死不瞑目。如此一说,韩愈这个从前十分抵触佛教的人都愿意参加这样的集会,可见唐宪宗功德之高、威望之重。

唐宪宗看到韩愈的表白,心中十分高兴,以为这个不通人情的臣子终于被他的仁德之心打动,也愿意去信奉佛教,并把佛教作为自己的信仰皈依了。于是宪宗便将他调回京都,任吏部侍郎一职,主管此次封禅大典,韩愈也因为自己的聪明才智而得以再回到皇帝身边,免去了身居荒山的凄凉之苦。

窥间伺隙[kuī jiàn sì xì] [kjsx]

成语解释:窥:暗中观察;伺:守候,等待机会。暗中观察,准备伺机采取行动。

成语出处:汉·吾丘寿王《骠骑论功论》:“(秦)内用商鞅、李斯之谋,外用白起、王翦之兵,窥间伺隙,既并海内之后,以威力为至道,以权诈为要术。”

成语用法:作谓语;形容待机寻衅

成语例句:

彼谓衅皆由我,窥间伺隙,造此纷坛,亦理所应有也。(明·朱之瑜《与佐藤弥四郎书》)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生僻

可乘之机[kě chéng zhī jī] [kczj]

成语解释:可以利用的时机。

成语出处:《晋书·吕篡传》:“宜缮甲养锐,劝课农殖,待可乘之机,然后一举荡灭。”

成语用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

成语例句:

按宋南渡后亦未尝无可乘之机。(清·赵翼《二十四史札记·卷二十六·和议》)

时不再来

贬义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以上是关于“时机【精选】”内容的介绍,如果您喜欢,欢迎收藏并分享给更多的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