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义自见怎么解释(学经心得:读书万遍,其义自见)

本站作者 2023-06-13 01:21:00

其义自见怎么解释

前些时日,在学医群以及同道群分享了些学经心得。考虑再三,还是宜归纳总结一下,写出来,以供有志学古圣经典的同道们参考一二,也许会有些帮助,乃至少走一些弯路。

古人云:读书万遍,其义自见。此话不可谓没有道理。此话何解?容我慢慢道来。

随着华夏文化复兴,慢慢很多人逐渐开始重视传统经典,开始了学习的过程。然而在现代人眼里,像道德经,内经等传统经典晦涩难懂,所以普遍人们学经的方式都是找翻译,找注解。然其注解各家不一,该取信于谁?

于是有的人为了防止被带歪带偏,尝试性的自己翻译,自己理解。从这一点而言,这是好的。就像先生常对我们说,学习经典,当直接同古圣先贤交流,避免学习二手资料,以防被夹带的私货带偏。

然而学经解经,最忌讳的就是逐字逐句得翻译理解。这一点先生也经常强调,当联系前后文。先生甚至曾言,最好道德经,内经,庄子互相参照着读,也许这里不理解的读到另一本就理解了。当然,就我和众多经典学者同道们的接触而言,恐怕先生的这些经验之谈,对一些人来说也难理解。

所以我就提供最简单,也是最笨却最不容易走歪的方法,就是一遍一遍不求甚解得去读。所谓读书万遍其义自见,并不是真的一定要读一万遍,也不一定要读得真的背下来。但总之是越熟越好,烂熟于心,到这个时候,会慢慢得就理解其意思。而这个理解乃是被动式得理解,而不是主动式得理解。这一点尤为重要。

学经过程中,个人最深的体会就是那句话:离道越近,离人越远。

什么意思呢?并不是说不食人间烟火这么玄,而是用先生曾说过的一句话最易理解:天性本善,人性本恶。

所谓人之初性本善,说的就是人之初生,天性具足,人性未生。善怎么理解?对比天性人性,善说的就是客观,恶自然说的就是主观了。人刚出生的时候,还没有形成自我独立意识,还不具备主观的思想和思维,所以这个时候是善的。

所谓离道越近,离人越远,说得自然也是人越合道,做人越能够客观,客观才易得真实和真相,主观则不然。

举个生活中人们感受较明显的例子:

比方说拿考驾照来说吧,在考理论的时候,其中很多的考题恐怕都是死记硬背,就是为了应付考试。个人比较有印象的是其中一条:当在高速公路行驶时,行至桥面或是隧道的地方,应当减速至80码以内。这一条在考试时也就记了记,随后考完也就忘了。但是当时在记的时候,会去猜测为什么要降至80码?现在想来觉得可笑,觉得是不是有什么物理原因,或是共振啊什么科学道理防止桥塌了或是隧道掉下石头如何,这真是当时的想法。

然后随着经常在高速上跑,到桥面或是隧道的时候,会看到提前有减速指示牌,于是又想起了这一条。所以对这一条由逐渐印象加深了,随着经常跑也逐渐明白为什么会有这个提示规定了。因为桥面和隧道普遍因为施工难度问题,铺的路面都是水泥路,在高速上跑多了都有感觉,水泥路跑太快车子就不是很稳,沥青路面才能够跑120仍然很稳。

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什么呢?客观易得真相,主观先入为主易以自己的认知去猜测臆想解释,得出的答案都是被自己认知赋予过也就是夹带私货的答案。自己学自己理解就是为了防止学到二手资料夹带私货的答案,然而若是强行理解,仍然会夹带私货。夹带的是哪些私货?就是我们这么多年来经历的,学到的,听到的,所谓现代知识也好,现代思想也罢赋予的“私货”。

道德经第一章讲得很明白了,道可道非常道,什么意思?以主观解经不可得,以客观解经可得。

所以学经(其实不只是学经),都要用客观的方式去学,而不是以主观的方式去理解。否则就容易咬文嚼字,断章取义。断章取义的后果不必说了吧?很多人攻击学宫攻击先生用的就是断章取义,以几个字,几句话得出了某个结论,于是……

那么为何说读书万遍其义自见呢?这里再用生活中的一个事例来描述:

前几天儿童节,帮公司某领导的孩子组装一个玩具。在看这个图纸的时候,小朋友翻看步骤图让我看,我说不急,我先翻开背面看了看。

为何?看步骤图,看到的全是一个个的零件局部位置,看得云里雾里,所以翻看背面好好看一看成型图。看完成型图,看到全貌才知道这是个什么玩意儿。看完成型图全图,再回过头来看零件步骤组装图,就很容易看懂了。哪个零件是用在哪个位置的?它的作用是干什么的?这样一看就明白了。

学古圣经典也是这样,不读个几遍烂熟于心,怎么能窥的全貌?对全貌没有个理解,里面的某个篇章某个句子是说什么的怎么可能理解?看到个一片都是鳞片,你以为是一条大鱼,看完全貌你才发现是一条龙。失之毫厘,缪以千里。

当能够做到这些的时候,就会发现,解经真的没那么难了,甚至都不需要用现代语言去翻译了,就明白原文说的是个什么意思。这也是为什么先生解的经有些地方仍然很玄奥,因为对于先生而言,他已经明白原文了,有些地方用白话解释出来,反而会失去其义。

正好今日逛某呼的时候,看到有人提问道德经中的某句话什么意思,我就手痒回答了一下,前面讲了讲以上解经的心得,最后给出了那句原文我的翻译。

《道德经》里,圣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怎么解?

……

啰嗦了这么多,也可以回到主题了,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说的是什么意思?

讲的就是使民虚心实腹,回归天性,尊重客观事物规律,不主观妄为。客观容易看到真相,看清事实,如果老百姓都能够客观看待事物,看任何事物都一看就能看透看清,还会被那些主观带节奏的带着走么?所以使知者不敢为,这里的不知就是不主观知,知者对应的就是所谓的公知大神咯,某某的权威专家咯,他们带不动节奏,老百姓一下都能拆穿他们,他们还能兴起什么风浪?如此,自然则无不治。

那么我这段回答想必或常读我文的或学中医的深有体会。我记得之前一篇写学中医的文章中举国一个例子,讲血管瘤是什么东西,西医可能有一系列理论或是术语,然而对于常人而言,都知道天气冷水会结冰。西医的思路就是把地上那坨冰挖走,而中医的思路而言,只要天气不回暖,这个冰就算挖走了,地上有水就还会结出冰来,所以中医的思路就是补阳气,血液才能重新热起来,才补至于因温度低而凝结。而百姓不知就是说百姓不被这些所谓的主观发明出来的理论认知蒙蔽思想能够做到客观,就不会被公知们带节奏。

先生常说,读书,就是和写书的作者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如何做到和作者进行思想交流呢?我们和人交流如何才能交流呢?除了我们自己去说,更主要的是还得去听,认真的去听,不带任何主见的去听,才能听明白理解对方说的是什么。否则没办法做到同频道交流。

就像我经常发现生活中很多人交流都不是在交流,而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你说完了我说,我说完了你说,彼此说得都很嗨,说完我也不知道你说了顿啥,你也不知道我说了顿啥。你说的过程中,也许某一句戳到我的兴奋点,我就对对对,然后我哇啦哇啦说一堆,某句话又戳中你的点,你就对对对。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社交嘛,就是在说废话。

最近在看大秦帝国之纵横,我发现我还是比较喜欢这种剧,里面的台词都简单明了,有时候像是文言文古文,古人说话从不讲废话,句句表达明了自己的意思。听者明白就是明白,不明白就问:何解?如何?何意?这样才是沟通,效率,不讲废话,就像道德经所云,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