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在古代的意思是什么 “是”在古代汉语中有几种词性
在古代汉语中,“是”字的使用频率比较高,它的含义和功能、用法和范围是逐渐变得复杂起来的。王力《古代汉语》里讲常用词“是”,列出了“对的,合理的”“代词。这,这个,这些”和“系词。是”三个意思,实际上,“是”的意思和用法要比这丰富多了。我们如果把不同的功能、用法都笼统地看成是词性的特点,那“是”字至少有六到七种词性,在某些句式中其词性的判定还有些争议。
1.形容词
《周易·未济》有“濡其首,有孚失是”之句,这是“是”字非常早的用例。许慎《说文解字》里解释说“是,直也,从日、正”(段注“以日为正则曰是……天下之物莫正于日也”),可见“是”具有形容词词性。
古汉语里“是”做形容词较为常见,除了“正、直”之外,我们熟悉的还有“正确、对的、合理的”之义,与“非”相对。在这个意义上,还有意动的用法,就是“认为正确”。
例: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论语·阳货》)
2.指示代词
“是”做指示代词是古代汉语里十分普遍的用法。意为“这、这个、这样”等,翻译没那么死纲死口,有时也可做“这样看来、由此看来”。这种用法在古代汉语里非常多,在现代汉语里较少用了。
例:若是则百吏莫不畏法而遵绳矣。(《荀子·王霸》)
3.判断动词(系词)
在先秦古籍中真正做系词的“是”比较少,但不是完全没有,在汉代以后逐渐增多。它的发展过程可能是源于形容词用如意动,后来逐渐变成判断动词。“是”作为系词大量使用是在西汉以后,这种用法一直延续到现在。
例:蔡人不知其是陈君也 , 而杀之。(《榖梁传·桓公六年》)
4.副词
表示范围,意为“凡是、所有”,如“吕尚之儿,如不为上,赵壹之子,倘不作一,便是下笔即妨,是书皆触也。”(《颜氏家训集解》)
“是”还有放在句首起强调语气的作用,在古汉语中不常见,但在元明清的一些通俗文学里有。如“昨夜晚,是有这般一个人挑着个红皮匣子过去了。”(《水浒传·第五十五回》)
此外,还有一些做程度副词的例子可见于元明清的文学作品中,如“姐姐为人是稔色,张生做事忒通疏 。”(《古本董解元西厢记》)
5.连词
可用于表示因果关系、让步关系、承接关系等;常与“于”、“故”、“以”结合,成为复音连词。
例: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是则形称其质,神言其用。(《神灭论》,“是”表示“因此,所以”)
6.助词(或代词、副词、介词?)
这里的争议主要针对“唯(惟)……是 ……”句式中的“是”的词性而言。王力《古代汉语》认为在这个句式里,“是”复指提前的宾语,是代词;丁贞蕖(1983)认为这里的“是(之)”是前置宾语的一种标志,只起语法作用而无实际意义的助词——这是最常见的两种说法;此外,张帼英(1990)认为它是动词谓语的修饰,做状语,是副词;赵鲜秋(1989)则认为“是”在这里起介词作用。
例:惟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7.名词
姓。古代“是”与“氏”音同 , 通假而产生。
例:三国有是仪,本姓氏,后改为“是”。(《三国志·吴·是仪传》)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9:1080
[2]《古代汉语词典》编写组.古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438
[3]任民.“是”字的古今用法[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3):30-33
[4]张帼英.“(唯)……是(之)……”句式中“是”的词性讨论[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3):95-97
[5]赵鲜秋.“是”字的沿革[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1):67-71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