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反刍是什么病
反刍思维就是不断地回忆和思考负性事件和负性情绪,无法自拔。那么,我们该如何让反刍思维帮助我们面对生活中发生的各种负性事件,而不是让自己深陷其中呢?我的经验是把反刍的内容记下来,然后再思考。
反刍思维:如何控制自己的「胡思乱想」?
我的一个读者曾经和我讨论了一个问题。她说,与男朋友分手之后,每天都沉浸在痛苦中。她很想走出来,但是闭上双眼满脑子都是前男友的影子以及跟他相处的点点滴滴,总是渴望回到以前。她非常后悔自己的不安全感逼走了他。她还说自己现在没办法集中精神,没办法不让自己胡思乱想。
实际上,这个女孩已经陷入了一种反刍思维——不断地回忆和思考负性事件和负性情绪,无法自拔。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她很容易演变成抑郁症。那么,当我们陷入反刍思维中时,如何能够更好地恢复呢?
我在讲解情绪问题时,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打败我们的不是负性情绪本身,而是丰富的想象力,但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也是丰富的想象力。」反刍思维可能让我们陷入无尽的痛苦中,但是它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走出负性情绪。
反刍思维对我们有很多正面的意义。
反刍思维具有一定的替代作用。我曾经对 30 余位好友(以青年群体为主)进行选项提问:当你产生负性情绪时,你都在想什么?最多人选择「幻想改变负性事件的过程和美化结果」,其次是责备自己,最后才是思考如何解决当前的问题和以后要怎么做。
这个问题的选项「幻想改变负性事件的过程和美化结果」体现的是反刍思维的替代功能。当我们在现实中无法得到满足时,反刍思维会「帮助」我们实现。虽然这种代偿有自我欺骗的成分在内,但是也暂时减少了我们的痛苦。
比如,我在路上不小心被一个行人撞到,他没有道歉,只是看了一眼就走了。我非常不开心,又觉得没必要和他计较,但还是有些愤怒。在接下来的路上,我一边走一边暗骂他。这个时候,反刍思维代偿了我遇到的不满,给予自己一定的心理安慰。
另外,反刍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复盘,寻找自己的不足或者在这个负性事件中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很多人在反刍过程中,不断地回忆负性事件的各个细节。通过不断勾勒整个事件,让自己更清楚这一事件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总结其中的经验,以便在以后遇到相似的情况时可以参考。
比如,有一次,我经过十字路口的时候,因为是绿灯我认为是安全的就没有左右察看。这时有一辆车闯红灯,在我眼前飞快地驶过。当我回过神时有点后怕,因为如果我再向前一步就会被撞。然后,我的大脑便开始不断地反刍,这也让我养成了过绿灯也左顾右看的习惯,并且每次过绿灯,这个场景就会浮现。
当然,反刍思维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让我们思考接下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我在前面说过,我在演讲前会感到不安,脑子里会闪现出非常多表现不好的场景,但是这也增加了我对可能出现的情况的处理能力,因为我知道哪个地方更容易出错,哪个地方我还不够完善。在不断的反刍思考中,我的失误反而减少了,因为可能出现的问题很多都被我在反刍过程中处理了。
和人类进化出来的其他认知模式和情绪模式一样,在合理的范围内和合理的事情上,反刍思维也是对人类有极大帮助的适应方法。但是,一旦超过了一个限度,这个方法就会失效。比如,我因为差点被车撞到,不断地反刍当时的场景,从此再也不敢过马路。这种思维是非适应性的反刍思维。
那么,我们该如何让反刍思维帮助我们面对生活中发生的各种负性事件,而不是让自己深陷其中呢?我的经验是把反刍的内容记下来,然后再思考。
在《脑锁:如何摆脱强迫症》一书中,精神病学家施瓦兹提到了「强迫性思维的脑机理」。大脑的尾状核是人的思维调控器,帮助我们「换挡」「减速」和「刹车」,有强迫性思维的人,其尾状核处于「刹车失灵」状态,因此他们会不断地反刍那些负性事件。
这印证了前面列举威廉·詹姆斯在《宗教经验种种》中强调的一个观点:当情绪发生时,理性永远退居第二位。我们的情绪在大脑中处理的优先级远高于理性思维。当我们意识到危险时,将注意力保持在危险源是更合理的做法。如果危险源一直存在,那么注意力就会本能地集中在那儿。
不过,对这种注意力本能的「朝向反射」可以适当进行调整。我们可以通过书写自己当前经历的负性事件,适当地激活尾状核的「制动」功能。因为我们在书写的过程中,需要调动更多的理性资源帮助我们整理思路,使得处理情绪的优先级暂居其后。同时,书写负性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也代替了反刍思维的一些功能。
我们的边缘系统只能极为粗糙地加工遇到的问题,并且简单粗暴地将其分类为「有利的」和「有害的」。但是,这种二分法并不适合越来越复杂的现代社会。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