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商有关的成语大全(商朝历史典故和成语,与商纣王有关的成语)
一、与商纣王有关的成语?
助纣为虐
汉语成语
助纣为虐,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zhù zhòu wéi nüè,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
意思是比喻帮助坏人干坏事。
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助纣为虐
拼音 zhù zhòu wéi nüè
出处
《史记·留侯世家》
释义
比喻帮助坏人干坏事
近义词
为虎作伥、为虎添翼
反义词
助人为乐、除暴安良
用法 贬义,谓语
出处
西汉·司马迁 《史记·留侯世家》:“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
与商纣王有关成语是助纣为虐,商纣王是历史上著名暴君之一,骄奢淫逸,诛杀忠良,导致商朝灭亡。
帝辛,沫邑人,商朝末代君主,帝乙少子,史称纣王、商纣王。他在位期间,经略东南,征讨东夷,将商朝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巩固了中原王朝的统治,但其种种举措既在统治集团内部引发矛盾,也动摇了商王朝的统治基础。后期商军被周武王所率诸侯击败,帝辛身死,商朝灭亡。
助纣为虐,酒池肉林,网开一面,武王伐纣
二、和洛阳有关的成语故事?
有关洛阳的几个成语典故
1、 定鼎中原
大禹治理了洪水,接着又铸造了九个大鼎,到了商周时九鼎成为传国之宝,谁想统治天下,就要先夺取九鼎。
商朝末年,纣王荒淫无道,周武王举兵讨伐,灭了商朝。
灭商后,周武王的第一件事就是准备把九鼎搬运到周朝的国都镐京(今西安市西南)。
谁知那九尊大鼎个个象小铁山,既难搬又难运。
武王组织了大批人马,据说一尊鼎就动用了八九万人,花了几个月的功夫,才拉到洛阳。
当他们准备再向西拉时,不管用什么办法,大鼎象生了根似的,定在那里巍然不动。
武王闻知此事,感叹地说:“九鼎是镇国之宝,它们到了洛阳不往西走,定有缘故。
夏朝国都在洛阳,洛阳又位于天下之中,上天莫不是要我把国都迁到洛阳不成?如果是这样,就把九鼎安放在洛阳吧。
”不料正当武王准备奉行安放九鼎的典礼时,却不幸病故了。
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继了位,在周公旦的辅佐和帮助下,在太庙里建成了一座宏伟壮丽的大殿,选择了良辰吉日,召集文武百官,四方诸侯,举行了隆重的定鼎大典,表示周朝已完成了灭商的大业,取得了天下。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周公旦辅佐周成王“定鼎洛阳”的功劳,就兴建了一座殿宇辉煌的周公庙,庙里的大殿被叫做“定鼎堂”。
至今,周公庙仍坐落在洛阳老城的西关外供人们浏缆凭吊。
周公庙前的道路则取名为定鼎路。
2、前倨后恭
苏秦,字季子,东周(公元前317年前)洛阳轩里人。他出身农民,少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游说多年。后辞别老师,下山求取功名。
苏秦先回到洛阳家中,变卖家产,然后周游列国,向各国国君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但无一个国君欣赏他,苏秦只好垂头丧气,穿着旧衣破鞋回到洛阳。
洛阳的家人见他如此般落魄,都不给他好脸色,连苏秦央求嫂子做顿饭,嫂子都不给做,还狠狠训斥了他一顿。苏秦从此振作精神,苦心攻读。他把头发束住吊在房梁上,用锥子刺自己的腿,“头悬梁,锥刺股”便由此而来。
一年后,苏秦掌握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开始二次周游列国。这回终于说服了当时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合纵抗秦,并被封为纵约长,做了六国的丞相。当此时的苏秦衣锦还乡后,他的亲人一改往日的态度,都“四拜自跪而谢”。苏秦不由叹息:“人生在世,地位财富,真不可忽视啊!”
这即是“前倨后恭”的典故。今人多用此形容那些先前傲慢而后来谦恭,以及见风使舵,见机行事的人。
3、挑肥拣瘦
远在东汉刘秀时期,光武帝刘秀曾在都城建立了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这座太学即位于洛阳开阳门南5里远的地方。当时,在太学里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挑肥拣瘦”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太学里,有位教学博士,姓甄名字,很有学问。有一年腊月三十,光武帝刘秀下诏赏赐太学里的教学博士们每人一只羊,让太学高高兴兴地欢度春节,可当羊赶到太学大院后,却出现了问题。原来这每只羊大小不等、肥瘦不一,如何分配才合理呢?教学博士们七嘴八舌,吵嚷了半天,也没有商量出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好办法。
这时,甄宇站起来说道:“我们都是教学博士,为人师表,不能斤斤计较,挑肥拣瘦!”说罢,他便从羊群中挑出那只最小最瘦的来,径直牵了去。这下,大家不再争论,你谦我让,很快就分完了这群羊,各自高高兴兴的回家去了。
这段让羊的佳话传了出去,洛阳城里的人无不赞扬甄宇,还给他起了个带有敬意的别号“瘦羊博士”。从此,“挑肥拣瘦”这个成语也就传开来了。
4、洛阳纸贵
人们常说:自古洛阳出才子。西晋时著名的文学家左思,就是古代文坛上灿若群星的洛阳才子之一。
左思从小出身贫寒,且相貌丑陋,但他视荣辱如浮云,看名利为粪土,把精力都用在学习和文学创作上,写出了许多流传至今的名诗佳作。
其中,《三都赋》问世后,受到朝野各界热烈赞颂,一时风行洛阳,豪贵之家争相传抄,洛阳市场上的纸价也因而昂贵起来。
以后,“洛阳纸贵”便成了著名典故,常用来称誉某些作品迅速而广泛地传播流行。
5、程门立雪
远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
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
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
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
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
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
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
三、姜子牙和马氏的故事成语?
姜太公在商朝当过官,因不满纣王的残暴便隐居到偏僻的地方。他的其妻马氏嫌弃姜尚,欲图离去,姜子牙劝她说:“我有朝一日会得到荣华富贵,你可别这样做。”
马氏不听劝告,离开了姜尚。
后来姜子牙帮助周王建立了周朝,马氏见其地位、财富都很好于是想和姜子牙破镜重圆,但姜子牙早已经看穿了马氏的为人,就将一壶水泼在地上让马氏去捡回来,马氏只能拿回淤泥,姜子牙于是说::“若言离更合,覆水已难收。”
这也是成语“覆水难收”的故事。
四、历史典故成语大全?
1、揠苗助长
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忧忧。有一天,他又荷着锄头下田了,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于是苦心思索着有什么办法可以使稻子长高一点。
忽然,他灵机一动,毫不犹豫的卷起裤管就往水田里跳,开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点。傍晚,农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为聪明的杰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诉他太太说:“告诉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个好点子,让咱们田里的稻苗长高了不少。
农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儿子到田里去看,究竟是怎么回事。儿子听到家里的稻子长高了,兴奋地飞也似的跑到田里去看。这时,他发现稻苗是长高了,但是却一棵棵低垂着,眼看着就要枯萎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千万不可以学宋国农夫的作法,一切事情都有它的顺序,如果一心只想早点完成就破坏它的次序,到头来不仅不能提早完成,反而一事无成。
2、牝鸡司晨
殷商时期,暴君纣王每天只知道吃喝玩乐,过着奢华荒淫无耻的生活,纣王对忠臣们的话毫不理会,只听信他的爱妃妲己的话。商朝的忠臣比干因为向纣王进忠言却被纣王杀了,还被开胸挖心,说要看比干长的什么心眼,纣王的行为引起了群臣百姓的强烈反抗。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带兵讨伐纣王,周武王的部队在距离朝歌七十里的牧野就跟纣王的部队开战了,周武王在牧野誓师时说道:过去说雌鸡没有晨鸣之道,雌鸡代替雄鸡打鸣则家尽,妇人夺取丈夫的政权则国家要亡,纣王一味的听信妲己的谗言胡乱施政,是纣王亡国的根本。
3、刻舟求剑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国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船靠岸后那楚国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
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4、乐不思蜀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创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干的大臣死后,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呼,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存心部署演出蜀地的歌舞。刘禅侍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十分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5、图穷匕见
战国末期,秦国很强大,在消灭了赵国後,打到北部的燕国,燕国岌岌可危。燕国的太子丹请荆轲去刺杀秦王,并派勇士秦舞阳作荆轲的助手,让荆轲带着秦王的仇人樊於期的人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作礼物,将一把毒药熬过的匕首藏在地图里。
荆轲和秦舞阳二人到了秦国,买通了秦王左右为他们引见,秦王很高兴,就在咸阳宫接见他们。在登上宫殿的台阶时,秦舞阳紧张得发抖,荆轲就把他留在外面。
秦王看过仇人樊於期的人头後,又要看地图。荆轲捧着地图来到秦王面前,献上去。秦王慢慢展开地图来仔细看,当地图展到尽头时,藏在里边的匕首露了出来。
荆轲迅速一手抓住秦王的衣袖,一手抓起匕首刺向秦王。秦王扯断了衣袖,转身逃走,荆轲就在後边紧追。这时,秦王的卫士们赶来了,荆轲受了伤,就把手中的匕首投向秦王,但没有击中。最後荆轲被卫士们杀死了。
五、鄙俗秦人的典故?
避俗秦人:出自唐代杨凭的《千叶桃花》。其中的:若教避俗秦人见的意思是,是见隐居生活的美好,不想在踏如世俗的生活.
原句是:千叶桃花胜百花,孤荣春晚驻年华。
若教避俗秦人见,知向河源旧侣夸。
杨凭,唐代人杨凭(约公元七八八年前后在世)字虚受,一字嗣仁,虢州弘农人。
生卒年均不祥,约唐德宗贞元四年在世。
善诗文,与弟凝、凌并有重名。
大历中,俱登第。
时称"三杨"。
累官湖南、江西观察使。
在镇汰侈,性简傲,人多怨之。
入拜京兆尹,为御史中丞李夷简所劾,贬临贺尉。
官终太子詹事。
避俗秦人:出自唐代杨凭的《千叶桃花》。
其中的:若教避俗秦人见的意思是,是见隐居生活的美好,不想在踏如世俗的生活.
杨凭,唐代人杨凭(约公元七八八年前后在世)字虚受,一字嗣仁,虢州弘农人。生卒年均不祥,约唐德宗贞元四年在世。善诗文,与弟凝、凌并有重名。大历中,俱登第。时称"三杨"。累官湖南、江西观察使。在镇汰侈,性简傲,人多怨之。入拜京兆尹,为御史中丞李夷简所劾,贬临贺尉。官终太子詹事。
秦人是华夏族西迁的一支,其早期祖先是殷商贵族嬴姓部族。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时期就为诸侯,颇受商朝重视。后因嬴氏部族的一部分人参与了武庚挑唆的三监之乱而遭到周公姬旦的惩罚,使居住于东方的嬴族被迫西迁,沦为庶民。
秦 代统一全国,开展对外交通,北方和西方的邻国往往称 中国 人为“秦人”。
直至 汉 晋 ,仍沿用此称。
《史记·大宛列传》:“闻 宛 城中新得 秦 人,知穿井,而其内食尚多。
”《汉书·匈奴传上》:“穿井筑城,治楼以藏穀,与 秦 人守之。
” 颜师古 注:“ 秦 时有人亡入 匈奴 者,今其子孙尚号 秦 人。
”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二·汉人唐人秦人》:“ 马永卿 引《西域传》言:‘ 秦 人,我匄若马。
’註:‘谓中国人为 秦 人。
源见“驱石驾沧津”。指秦始皇。元 郝经《秋兴》诗之三:“翩翩精卫休填海,驱石秦人已断鞭。”
词语分解
驱石的解释 指神助 秦始皇 驱石造桥的典故。典出《艺文类聚》卷七九引 晋 伏琛 《三齐略记》:“ 始皇 作石桥,欲过海观日出处,于时有神人,能驱石下海, 城阳 一山石,尽起立……云石去不速,神人輒鞭之,尽流血,
秦人的解释 秦 代统一全国,开展对外交通,北方和西方的邻国往往称 中国 人为“秦人”。直至 汉 晋 ,仍沿用此称。《史记·大宛列传》:“闻 宛 城中新得 秦 人,知穿井,而其内食尚多。”
六、海不扬波典故?
传说,商朝灭亡以后,周朝新建的时候,曾经出现过朝政淸明、天下大治的局面。
据西汉韩要《韩诗外传(五)》 载,周成王时,周公摄政,远在今越南南部的越裳国,派遣使臣前来朝贡,表示敬服,并曾向周公进献白雉为礼,赞颂道:“海不波溢者三年矣,意者中国其有圣人乎(海上不见暴风恶浪已有三年了,想必中国出了圣人了)!
旧时认为“海不波溢”是出了圣人、天下大治的吉兆; 后来又把“海不波溢”说作“海不扬波”,以比喻盛世,而以 “四海扬波”比喻乱世。
古人还以“沧海横流”比喻乱世,或以为天下变乱的凶 兆。《春秋榖梁传序》I:“孔子睹沧海横流,乃喟然而叹。”
唐·郑锡《日中有王子赋》:“河清海晏,时和岁丰。”
【示例】:如今~,重逢太平,重乐太平。 ◎元·施惠《幽闺记·和寇还朝》
【近义词】:太平盛世、国泰民安、海宴河澄 【反义词】:海水群飞、兵荒马乱、鸡犬不宁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比喻太平盛世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