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化学的成语 让我们用成语来上节化学

本站作者 2023-11-23 08:17:00

关于化学的成语

很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像水滴石穿、信口雌黄、饮鸩止渴、沙里淘金、炉火纯青……会经常在我们的日常交流和写作中使用。

但大家知道么,这些成语本身也都隐含着浓浓的“理工科”气息,更包涵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化学现象。

大家想知道吗?

接下来就随我一起学学这些成语中的化学常识吧!

NO.1:水滴石穿

“水滴石穿”一般会被认为,是由于水滴的冲击力经过长年累月的冲击石面而发生的,殊不知,无机化学反应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因为地球大气中含有一定的二氧化碳,部分溶于雨水中,使雨水略呈酸性,滴在主要由碳酸钙组成的岩石上,碳酸钙与酸起反应,分解后溶解在水中,因此,“水滴 石穿”还依赖于水中“酸”的作用。也是由于这种作用力,经过亿万年的累积,演变成奇峰异洞、千姿百态的钟乳石,创造了许多如桂林山水般的人间仙境。

NO.2:信口雌黄

雌黄,即三硫化二砷,颜色金黄鲜艳,是一种很早就被发现的重要含砷化合物。古代曾用雌黄作黄色颜料来进行绘画和书写等。

古代的纸张大多是黄色的,人们在修改文字的时候,就用雌黄加水混合后涂在上面,利用了雌黄呈现黄色的特性,这就相当于今天的涂改液,只不过现在的纸张都是白色的,因此用钛白这种白色颜料代替雌黄而已。

关于化学的成语

鸩是一种毒鸟,也指放了砒霜的毒酒,砒霜就是三氧化二砷的俗称,是一种剧烈的毒药,在古代文人笔下扮演着杀手的角色,《水浒传》中的武大郎就是被潘金莲用砒霜毒死的。

因此“饮鸩止渴”的后果是不言而喻的。砒霜是古代炼丹术的杰作。古人用雄黄、不纯的氧化砷、硫砷铁矿加热,便可得到“其色飘飘,或如霜雪,白色钟乳相连”的砒霜,砒霜的名称也由此而来。砒霜虽毒,但少量服用,可以医治关节严、梅毒、牙疼等病症。

另外,砒霜在古代还是一种有效的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灭绝鼠害中起过重要作用,砒霜还可防蛀、防腐。由于砒霜的作用,明清以来,大量生产,一些为富不仁的奸商曾“往人以砒霜瓶,使酒不坏”。

“饮鸩止渴”这个成语的原意是:喝毒酒解渴。现意:比喻采取极其有害的方法解决眼前的困难,不顾严重的后果。

NO.4:沙里淘金

金是一种稀有金属元素,分布稀落,主要来源为山金及沙金。山金即夹在岩石和矿石中,含量极少,提取极为困难;沙金本也是山金,历经千百年来的风吹雨打,被冲入江河,与沙一起沉积成矿床,通常每吨沙中约含金3-10克。

从古至今,人类都是采用“沙里淘金”的方法开采黄金,即用重力选矿法,利用黄金与沙子的比重差异,用水反复淘洗得到,过程异常艰苦,收获甚微。

唐朝诗人刘禹锡有一首诗,生动的描绘了“沙里淘金”的艰辛: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王侯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这个成语的原意是:从沙里淘出黄金。现意:比喻从大量的材料里剔出糟粕,选择精华,有时也用来形容做一件事情十分的困难,用力很大而收效甚微。

NO.5:炉火纯青

人们很早就知道从燃烧火焰的颜色变化来观察温度的变化,炉火温度在500°C以下呈暗黑色,升至700°C时,火焰变为紫红色,也就是俗称的“炉火通红”,再上升到800-900°C后,火焰由红变黄,1200°C时,火焰发亮,逐渐变白,要是升到接近3000°C后,既呈白热化,相当于灯泡钨丝发亮的温度,如果超过3000°C,火焰由白转蓝,这就是“炉火纯青”了,是燃烧温度的最高阶段。

一般来说,提高温度有利于绝大多数化学反应的加速进行,但是,过分提高温度是一种不经济实用的方法,如今,化学工业上,都是通过采取催化剂技术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古代的炼丹师是不懂催化剂化学原理的,往往认为火焰达到“炉火纯青”就能炼出长生不老的丹药,实际上,那时的耐火材料是很难达到这样高的使用温度,因此,无论如何努力,“炉火纯青”最终只能是一相情愿。

NO.6:甘之如饴

饴即是麦芽糖,是一种人们较早利用的糖类化合物,通过风干的麦芽或谷物发酵酿造,是最早的生物化学产品。不过制造麦芽糖的工序比较复杂,后来逐渐被原料易得、生产简单、质量更高的蔗糖所代替。

糖是一类由碳、氢、氧所组成的碳水化合物,分为单糖、二糖及多糖,不能再水解的为单糖,如葡萄糖;由两个单糖分子缩合而成的为二糖,如蔗糖和“甘之如饴”的饴糖;由多个单糖缩合而成的为多糖。

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来源于糖类化合物氧化所产生的热能,糖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根据现代生物化学分析表明,糖的甜味与化学作用、电荷吸引及原子间束缚等有关,糖因其独特的甜味,“甘之如饴”就一点不奇怪了。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