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门成语有哪些成语 有哪些蕴含科学道理的成语
我国成语博大精深,其中蕴含深刻道理的更是不胜枚举,我简单说几个蕴含地理知识的成语,权当抛砖引玉。
1.巴山夜雨
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所著《夜雨寄北》,指客居异地又逢夜雨缠绵的孤寂情景,现在用来代称分手、离异。
图源水印
巴山夜雨说白了就是因为山谷风中的山风而形成的,其原理是热力环流:
晚上山顶气温下降快,而同高度的谷地上空的空气因离地面较远,降温较少。于是山顶空气收缩下沉,在近地面形成高压,冷空气下沉使空气密度加大大,顺山坡流入谷地,称为山风。此时谷底盛行上升气流,水汽容易凝结降雨。
白天山顶气温升高的快,于是山坡上的暖空气不断膨胀上升,在山顶近地面形成低压,并在上空从山坡流向谷地上空,下层风由谷底吹向山坡,称为谷风,谷底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降雨。
2.风生水起
风生水起本意是形容事情做得有生气,蓬勃兴旺。然而作为一个学地理的,我更喜欢把它翻译成——“风生洋流”。
所谓洋流,就是是指海水受风力的驱动(风力是主要动力,此外还有地转偏向力等其他影响)沿着一定方向有规律的具有相对稳定速度的水平流动,是从一个海区水平或垂直地向另一个海区大规模的非周期性的运动。洋流是海水的主要运动形式。
关于洋流还有一个地理学上“人尽皆知”的小故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TED的相关视频,b站传送门儿如下↓
3.泾渭分明
这个成语的解释是: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
原版的“泾渭分明”在陕西西安郊外、泾河与渭河的交汇处,这个成语也因此而来。而实际中的泾渭分明,可没这么简单——
泾渭是否分明主要取决于与河流汛期和河道环境变迁。渭河上游河道泥沙沉积多,所以河水浑浊。而泾河上游虽流经黄土高原,但河道深切入岩层,大多数时候泥沙并不多,所以河水清澈。
中国国家地理,摄影 / 单之蔷
然而雨季来临时,山洪会把大量泥沙冲刷入泾河,短时间内泾渭便不再“分明”,而是会“同流合污”(新成语出现了!),甚至泾河比渭河更浑浊。
4.因地制宜
这个成语本来出自《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意思是要是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现在在治理环境、发展农业等方面已经被用“烂”啦~
说到因地制宜,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新疆的坎儿井。
坎儿井是新疆干旱地区的一种特殊的地下渠灌溉系统,主要分布在其东部的吐鲁番和哈密,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坎儿井主要由竖井、地下渠道(暗渠)、地面渠道(明渠)和含水层(小型蓄水池)组成
5.一衣带水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一条衣带那样狭窄的水,指虽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离不远,不足以成为交往的阻碍。
而用它来描述我国跟日本的相对位置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6.沧海桑田
指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后用来比喻世事无常,变化很快。
提到沧海桑田,就不得不提到川藏线上的大型“古冰帽遗迹”,这里,被称为“沧海桑田的最好见证”:远古时期这片区域曾被冰川覆盖,冰川逐渐消融以后就成为了如今的冰川遗迹。
图源中国国家地理
7.秋高气爽
秋高气爽形容秋季晴空万里,天气清爽。出自杜甫《崔氏东山草堂》:“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暗风吹乱蛩悲咽。”
“秋高气爽”的天气其实是在反气旋系统控制下形成的。反气旋的气流在水平方向上由中心向四周辐散,致使垂直方向上的空气自上而下补充,空气在下沉过程中温度升高,水汽不易凝结,所以反气旋控制的地区,多为晴朗天气。
对此湖北气象局有一篇文章分析的很专业,链接如下↓
8.雨过天青(也作雨过天晴)
出自《文海披沙记》,意思是雨后转晴,也比喻政治上由黑暗到光明。
实际上就是冷暖锋过境的原理。
冷锋过境前受单一暖气团控制,冷空气将暖空气渐渐抬升,形成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在冷锋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晴朗;而暖锋过境前单一冷气团控制,低温晴朗,而后暖空气主动爬升于冷空气之上,形成连续性降水,暖锋过境后气压下降、气温上升、天气转晴。
此谓“雨过天晴”。
除此之外,当冷暖锋势均力敌是还会形成准静止锋,而云系在锋上有降水时就会形成阴雨连绵的天气,就是我们俗称的梅雨季,用成语来说就是:霪雨霏霏。
9.蜀犬吠日
出自柳宗元“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
那么四川的狗见到太阳真的会汪汪乱叫嘛?其实很难说。但是这个成语却反应了四川阴雨天多于晴天的状况。四川东部的四川盆地北有大巴山,南有云贵高原,东有巫山,西临青藏高原,湿润空气进入盆地后被周围高山高原阻挡住,雨量丰富,民间也有“雅州天漏”之说。
———————不正经的分割线———————
突然想到了一个成语:杞人忧天
关于这个成语有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以为自己和所有人无处依托,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然鹅…
对此我有理由怀疑这位前辈可能是有一点焦虑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