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于言外,“谐音”之趣

本站作者 2023-12-17 20:42:00

正的谐音字是什么

作为中国人,大家一定对除夕夜家人围坐吃年夜饭时的那句“年年有余(鱼)”非常熟悉,其实不光是年夜饭,在寿宴和喜宴上,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不光因为其味美,还因其有“”和“”的美好寓意;

过年时家家户户大门上倒贴的“福”字也是为等待大人孩子们有心或无意地说一句“福到(倒)了”;

若家中有人不小心打碎了碗碟瓷器,也会有老人赶紧边捡拾碎片边说“岁岁(碎碎)平安,岁岁平安啊”;

而在婚礼吉日,孩子们在新人床褥上争抢捡拾的红枣、花生、桂圆、栗子、核桃,也寓意着“和和(核桃)美美”、“早(红枣)生(花生)贵(桂圆)子(栗子)”。

对孩子们来说,这是一件相当有趣的事,原来可以仅仅因为相同(或相近)的发音就将两件可能并无关联的事物联系起来。这可能是我们最早接触传统文化的方式之一了。

汉语中谐音的应用由来已久,也极为广泛。从文学艺术作品中的诗词歌赋、戏剧小说、楹联谜语、相声小品,到日常交流中的谚语、俗语、歇后语,都有运用谐音所带来的或寓意美好,或避讳禁忌,或诙谐幽默,或别有深意的艺术效果。其实语言中谐音的现象不止汉语独有,可若说将谐音运用的趣味横生、“出神入化”的,可能没有其他语言可出其右。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祈福求吉、趋吉避凶的心理。如文章开头所列举那般,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尤其在婚丧嫁娶及重要节日中,取谐音之吉祥寓意的民俗文化还有很多,另外也有很多忌讳,比如送礼忌送钟(终),门前不植桑(丧),甚至早期称为“箸”的“筷子”,也因人们忌讳“”的联想意“”(停滞),反而称其为“”(),包括中国人一直喜欢6(禄)8(发),而忌讳4(死)7(气),都与其谐音之意有很大的关系。除上述直接具有相似发音的“明谐”,还有借事物某一属性、特征的名称与吉祥语之间谐音表达吉祥寓意的“暗谐”,如石榴、葫芦多籽,就常用来表达“多子多福”、“子孙兴旺”之意。这类谐音的吉祥寓意也常作为中国传统绘画装饰艺术的题材,如在年画、剪纸、刺绣以及传统民居装饰图案等中,常常出现的“金玉(鱼)满堂”、“三阳(羊)开泰”、“六(鹿)合(鹤)同春”、“五福(蝠)捧寿”、“马(马)封(蜂)侯(猴)”等动物形象。

左图 五福(蝠)图,右图 六合(鹿鹤)同春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以谐音表达诙谐幽默的方式,也在戏曲相声等艺术形式中广泛应用,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即是歇后语。歇后语是老百姓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出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一般由前半的形象比喻(类似谜面)和后半的解释说明(类似谜底)组成,通常只说出前半句,“歇”去后半句。运用谐音只是歇后语的其中一种形式,在这类歇后语中,后半以讽刺粗语居多,因此其实这也是一种“驱雅避俗”的方式,避免脏话讽语直接出口,说起来饶有趣味,比如麻布袋草布袋——一代(袋)不如一代(袋),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老太太上鸡窝——笨(奔)蛋等等。

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另外,还有大量的谐音运用在诗词小说等文学作品中,通过这种委婉含蓄的表达方法在表面意思之外另表达出作者隐含的深意。此中妙趣在刘禹锡的《竹枝词》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却有

其中“晴”即指天气晴好,又指男女之情意,一语双关,妙不可言。

华三川 《唐人诗意图·竹枝词》 图片来源于网络

依稀记得第一次听某位大家讲《红楼梦》时,对其中谐音隐喻的解读另我惊奇,原来在看似平实的人名、诗句背后,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如开篇出场的两个人物甄士隐贾雨村,就揭示了全篇内蕴实是“真事隐,假语存”。而甄士隐的女儿名为“甄英莲”,实叹其命运“真应怜”,贾家四位千金春、春、春和春的名字也预示了她们“原应叹息”的命运。而在全篇诗词中,这种运用谐音进行的隐喻更加普遍,如黛玉和宝钗的判词“玉带(黛)林中挂,金钗雪(薛)里埋”,就一语双关的暗示了黛玉和宝钗之后的悲凉命运。

玉带(黛)林中挂,金钗雪(薛)里埋 图片来源于网络

类似以上案例,不胜枚举。从古至今,中国人沉浸在这种“文字游戏”中,乐此不疲。对中国人来说,事物从来都不是孤立的,中国人的思维中事物总是成对的出现,“阴阳”、“天地”、“上下”,对事物间关系的重视体现在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语言中、诗词中,甚至建筑中、园林中。就是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之下,我们从小就渐渐开始理解送别诗中常用“柳”其实是表达“留”的惜别之情,却忌讳“分梨”,只因不愿“分离”,“莲”为“怜”之意,“丝”则有“思”之情。

不仅仅是通过谐音这一种形式,很多事物在中国人的眼中都具有其所代表的情感或气节,如花中四君子的“梅兰竹菊”,岁寒三友的“松竹梅”,中国人在成长学习的过程中,常常通过联想,将各种景物和事物与一种情感或思想建立起联系,学会了在表达中“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也使我们在对待身边的一花一木、一砖一石时,都多了一些“思”和“情”。

絮柳随风散

莲藕无尽丝

月朗桂子香

鹊喜梅间落

去留随风散

怜偶无尽思

悦郎归梓乡

妾喜眉间落

参考文献:

[1] 王雪梅. 汉语谐音艺术的文化意蕴[J].汉字文化. 2007(01)

[2] 王绍良.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谐音寓意现象小识[J]. 苏州大学学报. 1996(03)

[3]于全有, 李现乐. 谐音与汉文化关系研究综论[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6)

最初感受到谐音的妙趣,也是来源于《红楼梦》。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单独作为名字来看,都是极富诗意的。而又因为“原应叹息”的谐音,让悲伤的基调不露声色地贯穿在整个小说当中,与原本富含生机和希望的“春”字形成的反差,更是令读者嗟叹。读《红楼梦》时,即使读到元妃省亲、群芳开夜宴这样描写大观园繁盛团圆的章节,这种名字所带有的谐音也在时不时地提醒着阅者,这种繁荣景象只不过是暂时的,悲伤的结局早已注定。

作者巧妙地运用谐音,让读者听到小说字里行间的“弦外之音”,余音绕梁,令人回味。它给了读者更多的联想空间,并用这样一种婉约的方式,启迪我们去领悟小说的主旨。

原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闲亭对饮”

文章链接:语趣 | 意于言外,“谐音”之趣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