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种文言文句式怎么判断

本站作者 2023-12-19 09:13:00

非字的第一画是什么

首先感谢你们的鼓励,让我有信心把这篇文章写下去,谢谢你们!

静下心来把这篇文章看完,倒装句不再是难点!

还请大家不要收藏了,我想大多数人会因为文章很长看不完,想着收藏着以后再看,我想90%的人和我一样,收藏好的文章之后便再也没有时间看过,他便一直沉寂在你的收藏夹里。

惑之不解,其为惑也。去解决它吧,不要逃避!

如果没有时间只用看定语后置的部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看懂这一个部分后其余的都可以类推!

首先文言文基础句式分为:

而定语后置就是:中心词+定语。

举个例子吧:

好看的我(正常语序) “好看的”是定语,“我”是中心词

那么定语后置的形式就是:我好看的(实话)

总结:

现代汉语:定语+中心词

古汉语:中心词+定语

上古文!

举个例子: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锋利。)

我们直接翻译:蚯蚓没有爪牙,锋利的,没有筋骨,强劲的

很明显直接翻译是翻译不通的对吧?这时候我们就要考虑句子是不是倒装句啦

先把它的正确意思翻译出来: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

整理一下正确的语序

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倒装过来的时候去掉就可以啦)

翻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

锋利的,强劲的 很明显都是形容词做定语,去修饰中心词爪牙、筋骨,应该是: 利爪牙,强筋骨

可是这里定语却放到中心词后面了 ,是“爪牙利,筋骨强”

所以他就是 中心词(爪牙)+定语(利),即所谓的定语后置

再举个例子:求人可使报秦者(者:的)

直接翻译:想要找个人,可以出使秦国的

观察发现:“秦国的”作为定语是不是应该修饰中心词“人”呢?

所以整理一下句子:

求可使报秦者人

翻译:想要找个出使秦国的人

分析:“可以出使秦国的”做中心词“人”的定语,可是它却放在后中心词后面

即 中心词+定语

但是现代汉语的语序是:定语+中心词

所以它就是定语后置啦

大总结:

定语后置常见固定结构(遇到这些结构就要注意是否是定语后置啦,不用背!)

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子: 求人可使报秦者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石之铿然有声音,所在皆是也

方法:1.先翻译出意思

2.找出倒装的成分

可以试着倒装一下:

村中少年好事者

马之千里者

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客有吹洞箫者

如果还是不会的话也不要太着急慢慢的体会,我也是一直不懂慢慢沉淀几次就豁然开朗了。

(2)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一般结构:主语+谓语+宾语

如果把宾语放在谓语前面了就叫:宾语前置 即宾语+谓语

举个例子:沛公安在?(“安”此处译为“哪里”)

直接翻译: 沛公哪里在?(沛公指刘邦)

直接译不通顺,倒一下:沛公在哪里?

分析:“安”作“在”的宾语 在哪里

现代汉语是 谓语+宾语

即 在安 在(谓语)安(宾语)

但是这里是 安(宾语)在(谓语)

它把宾语放在了谓语前面所以就是宾语前置啦!

还不明白我就再举个例子:

我:城北徐公没我美!

蔡徐坤:何以知之? (此处“以”是凭借的意思,“何”译为:什么。)

何以知之?就是典型的宾语前置。

直接翻译:你 什么(何) 凭借(以) 知道的呢?

所以就要考虑是不是倒装句啦

倒: 以何知之 你凭借什么知道呢?

(你)凭借什么知道的呢?故此处“何”作 介词“以”的宾语。

也就是: 古汉语语序为——何以知之

现代汉语语序为——以何知之

现代汉语语序一般为:谓语+宾语 但是在“何以知之”中,,“何”是宾语,“以”是谓语,是 宾语+谓语 的结构。所以此句是宾语前置。

下面几个例子自己试试吧: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何陋之有

不吾知也

(3)状语后置(也叫介宾结构后置)

蔡徐坤的粉丝这一段请自动略过……

题外话:什么叫介宾结构?

介宾结构相当于状语修饰谓语

例子:蔡徐坤请你把篮球放在地上!(不是黑他啊,就在我上体育课的时候真实发生的。当时老师让我们集合了,然有有一位同学还在拍篮球,然后体育老师就说了这么一句话)

这里的“把篮球”就是介宾结构,由介词“把”+宾语“篮球”组成修饰谓语“放”

现代汉语中句子结构中是这样的:主语+(状语)谓语+宾语

状语是放在谓语前面修饰谓语的

那所谓状语后置,也就是说状语本来应该放在谓语前面此时却放在了谓语后面

即:谓语+状语

举个例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取”是谓语,“于蓝”是状语)

翻译一下:

两个于“于”都是介词 ,第一个“于”是“从”的意思,第二个“于”是比的意思

青,从蓝色里面取出来,却比蓝色更青色

那么这句话的谓语(找动词)就是:“取”“青”,而它们的状语就是“于蓝”“于蓝”

所以正确语序就是: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

再举个例子:

师不必贤于弟子

直接翻译:师不一定贤明 比弟子

考虑倒装句

分析句子成分

“贤”此处是动词,作谓语 “于”是比的意思

所以此处“于弟子”是状语修饰谓语“贤”的

所以此处是 谓语+状语

但是现代汉语正常语序是 状语+谓语

所以这里就是状语后置啦!

(4)主谓倒装

这个其实非常简单,汉语语序:主语+谓语

所谓主谓倒装顾名思义,谓语放在主语前面,即:谓语+主语

例子:美哉,我少年中国

甚矣,汝之不惠

二、判断句

顾名思义,判断句就是表示判断啊,很单纯的

某某是什么,某某不是什么

也就是很明显的标志词“是”,答翻译题的时候一定要把“是”字翻译出来,有分!

基本结构:

(1)看一眼系列判断句

……者,……也

……者,……,

…… ,……也

……,……者也

基本上遇到这些字眼就是判断句啦。

例子: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很厉害的将军)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是传授知识解答疑惑的人)

注意这个“是”字一定要翻译出来

(2)看两眼系列判断句

用“乃” “为” “则” “即” “因” “皆” “是” “非”

不用背!根据句子意思就能判断啦!

举个例子: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翻译:应立的是公子扶苏。

标志词“是”判断句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带“非”字的也是判断句哦!意为,XX不是XX,例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的乐趣呢?

总结:判断句一个“是”嚣张跋扈,横行乡里!

(三)被动句

顾名思义,谁谁谁 被 怎么怎么了

例子:我被她甜美的笑容深深的吸引了!

被动句的常见结构:

1. “于”字被动句 不拘于时(不被时间所拘束)

2. “见” “见……于……” “受……于……” 徒见欺(白白的被欺骗)

3. “为” “为……所……” “……为所……”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士兵都愿意被(听他调遣)

4. “被”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我还记得周公被捕的时候)

5. 语意上表示

终于要写完了……我太难了

(四)省略句

省略句子的某个成分,但是在翻译里面需要你直接翻译出来,然后在文言句式里面考的不多,考的较少,但是难度较大,需要根据句意揣测缺少的成分,不过省略句向来不是考察的重点,把倒装句弄明白就行啦。

1.省略主语

这个是我比较喜欢的例子: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我)在松树下问童子,(童子)说师傅采草去了

(师傅)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师傅)处。

例子二:

(村里的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

2.省略谓语

一鼓作气,再(击鼓)而衰,三(击鼓)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3.省略宾语

木直中绳,輮(之)以为轮 ( “之”指前面提到的木头)

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

4.省略介词“为” “与” “以”后面的宾语,多省略的是“之”

有志矣,不可随以(之)止也

5.省略介词“于”

遂与秦王会(于)渑池

于是与秦王在渑池相会

————————————————————————————————

4.27 祝大家高考加油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