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成语(这些源自佛教的成语,透露出生活的智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文化的积淀。
佛教自传入华夏大地以来,纵达两千五百多个春秋,横及大河上下、长城内外,在汉语语言系统中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积淀和处世智慧,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学习传承。
空中楼阁
出于《百喻经三重楼喻》:谓昔有富翁,欲造三重楼。木匠依吩咐,开始在地面上砌砖。富翁惊问何故?木匠答道:“作三重楼呀!”富翁急忙说:“我不要下面二重,只要最上一层!”木匠不胜惊异,说明不造下二重就不能造最上一层的道理。但是,富翁还是执迷不悟,引来了众人的嘲笑。
佛教用这个比喻说明修行者应筑好根基,循序渐进的道理。今多用以比喻虚幻的东西或空想。
醍醐灌顶
醍醐是从乳制品酥酪中提制出的油。《大般涅槃经·圣行品》中解释了醍醐的来源:“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
因为醍醐的特性,在佛教中它就被用来比喻佛性,如《大般涅槃经·圣行品》所言:“从佛出生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从修多罗出方等经,从方等经出般若波罗蜜,从般若波罗蜜出大涅槃,犹如醍醐。言醍醐者,喻于佛性。”
“醍醐灌顶”作为灌输智慧、让人彻悟的比喻,十分常见,比如《祖堂集》卷12中说:“得之者瓦砾成金,悟之者醍醐灌顶。”
单刀直入
禅宗高僧启发学者须直截痛快,斩尽“葛藤”(分别杂念),故以单刀直入为喻。《潭州沩山灵祐禅师语录》:“若也单刀直入,则凡圣情尽,体露真常。”《景德传灯录》卷12中说:“若是作家战将,便请单刀直入,更莫如何若何。”
后来常用来比喻说话、办事直接了当,不兜圈子。
闭门造车
古代的车,两轮之间的距离是固定的,只要符合规格,关起门来造车子,出门也能合辙。
《五灯会元》卷7记载,有僧问杭州大钱山从袭禅师。
问:“闭门造车,出门合辙,如何是闭门造车?”
师曰:“造车即不问,你作么生是辙?”
答曰:“学人不会,乞师指示。”
师曰:“巧匠施工,不露斤斧。”
在《续传灯录·端裕禅师》中则说:“一法不堕缘尘,万法本无挂碍......直饶恁么,犹是闭门造车,未是出门合辙。”
后来,用“闭门造车”譬喻做事不考虑客观情况,脱离实际,凭主观臆断办事。如朱自清《中国文评流别述略》:“因为借用外国名字,苦于不贴切,自定名字又嫌闭门造车,怕不合适。”
逢场作戏
“逢场作戏”原指游方艺人遇到合适的场地,就开台表演。后来以“逢场作戏”一词,用为随意应酬、凑热闹的意思。
《景德传灯录·江西道一禅师》:“邓隐峰辞师。师云:‘什么去处?’对云:‘石头去。’ 师云:‘石头路滑。’对云:‘竿木随身,逢场作戏。’”
又如《五灯会元·泐潭洪英禅师》中:僧问“逢场作戏时如何?”师曰:“红炉爆出铁乌龟。”
苏轼《南歌子》词中也有“借君拍板与门槌,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的句子。
石沉大海
《法句譬喻经》中,有一段讲述了佛陀见到罗阅祇国南边大山的山贼残害生灵,造诸罪业,佛怜悯这些山贼愚痴,想要去度化他们,说了这样一句:“吾不往度,如石沉渊。”意思是:如果我不去度脱他们,他们就会永远沉没在生死轮回的苦海之中,如同石头沉没于深渊一样。
成语“石沉大海”就是由此产生的,多用来比喻一去不见踪影或一直没有消息,也用来比喻没有动静或没有反应。
佛教常常运用比喻,使得一些深刻难懂的教义通过语言寓意的演化变得通俗易懂,同时也酝酿出它丰富的含义。正是在这种影响的氛围下,佛经譬喻的典故,影响和发展了汉语中的成语文化,也给日常生活带来启发意义。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