抉目东门打一肖
见“抉目吴门”。
抉目见“ 抉目吴门 ”。
东门1. 东城门。 ...
东门1. 东城门。 ▶ 《诗‧郑风‧出其东门》: “出其东门, 有女如云。” ▶ 汉 张衡 《东京赋》: “西阻 九阿 , 东门于 旋 。” ▶ 清 王鸣盛 《蛾术编》卷四十: “ 汉 唐 时州郡多在京师之东, 士大夫游宦于京者, 出入皆取道东门。” 2. 复姓。 ▶ 春秋 鲁 公子遂 字 襄仲 , 居东门, 号 东门襄仲 , 后因以为姓氏。 ▶ 汉 有 东门云 。
东门吴《战国策‧秦策三》: “ 梁 人有 东门吴 者, 其子死而不忧。 其相室曰: ‘公之爱子也, 天下无有, 今子死不忧, 何也?’ 东门吴 曰: ‘吾尝无子, 无子之时不忧;今子死, 乃即与无子时同也, 臣奚忧焉?’”事亦见《列子‧力命》。 后因以“东门吴”为丧失亲人而胸怀旷达者的典型。 ▶ 晋 潘岳 《悼亡诗》之二: “沾胸安能已, 悲怀从中起……上惭 东门吴 , 下愧 蒙 庄子 。” ▶ 唐 刘知几 《史通‧叙事》: “而 卢思道 称 邢邵 丧子不恸, 自 东门吴 已来, 未之有也。”
东门眼春秋 时, 吴 越 争霸。 ▶ 吴 王 夫差 不听 伍子胥 的多次劝谏, 置大敌当前于不顾, 大举北伐 齐 国, 并听信谗言, 赐 子胥 死。 ▶ 子胥 死前说: “悬吾目于东门, 以见 越 之入、 吴 之亡也。”事见《国语‧吴语》及《史记‧伍子胥列传》。 后因以“东门眼”谓爱国志士忧虑外患, 死而不已。 ▶ 黄忏华 《亡友周仲穆哀辞》诗: “飞龙虚出骨, 虓虎正争嗥。 灼灼东门眼, 奔腾欲化涛。”
东门行乐府瑟调曲名。 ▶ 《宋书‧乐志》归入《大曲》。 古辞写一贫士迫于生计, 愤而离家, 其妻婉言劝阻, 但他仍决然而去。 ▶ 南朝 宋 鲍照 及 唐 柳宗元 均有拟作, 但与古辞意异。 参阅《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一‧东门行》。
悲东门见“ 忆黄犬 ”。
悬门抉目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员劝吴王夫差拒绝越国求和,夫差听信谗言,不从忠告,反赐之剑命自杀。伍员临死,曰:“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为器。抉吾眼置之吴东门,以观越之灭吴也。”见《史记·吴太伯世家》。后以“悬门抉目”为烈士殉国的典故。
抉目吴门jué mù wú mén 【解释】抉:剔出;目:眼睛。指忠臣被谗诛杀【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吴太伯世家》:“抉吾眼置之吴东门,以观越之灭吴也。”【示例】明·高启《谒伍相祠》:“鞭尸楚墓生前孝,~死后忠。”【拼音码】jmwm【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含贬义【故事】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员(字子胥)劝吴王夫差拒绝越国求和。夫差听信谗言,赐伍子胥宝剑一把自尽。伍子胥临死时说:“把我的眼睛挖出放到吴国东城门上,让我看到越国将来消灭吴国。”没过多久,吴国被越国所灭
抉目悬门见“抉目吴门”。
抉目胥门见“抉目吴门”。
东门之役《左传‧隐公四年》: “ 宋公 、 陈侯 、 蔡 人、 卫 人, 围其东门, 五日而还。”又《隐公五年》: “ 郑 人侵 卫 牧, 以报东门之役。”后因以“东门之役”指旧仇。 ▶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吏部‧汪徐相仇》: “﹝ 徐必进 ﹞与 汪 ( 汪雅堂 )为桑梓, 初处丞固无香火情, 比 汪 报东门之役, 人亦尤其已甚。”
东门之达谓 东门吴 丧子而能处之旷达。 ▶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 “ 王夷甫 悼子, 悲不自胜, 异 东门 之达也。”
东门逐兔见“东门黄犬”。
东门黄犬秦二世二年七月,丞相李斯因遭奸人诬陷,论腰斩咸阳市。临刑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事见《史记·李斯列传》。后以“东门黄犬”作为官遭祸,抽身悔迟之典。
牵犬东门见“ 牵黄犬 ”。
抉瑕摘釁谓刻意挑剔缺点毛病。
抉瑕摘衅谓刻意挑剔缺点毛病。 ▶ 《东观汉记‧陈元传》: “抉瑕摘衅, 掩其宏美。”
抉眦目眦欲裂。 形容愤怒之极。 ▶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雨尘子<论世界经济竞争之大势>第一节》: “待之以非礼, 迫之以难堪, 则弱者抉眦, 其爱自由心使然也。”
抉瑕掩瑜抉瑕掩瑜拼音:jué xiá yǎn yú 注音:ㄐㄩㄝˊ ㄒㄧㄚˊ ㄧㄢˇ ㄧㄩˊ 成语解释抉瑕掩瑜【拼音】:jué xiá yǎn yú【解释】:瑕:玉上的斑点;瑜:玉石的光彩。故意挑剔玉上的斑点,埋没它的光彩。比喻刻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和短处,而抹煞其优点和长处。【出处】:唐·严郢《驳议吕諲》:“今太常议荆南之政详矣……乃抉瑕掩瑜之论,非中适之言也。”
抉眸见“ 抉目吴门 ”。
抉擿抉擿拼音:jué tī 注音:ㄐㄩㄝˊ ㄊㄧ 词语解释抉择;择取。 唐 陆龟蒙 《书<李贺小传>后》:“吾闻淫畋渔者谓之暴天物,天物既不可暴,又可抉擿刻削露其情状乎?” 宋 司马光 《进<资治通鉴>表》:“徧閲旧史,旁采小説,简牘盈积,浩如烟海,抉擿幽隐,校计毫釐。”《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愿云<四客政论>》:“莽莽亡国史中,抉擿探索,多有可资后世之寻味者。”挑剔;揭发。《资治通鉴·魏明帝太和元年》:“尚书郎 乐安 廉昭 以才能得幸,好抉擿羣臣细过以求媚於上。” 胡三省 注:“抉,一决翻,挑也;擿,他歷翻,发动也。”《续资治通鉴·宋哲宗元祐元年》:“ 惠卿 方其无事,已一一收録以备缓急之用,一旦争利,随相抉擿,不遗餘力,此犬彘之所不为,而 惠卿 为之。” 清 陈田 《明诗纪事己籤·李攀龙》:“经义寡稽,援据失当,瑕疵晓然,无庸抉擿。”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