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劝学的成语( 见成语知国学)
注:第一段为“原文”,第二段为“译文”,之后是“成语及释义”。
《荀子·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靛青从蓝草中提取,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由水凝结而成,却比水更寒冷。
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jí)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远处的人却看得到;顺着风呼叫,声音并没有加大,闻者却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水性特别好,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天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登高一呼--比喻有影响的人物发出倡议。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飞蓬生长在大麻之中,不用扶持自然就能长直。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得到健康成长。
肉腐出虫,鱼枯生蠹(d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
肉腐烂后就会生蛆,鱼枯死后就会生蛀。懈怠散漫,忘乎所以,灾祸就要发生了。
物腐虫生--比喻祸患的发生,总有内部的原因。也比喻本身有了弱点,别人才能乘机打击。
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
草和树长在一起,飞鸟和野兽总是同群,世间万物大都各从其类。
物以类聚--同类的东西聚在一起。指坏人彼此臭味相投,勾结在一起。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土堆积起来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水流汇积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诞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就会达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精神境界。
积土成山--比喻事业成功由点滴积累而来,积少成多,聚小成大。
故不积跬(kuǐ)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跬步千里--比喻学习应该有恒心,要坚持下去,不要半途而废。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nú)马十驾,功在不舍。
千里马再快,一跃也不超过十步;劣马十天却能走得很远,它的功劳就在于不停地走。
驽马十驾--比喻智力低的人只要刻苦学习,也能追上资质高的人。
锲(qiè)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lòu)。
刻一下就停下来,腐烂的木头也不能断;坚持不断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成形。
锲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螣(tè)蛇无足而飞,鼫(shí)鼠五技而穷。
螣蛇没有脚但却能飞,鼫鼠有五种生存技能却常常处于穷境。
梧鼠技穷--比喻才能有限。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hé)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小人为学,从耳朵里进,从嘴巴里出,口耳之间不过才四寸,怎么能够对七尺之躯有补益呢!
口耳之学--只知道耳朵进口里出的一些皮毛之见,而没有真正的学识。后也指从道听途说中获取的片断知识。
七尺之躯--成年男子的身躯。
《荀子·修身》
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能辨别正确的为正确、错误的为错误叫做明智,认为正确的为错误、错误的为正确叫做愚昧。
是是非非--把对的认为是对的,把错的认为是错的。比喻是非、好坏分得非常清楚。
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贵。
体貌恭敬而内心忠信,遵循礼义而内心仁爱,那么走遍天下,即使不受重用而困于四夷之地,人们也没有不敬重他的。
横行天下--形容遍行天下,没有受阻碍。亦形容东征西战,到处称强,没有敌手。
《荀子·荣辱》
然而穷年累世,不知不足,是人之情也。
然而他们一年到头、世世代代都知道财物不足,这就是人之常情。
穷年累月--形容接连不断,历时久远。
《荀子·非相》
叶公子高,微小短瘠(jí),行若将不胜其衣。
楚国大夫叶公子高,长得又瘦又小,走起路来好像连衣服也撑不起来。
弱不胜衣--形容人很瘦弱,连衣服的重量都承受不起。
善者于是间也,亦必远举而不缪,近世而不佣,与时迁徙,与世偃仰,缓急、嬴(yíng)绌(chù),府然若渠匽(yàn)、櫽(yǐn)栝(guā)之于己也,曲得所谓焉,然而不折伤。
善于游说的人于是取其中间,一定要做到引用远古的事但不流于谬妄,列举近世的事而不流于平庸,随着时代变迁而变迁,随着世事变化而变化,或慢或急,或伸或曲,都好像堤坝控制着水流,櫽栝矫正弯木那样掌控着,曲尽其理,而又不挫伤别人。
与世俯仰--随波逐流,附和世俗。
《荀子·非十二子》
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它嚣、魏牟也。
然而却说得有根有据、有条有理,足以欺骗迷惑愚昧的老百姓,它嚣、魏牟就是这样的人。
持之有故--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有一定的根据。
言之成理--话说得有一定道理。
《荀子·仲尼》
故君子时诎(qū)(屈)则诎,时伸则伸也。
所以君子在时势需要自己屈从忍耐时就屈从忍耐,在时势容许自己施展抱负时就施展抱负。
能屈能伸--人能适应各种境遇,在失意时能忍耐,在得志时能施展抱负。
《荀子·儒效》
井井兮其有理也,严严兮其能敬己也,分分兮其有终始也,猒(yàn)猒兮其能长久也,乐乐兮其执道不殆也,炤(zhào)炤兮其用知之明也,修修兮其用统类之行也,绥绥兮其有文章也,熙熙兮其乐人之臧也,隐隐兮其恐人之不当也:如是,则可谓圣人矣。
整整齐齐啊他做事有条不紊,威风凛凛啊他能使自己受尊敬,坚定不移啊他有始有终不变更,心满意足啊他能长久得安稳,满腔热忱啊他坚守道义不松劲,洞察一切啊他运用智慧多英明,一丝不苟啊他实施礼法严格遵行,安泰自若啊他掌握礼仪制度有根本,温和快乐啊他喜欢别人的善言善行,忧心忡忡啊他怕别人不守名分:像这样,就可以称为圣人了。
井井有条--形容条理分明,整齐不乱。
其言有类,其行有礼,其举事无悔,其持险、应变曲当;与时迁徙,与世偃仰,千举万变,其道一也:是大儒之稽也。
他说话合乎法度,他行动合乎礼义,他做事没有因失误而引起的悔恨,他扶持危险的局势、应付突发的事变处处都恰当;他顺应时世,因时制宜,即使采取上千种措施,遇到上万次变化,但他奉行的原则是始终如一的:这是伟大的儒者的考核标准。
万变不离其宗--尽管形式上变化多端,其本质或目的不变,殊途同归。
法先王,统礼义,一制度,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苟仁义之类也,虽在鸟兽之中,若别白黑;倚物怪变,所未尝闻也,所未尝见也,卒然起一方,则举统类而应之,无所儗(yì)㤰(zuò);张法而度之,则晻(àn)然若合符节:是大儒者也。
效法古代的圣明帝王,以礼义为纲领,统一制度,根据不多的见闻把握很多的知识,根据古代的情况把握现在的情况,根据一件事物把握上万件事物;如果是合乎仁义的事情,即使存在于鸟兽之中,也能像辨别黑白一样把它辨认出来;奇特的事物、怪异的变化,虽然从来没有听见过,从来没有看到过,突然在某一地方发生,也能应之以道而无所迟疑和不安,衡之以法而如同符节之相合:这是伟大的儒者。
以一持万--形容抓住关键,可以控制全局。
《荀子·王制》
若是,名声日闻,天下愿,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
像这样,名声就会一天天显赫,天下就会仰慕向往,就能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这样,圣王的事业也就完成了。
令行禁止--形容法令严正,纪律严明,执行认真。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君王好比船;百姓好比水。水能浮起船,也能掀翻船。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比喻在平时,一样事物往往存在两面性。
载舟覆舟--比喻民心向背的重要性。人民是决定国家兴亡的主要力量。
贵贱、杀生、与夺一也。
使人高贵或卑贱,将人处死或赦免,给人奖赏或处罚,都是遵循同一道理。
生杀予夺--形容统治者掌握生死、赏罚的大权。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春天耕种,夏天锄草,秋天收获,冬天储藏,这四件事都不误时节,五谷就会不断生长而百姓便有余粮。
秋收冬藏--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亦比喻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