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成語典》

本站作者 2024-02-01 16:59:00

一言九鼎的成语

成  語一言九鼎注  音ㄧㄧㄢˊㄐㄧㄡˇㄉㄧㄥˇ(變)ㄧˋㄧㄢˊㄐㄧㄡˇㄉㄧㄥˇ漢語拼音yī yán jiǔ dǐng (變) yì yán jiǔ dǐng釋  義九鼎,傳說中夏禹的傳國寶器。「一言九鼎」形容說話很有分量。語本《史記.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傳.平原君》。後亦用「一言九鼎」形容說話很有信用。

△「三寸不爛之舌」

典  源《史記.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傳.平原君》

平原君1>已定從2>而歸,歸至於趙3>,曰:「勝不敢復相士。勝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數,自以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於毛先生4>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5>,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6>。毛先生以三寸之舌7>,彊8>於百萬之師。勝不敢復相士。」遂以為上客。

〔注解〕

平原君:?∼西元前351,名勝,戰國趙武靈王之子。封於平原,故稱為平原君。喜賓客,食客多至數千人,為戰國四公子之一,亦為趙之名相。

從:通「縱」,指合縱,是戰國時蘇秦倡導聯合六國共同抵抗秦國的政策。

趙:戰國時七雄之一,與韓、魏分晉立國,都邯鄲,後為秦所滅。

毛先生:即毛遂,生卒年不詳。戰國時趙平原君的食客,初無表現,後自薦隨平原君至楚,與楚王定約立功。

楚:周成王封熊繹於楚,春秋時稱王,為戰國七雄之一,後為秦所滅。

九鼎大呂:傳國寶器,比喻分量極重。九鼎,夏禹所鑄的九口大鼎,象徵九州。大呂,周廟大鐘。

三寸之舌:形容能言善道的口才。見「三寸不爛之舌」。

彊:音ㄑㄧㄤˊ,同「強」。

典故說明戰國時,秦國攻打趙國,首都邯鄲被圍,情況相當危急。趙王派平原君到楚國求援,想聯合楚國來抵抗秦國。平原君要從門下食客選二十個人一起去楚國,但挑來挑去只挑到十九人,還剩一個人挑不出來,有個叫毛遂的人便自我推薦,平原君就接納他。到了楚國,平原君一直不能說服楚王援助趙國。毛遂仗劍向前,向楚王分析情勢,義正詞嚴,氣勢凌人,楚王便答應與趙國訂立盟約。平原君完成任務回到趙國後,讚賞毛遂說:「毛先生一到楚國,就使我們趙國的地位大大提升,比九鼎大呂還要有份量。毛先生的口才,真是比百萬軍力還要強大。」自此便一直將毛遂奉為上賓。後來「一言九鼎」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說話很有分量。後亦用於形容說話很有信用。書  證

宋.范浚〈寄上李丞相書〉:「蓋以為閣下勛德甚高,而名塞天壤,士之仰英風望餘光者,冀一見有輕萬戶之心,得一言若九鼎大呂之重。」

清.孔尚任《小忽雷傳奇》第四齣:「一言九鼎全家仗,三茶六禮都休講,准(準)備酬媒醉幾場。」

《歧路燈》第五回:「李瞻岱來學中備了一分禮,央前任寅兄與我說:『二位老師,一言九鼎。』誰知婁昭不肯去也罷了,他還推到他哥身上。」

清.丘逢甲〈送劉銘伯之美洲〉詩四首之四:「九萬征程走使車,一言九鼎信非虛。不須十部賢從事,齊拜劉公一紙書。」

用法說明一、

語義說明

形容說話很有分量。

使用類別

用在「言語功大」的表述上。

例句

他是會中大老,向來一言九鼎。

你想受人尊重,就得做到一言九鼎。

這場紛爭就在長老一言九鼎下平息了。

族裡就屬長老最受敬重,所說的話當然一言九鼎。

我身分卑微,所說的話也許無法一言九鼎,但我一定說到做到。

二、

語義說明

形容說話很有信用。

使用類別

用在「說話算數」的表述上。

例句

老王是一言九鼎之人,說話絕對可信。

我盼他說話一言九鼎,不要變來變去。

廠長今天的允諾,我相信是一言九鼎,不是信口開河。

辨  識

反義成語

人微言輕參考詞語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