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摆不成打脸的成语有哪些(历史上有哪些显摆不成反被打脸的案例)

本站作者 2024-02-12 14:11:00

显摆不成打脸的成语有哪些

清朝的两江总督噶礼,是开国五大臣的四世孙,随康熙亲征噶尔丹,深受康熙赏识。他与康熙还有一层特殊的关系:他的母亲是康熙的奶妈。本该一路青云直上,然而,一桩轰动全国的科举案,让他跌落神坛。

就像黑夜和白昼一样,有些东西,生来就是如影随形的,比如考试和作弊。自隋唐开科举以来,各式各样的作弊和舞弊屡禁不止,这篇文章要说的,就是一桩轰动一时的大案。

1

康熙五十年(1711),是农历辛卯年。

这一年的九月初九,是江南乡试放榜的日子。那一天,在江南贡院的门外,围的都是前来看榜的考生。

乡试三年一次,是读书人入仕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十年寒窗苦读,今朝一榜揭晓,大家都心有忐忑,屏息等待。

然而,榜单张贴出来没多久,人群就炸窝了。

为什么?因为大家发现中榜名单里的人,大多是扬州有钱的盐商子弟或官宦之后,尤其是其中叫吴泌和程光奎的,是远近闻名的纨绔子弟,不学无术,大字不识几个,这次居然金榜题名。

南京的江南贡院,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科举考场。明清两朝,全国半数官员都出自江南贡院。江南省是清朝初期的一个行政区划,大概涵盖了今天的安徽、江苏、上海以及江西和浙江的小部分。后来因为江南省实在太大太富,顺治十八年(1661)其行政机构江南布政使司被拆分为江南左布政使司、江南右布政使司,康熙五年(1666)改称安徽布政使司和江苏布政使司,所辖区域俗称安徽省、江苏省。但乡试依旧为「江南乡试」,所以在这个行政区划内的考生都属于一个考区

1000 多名考生很快就聚集到了江宁府学(「府学」为古代官办教育机构)和江南贡院门前,开始了一场宣泄不满情绪的「行为艺术秀」。

有人把「贡院」两个字用白纸遮掉一部分,远看成了「卖完」(「贡」的繁体字「貢」与「卖」的繁体字「賣」相近),讽刺这次考试背后有金钱交易。

有人把五路财神抬到了府学明伦堂的孔子像面前,讽刺这次考试「唯财是举」。

有人当场作了讽刺打油诗:「能行五者是门生,贿赂功名在此行。」(这次考试的第一道题目就是《论语》里孔子说的「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原指恭、宽、信、敏、惠,考生用来指金子、银子、珠子、古玩、绸缎。)

而更多的人,将各种对联贴满府学的大门口,其中有一副对联相当出彩:「左丘明两眼无珠,赵子龙一身是胆。」

为什么出彩?因为这次乡试的主考官叫左必蕃,副主考官叫赵晋。左丘明是写《左氏春秋》的,相传双目失明,而主考官左必蕃据说也有眼疾,阅卷工作多交于副主考官赵晋。之所以说赵晋是「一身是胆」的赵子龙,自然是讽刺他敢收取贿赂,明目张胆舞弊。

考生质疑考试不公,主副考官先被揪出来,这也是必然的。

2

那么左必蕃和赵晋到底有没有问题?

有问题。

不过这个问题放到后面再说,先说说他们是何许人也。

左必蕃是广东顺德人,康熙十二年(1673)的进士,做过扬州知府,相当于正厅级干部。赵晋是福建闽县人,翰林院编修,按他的资历大致是个处级干部。这两个人都是京官,受康熙亲自指派,来主考江南乡试,可谓被皇上委以重任,寄予厚望。

为什么呢?因为江南历来是人才辈出之地,也是商家富豪聚集之所,所以一方面考试竞争激烈,另一方面各种利益关系又盘根错节。来主考江南乡试,一直是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跌到坑里。

如今 1000 多名考生闹事,无论最后如何收场,左必蕃和赵晋都深知:这次肯定捅娄子了。

不过,就在两位主考官焦头烂额之际,一个消息传来:两江总督噶礼下令,逮捕闹事的考生,准备判他们聚众闹事和诬告。

按理说,读书人虽然两袖清风,但在社会上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更何况闹事的人基本都是秀才。在清朝,秀才是可以免除徭役、见知县不跪的,所以很少有人有那么大胆子,敢一声令下,用武力解决问题。

那这位两江总督噶礼又是什么来头?

来头确实大得很。

噶礼,满洲正红旗人,是清朝开国五大臣何和礼的四世孙,随康熙亲征噶尔丹,深受康熙赏识。而噶礼与康熙还有一层特殊的关系:他的母亲是康熙的奶妈。

凭借这些特殊关系,噶礼一路青云直上,从内阁学士升任山西巡抚,再升任户部左侍郎。虽然噶礼任官期间声名很差,贪腐成性,但无奈他是康熙眼前的红人,所以最后一路安然无恙地升任两江总督——清朝最高级别的封疆大吏,官拜正二品。

若按今天的概念来看,噶礼至少是正部级干部,如果挂个「兵部尚书」这样的头衔,可以算从一品,那就是副国级干部了。

这件事,原本是考生怀疑考试有猫腻而聚众宣泄一下情绪,现在噶礼将他们逮捕入狱,事态无疑进一步升级了。

不过,虽然噶礼是两江总督,总管安徽、江苏和江西三省军政民务,但在事发地江苏省,还有一个全省一把手,那就是江苏巡抚。

清朝的总督和巡抚,是一对关系微妙的存在。

论级别,两江总督至少是正二品,而江苏巡抚一般只是从二品。但从实权来看,总督虽然可管数省,但侧重军事,而巡抚虽然只管一省,但侧重民生等方方面面,实权在握。关键是两者之间并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都是向皇帝直接汇报的。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巡抚买总督的账,是情分,如果不买账,也可以说是本分。

这个江苏巡抚叫张伯行,偏偏是个不买账的主。他的一封信,直接写给了康熙皇帝。

3

康熙很快就收到了张伯行的奏疏。

作为江苏省的行政一把手,张伯行在奏疏中首先汇报了这次江宁闹事的大致情况和背后的原因——考生质疑考试不公平,并且强调这件事如果不妥善处理,「恐怕要生大变」。

张伯行的奏疏放到康熙案头没多久,主考官左必蕃的奏疏紧接着也到了。

左必蕃作为官场老手,一看事态升级,就知道情况不妙了。更何况他听闻江苏巡抚张伯行已经上奏,更知道已经时不我待——在官场上混,先让上级领导知道「有这么回事」和等上级领导来问「有没有这回事」,完全是两回事。

但左必蕃的奏疏颇有讲究。在他的奏疏里,他承认这次考生闹事是因为考试确实可能存在舞弊行为,还直接点出了他猜测的人选:考官王曰俞(容知县知县)、方名(山阳县知县)等人可能收受了吴泌、程光奎的贿赂,保他们取得功名。但是,除了这两个人,左必蕃没有提任何人的名字,只是说自己「失察」,是有责任的。

引起那么大民愤,难道只是考试「可能」存在舞弊行为?难道只涉及两个小小的考官?

康熙捋了捋胡子: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的。

如果在两个人中要选一个人相信,康熙肯定相信张伯行。

张伯行,河南兰考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进士,素以清廉和刚正不阿著名,著名到连康熙都知道他。张伯行当初做江苏按察使(江苏巡抚的属下)的时候,因为正直而受当地官场排挤,结果南巡的康熙一举任命他为福建巡抚,任职两年后再调回江苏任巡抚,成为江苏的一把手。

要知道,当时的两江总督正是噶礼,康熙急匆匆把屁股还没坐热的张伯行从福建巡抚任上调回江苏,一督一抚,用心可知。

不过,康熙收到张伯行和左必蕃的这两份奏疏后,将它们暂且都先放到了一边。因为他还在等他自己专属渠道的汇报——江南如此重要之地,皇帝怎么可能没有自己的眼线?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