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字词赏析 李白《渡荆门送别》
还记得第一次离开家乡时的感受,背起行囊,还没有走出家门便已经开始想家了。那一刻才深深地体会到自己与家乡的关系,离家的那瞬间,仿佛是一棵长了二十几年的树要被连根拔起了。那种酸楚,很多年后,在午夜梦回时经常涌上心头。而对于李白来说,第一次离家远行仿佛不是一件难事。公元724年,李白23岁,决意“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在离家的路上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渡荆门送别》,从中可以体会到,即便是第一次离家远游,还可以有更潇洒的姿势。它的原文如下: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从题目中可知,本诗是诗人乘船经过荆门山时所作。诗歌的开篇仿佛是诗人的自我独白,“渡远荆门外”,诗人说自己从离荆门山很远的地方乘船而来,紧接着介绍目的地,“来从楚国游”,要去楚国故地游览。诗歌首联交代自己从何处来,到何方去,衔接紧密。
颔联承接首联,既然离乡远游,肯定会在沿途见识到新奇的风景。诗人此时正乘船经过荆门山,坐在船中,只见“山随平野尽”,随着流水,舟行向前,两岸高山渐渐隐去,平野在眼前缓缓铺开。诗人在这里使用了化动为静的手法,把船的运动赋予山和平野,使人读来觉得景色在眼前流动。长江流经荆门山之后,进入江汉平原,这是在蜀地长大的诗人第一次见到大江在平原奔流的景象,“江入大荒流”,诗人的眼前突然开阔起来,江水仿佛流进了广阔无尽的田野。颔联通过“山尽”“平野”“大荒”等意象,极写视野辽阔,以辽阔之景衬托开阔的心胸。
在颈联中,诗人把笔触转向江上晚上与日间的景色,在晚上,诗人俯视江面,看到“月下飞天镜”,夜晚时分,风平浪静,月光倒映在江面上,看起来好像是从天上飞来的一面镜子。这句通过新奇的比喻写出了月光明亮皎洁的特点。到了白天,诗人仰望天空,看到“云生结海楼”,一朵朵云彩变幻无穷,组合成海市蜃楼般的美景。在这里,诗人以变幻的云彩写天空的高远,衬托江面的开阔。颈联中的两句以远近结合、时空结合的手法写在旅途中所见到的奇景。值得一提的是,在多数诗歌中,月亮和云彩两个意象经常能引发诗人的羁旅愁思,而在本诗中,诗人只是把它们当做景色来欣赏,诗人的浪漫主义风格以及远大志向可见一斑。
尾联以思乡之情作结,诗人在欣赏旅途风光时,看到滔滔江水,不禁想到眼前这江水是陪自己从故乡一路来到这远方的,于是引发了诗人的怜爱之情,“仍怜故乡水”,与眼前的景色相比,诗人最喜欢的还是这滔滔江水,因为这江水“万里送行舟”,陪伴着诗人奔走万里,给诗人以慰藉。
总之,年轻的李白虽然是第一次离家远行,但他有明确的目的地,有对故乡的温情,有开阔的胸怀,有远大的志向。这些,足以消解思乡之痛苦,所以,诗人在表达思乡之情时,才能做到哀而不伤。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