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也

本站作者 2023-06-26 14:46:00

可谓孝矣上一句

《论语斩件》1.11 父在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本章颇多争议,有人抨击这是封建糟粕思想的典型。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如果父亲品行不端,那么儿子该怎么办?难道要去胡作非为,绝对不做好人,以此彰显自己有一颗愚孝之心吗?

这种理解显然是错误的。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误解,是因为没有理解到,本章是孔子针对特定人群的教诲,并非是广大民众的行孝指引。

孔子一生致力推广儒家学说,希望建立一个仁义的大同世界,故而他教诲弟子的,除了德行修身外,多为经世治国之道。在本章,孔子针对这些将来可能参与管治国家政事的弟子,阐述孝道在治国中的应用。

故而,这是治国之学问,不可理解为民众的行孝规范。

【父在,观其志】——父亲在世时,观察他的志向。

父在:父亲在世。

此处单提父,而不言母,这是因为当时施行的是父权社会制度,主张男主外而女主内。女性被要求三从四德,“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只能打理内宅事务,不得干涉各种外务。若是一般的行孝规范,当然是要父母并提,然而此处阐述的是以孝治国的学问,女性一般不涉及其中,故不言母。

观其志:观察他的志向。

在父权社会,父亲在世,儿子要凡事听从父亲的安排,不可自作主张。所以在此期间,儿子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父亲意志的体现,不能代表儿子的真实想法。那么,怎样得知儿子的品性呢?志向就是一个人品性的直接体现,可以通过观察儿子所立下志向,去揣摩其品性。

【父没,观其行】——父亲去世后,观察他的作为。

父没:父亲去世。没,殁的通假字,殁就是死亡。

有一些注解把“父没”理解为父亲不在身边,并不是指父亲死去,故而把本句注解为:“父亲不在身边时,看他的言行是不是合乎他的志向”……这是典型不读书的望文生义式的理解,《论语》如今被曲解得厉害,许多流传甚广的注解,都非本身应有的涵义,就是因为千百年来,太多不读书之人强行讲解的缘故。下次你若听到有人如此解说,不妨兜头喷之:杀了个鳖去!

观其行:观察他的作为。

父去世后,儿子接替父亲的位置,进行自立自强。这时他一切的作为,都是本身意志的体现,直接观察他的所作所为,便可得知他的品性了。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三年居丧期间,不改变父亲定下的规矩。

三年:指三年居丧期。儒家倡导的丧礼制度,父母去世,儿女要守丧三年,以尽哀思。

无改于:不要去改变。

父之道:父亲定下的规矩,也包括父亲生前决定的事情。

此句是“以孝治国”的精髓。一个国家或是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领导人新旧交替之际,首要是维持稳定,一切政令当信而恒,不可朝令夕改,否则下属和民众将无所适从,从而动荡生乱。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便是使政局稳定、民众安心的最好方法。

【可谓孝矣】——可以称得上是尽孝了。

可谓:可以说是,或可以称得上。

新领导人上台,多急欲推行久抑之志,若能在三年居丧期间,抑制心性,循行父亲定下的规矩,不否决父亲生前决定的事情,这是大孝,也是仁政。从另一方面来说,经过三年的沉淀积累后,无论人心还是政事,都已经有一个稳固的基础,新领导人可以开始展现自己的能力,进行励精图治,这也是孝的另外一种表现。毕竟,父母都希望子女能够强爷胜祖,一代胜过一代,这样国家才能兴旺发展,而非固步自封。

鉴于此,此章我作注解如下。

孔子说:父亲在世时,要观察他的志向;父亲去世后,要观察他的作为。若在三年居丧期间,不去改变父亲定下的规矩,那么他就是一个以孝义治国的仁君。

…… 更多的论语注解,请参见本人专栏《论语斩件》。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