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精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本站作者 2023-09-16 21:34:00

一禾出自哪句诗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句诗,我在小学时就学过,那时候老师说:这是农民种地的情况,等你们当了农民就知道了。

后来我果然被设置成农民。

我看过电视上的百家讲坛,那里也有人讲过这首诗。

后来学会了上网,在几个平台发现人们对这句诗有争议。

我查了一下百度,百度是这样说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出自唐代李绅的【悯农二首】,意思是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这首诗的原文: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奇怪的是,还有人把“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简单解释为农民种地的过程等等。

其实这句话说的是三伏天农民在农田里除草的故事:

在哪久旱无雨,万里无云无风十分沤热的三伏天日子里,农民们从天蒙蒙亮出发到田地里锄地,一直锄到日过午都不肯歇一会,他们累了吃口馍权作休息,渴了喝水也不丢锄把,汗水不断地蒙住双眼,用头上的黑草帽抹一下,弯腰继续干。身上的汗水就像瓢泼,掉在地上,滋滋发声。直到日落西山,干到看不见庄稼行距才停下来。

作者这首诗直击地方,应该是在年产两料或者三料粮食的地方。

作者生活的那个年代,农业是广种薄收,那时没有化肥,没有农药,也没有电,农民浇地也非常困难。其实,在没有肥料的年月,浇地也不一定能增产。因此粮食有没有收成,就在锄地上,锄地锄好了,就能收些粮食,否则粮食绝收。

锄禾日当午也在说,在农田里,草的生长能力比庄稼能力旺盛,这就需要锄。

农民锄地一般有两种锄,一个是漏锄,一个是板锄。春季锄小麦用得是漏锄,夏收后锄秋用板锄。

这里要说一个农民种地祖传训教:“锄头有火,锄头有水”。意思就是说每锄一遍地,不但能除草,还能增加地温,还能放湿,干旱天气还能增加水分。天气越干旱,越要增加锄地的次数。三伏天虽然地表温度高,地温却很低,不利庄稼生长。遇到多雨天气,农民一般采取动手拔草,拔出来的草,抱到地头晒干后烧掉(烧虫烧草籽),拔草的缺点,只能拔掉稍大的草,拔不掉碎草,返复活路多。多雨天气不能用锄,因为锄过的地,草没晒干,一遇到下雨,草又蹲活了。拔草的好处是连草根拔掉,只要能坚持三年以上,地里的草就少的多了,但是挡不住狂风吹来的草籽。夏天天旱少雨,这时候农民用板锄锄地,板锄锄地非常好,大小草都能锄掉。锄过的草,烈日一晒,草就被迅速晒干死了。农民4点半起床,趁早晨天气谅些多锄些地,中午锄地慢,下午随着天气逐渐变谅速度加快。头伏和中伏锄高杆作物,末伏锄低杆作物。立秋前必需把庄稼地里的草除净,立秋后天雨变多,有时候是淋雨天气,如果没把草除净,草长的比庄稼高,那这一年的庄稼就被草吃光了。

锄地是有规矩的,脚窝不能乱踏,始终弯腰,长短有数,深浅看天气,一般宜深不宜浅,锄过的地要平整滋润,土块要碎细。在年产一料的地方,锄把可放长三尺。在年产两料或三料的地方,锄地最长一尺。

锄地不能丰产,只能保证地产粮。人哄地一时,地哄人一年。从诗人李绅那个时候(可能还要早)一直到改革开放前,锄地一直是农民的主要活路。改革开放两年后,农民逐渐放弃锄地,改用除草剂。除草剂的发明,减轻了农民锄地的苦难。如果诗人李绅能活到今天,看到今天的农民的生活,他一定高兴地笔下生辉。

李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生长在污泥社会,却是一位不愿同污泥同流合污的人。诗人李绅和李白·白居易等人不同,李绅的双眼关注的是老百姓的生活!

这是我根据我的生活经历,来理解诗人李绅的这句诗,若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来讨论批评指正。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