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客观理解国画艺术中的“神韵”【精选】

本站作者 2023-03-13 09:21:00

国画 形容词

“神韵”和“气”本身就不是客观而得到的,所以很难从客观的角度去解释这两个字。如果可以的话,以当今的学术环境,这个问题早就足以具体说明,但为何以至于这样的字眼依然出现在我们眼前呢?(如果一个学生,在开题的时候,论文题目里有带如题的类似字眼,都会被pass,因为没有几个可以说的清楚的,或者就算要说清楚,也费大劲儿,而且感觉都是公认的,没必要)

对于中国艺术本身来说,就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部分,其评判标准自然也属于中国文化的系统里面。中国文化为何“博大精深”,原因就在“易”,“道”,“玄”等等的学问组成这一个庞大复杂,浑然一体的系统当中。无论对于书画艺术还是中医,又或者其他门类,其本身就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中所存在的共性与同感,这种共性与同感需要一些形容词或者名词来代替,这就让我们看到的“神韵”和“气”之类玄妙的词语。美术史上著名的“谢赫六法”中“气韵生动”就是很典型的代表。关于国画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相关的论述有很多,在这不过多赘述。我们只需要知道,这样一个原由就可以了。

那么,类似于“神韵”或者“气”这样的词,有没有相对应的实践指导呢?在我看来,就目前的国画教学来看是有的,在这当中,西方的美术理论给了很具体的实践标准或者研究参考(虽然中西文化差异大,研究的方法也大相径庭,但可以找到一些相互补充的点),例如,有人说这幅画整体很贯气,那么想必这幅画在整体布局(构图)上,争让开合(比例与穿插关系),虚实合理(空间关系),以及作者在作画时意在笔先,胸有成竹(熟练的绘画技巧),从而形成这样一幅“贯气”(满足起承转合的视觉舒适感)的作品。

这当然是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总之,我们在学习国画的过程中,眼光很重要,这是需要训练的,就是在没有评判标准的时候需要多看好画(史上的名画,公认的好画,代表画家的画作),配合画评与画论,在有一定的积累,和产生固定的视觉习惯以后,就慢慢体会其中的共性和奥秘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