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喜小儿亡赖的上一句(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村居》
——[宋代]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注释】
(1)清平乐(yuè):原是唐代教坊曲名,以汉乐府“清乐”“平乐”两个乐调命名,后用作词牌名。
(2)茅檐:茅屋的屋檐。
(3)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居住于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4)相媚好:指相互逗乐,说笑。
(5)翁媪(ǎo):老翁、老妇。
(6)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7)织:编织,这里指编织鸡笼。
(8)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亡,同“无”。
(9)卧:趴。
【创作背景】
此词是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创作的。由于他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从21岁南归后,就一直受到当权投降派的排斥与打击。
从43岁开始,就长期不得任用,致使辛弃疾在信州闲居了20年之久。理想的破灭,让他在归隐时更关注农村的生活,并写下大量的闲适词与田园词,这首词便是其中之一。
【赏析】
这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单纯的用白描手法,便勾勒了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一个农村五口之家的风俗画。
上阕的前两句,描写了一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屋、紧挨着茅草屋有一条流水潺潺、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满了青绿的小草。作者淡淡两笔,便把由茅屋、小溪、青草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绘画了出来。这两句在整首词中,还有点明环境与地点的作用。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密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悠闲自得的聊天。这几句虽然写得很平淡,却把一对白发翁媪,趁着酒意,相互逗趣,如影随形,那种和谐、温暖、舒适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描绘了出来。
当然,这里并不仅仅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还概括了农村大多数老年夫妻生活趣味,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下阕四句,运用了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勾勒了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主要劳力,负责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子做铺助劳动,在家编织鸡笼;三儿子不谙世事,只知调皮玩耍,趴在溪边剥莲蓬吃。
这几句虽然通俗易懂,却把人物形象刻画地非常鲜明,描绘了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儿子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天真烂漫的神情状貌,非常富有情趣,可谓是点睛之笔。
“无赖”,有顽皮之意,在这是爱称,并无贬意。一个“卧”字也用得极妙,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描写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给全词增辉不少。
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局和展开人物的活动。而且“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四句,连用三个“溪”字,使得画面布局紧凑。因此,“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的结构上也起着关键作用。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在受到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郁郁不得志,便归隐信州闲居农村时创作的。
整首词都描写了和平宁静、朴素悠闲的农村生活,但不能说这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对农村生活的向往,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
按照当时的情况来看,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子,也是存在着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结果,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