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偏知春气暖的下一句是(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本站作者 2024-01-23 09:27:00

今夜偏知春气暖的下一句是

《月夜》

——[唐代]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注释】

(1)更深:夜深了。古代计算时间,把一夜分成五更。

(2)月色半人家: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则隐藏于黑暗中。

(3)北斗:在北方天空中排列成斗形的七颗星星。

(4)阑干:这里是指横斜的样子。

(5)南斗:有星六颗。在北斗星的南边,形似斗,故称“南斗”。

(6)偏知:才知,表示出乎意表。

(7)新透:首次透过。新,初。

【诗词赏析】

这首诗写春,并没有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下笔,而是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写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使夜色不至于太浓,月色也不至于太明,造成了一种朦胧而和谐的旋律。

首句中的“半人家”是诗中佳笔,它写出了庄户人家的农舍一半被银白色的月晖包围,另一半却依旧处于黑暗中。而村庄的大片农舍都是这样一半有光,一半阴暗。

如此着色,便使得黑者更黑,白者更白,更加突出了村落。这要比让描写的景物全都搽上一层亮色更加醒目,也更有艺术美。

“月色半人家”是“更深”的具体化,接着第二句,诗人以互文的手法解释:北斗和南斗都发生了倾斜变化,以便可以看出时间的推移,已从入夜接近更深了。

此是“更深”于夜空的征象,两句一起营造了春夜的静穆,意境深邃。月光半照,是因为月轮西斜,诗以星斗阑干为映衬,构成了两句间内在的关联。

恬静的春夜,万物的生息迁化在潜行。最后两句,正是诗人全身心体察大自然的契机而写下的佳句。诗人运用典型示范的笔法以强化春色迷人的主题,而使用的主要意象便是虫声。

再加上“新透绿窗纱”补加,更给人以清新友爱的感觉。原本虫声就够清脆悦耳的了,再让它通过“绿窗纱”,将它过滤一遍,清除掉那些不规整的杂首,剩下的自然全是乐音了。

从虫芥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说明诗人有着深厚的乡村生活基础。因此,这两句非一般人所能道的。没有长期乡村生活经验之人固然说不出;即便是生活在乡村,也并非人人都能说得出。

今夜虫鸣,究竟是第一回还是第几回,谁会去注意它呢,还须得有心人,还应该有一颗诗心。一个“新”字,饱含了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说清新,又有欣悦之意。

诗中说“春气暖”自“今夜”开始,表明对节候变化非常敏感,“偏知”一词洋溢着自得之情。

诗人用“透”来形容隔窗听到的虫声,给人一种生机勃发的力度感。窗纱的绿色,在夜晚是看不出的,说明这绿意来自诗人内心的盎然春意。而且诗人之所以不以春天鲜明的表征描写外在景观,而是借深夜景色气氛来烘托诗的意境,都是因为本诗得之于诗人的内心。

诗人以一颗纯净的心灵来体察自然界细微的变化。前两句写景,不着一丝春的色彩,却暗暗关合春意,颇具蕴藉之致;第三句的“春气暖”与结句的“虫声”,“绿窗纱”互为映衬,于是春意俱足,但这声与色,仍从“意”中来。

诗人并非单从“虫声”才知道春气已暖,而是是诗人对“今夜”的细微感觉,而“虫声”只是与其感觉冥合的一个物候。诗人如此描写月夜,说明诗人对季节、时间、空间感受十分敏锐,因此不落窠臼,具有新意。

从虫声而知春暖、春意、春至、春景,使得人们自然而然产生了喜悦之情。全诗写得自然流畅,生趣横溢,处处洋溢着诗人对春天、对生命的赞颂。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