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抵万金 家书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本站作者 2024-01-28 02:29:00

家书抵万金 家书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释】

(1)国:国都,指长安。

(2)破:沦陷。

(3)山河在:往日的山河依然存在。

(4)城:长安城。

(5)草木深:指荒无人烟。

(6)感时:为国家的时势所感伤。

(7)溅泪:流泪。

(8)恨别:怅恨别离。

(9)烽火:古代边防警示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10)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11)抵:值。

(12)白头:这里指白发。

(13)搔:用手指轻轻地抓。

(14)浑:简直。

(15)欲:想,要。

(16)不胜:受不住,不能。

(17)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之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肃宗至德二载(公元757年)三月。先一年六月,安史叛军攻入长安,纵火焚城,繁华壮丽的京都变成了废墟。

先一年八月,诗人把妻子安顿好,在北赴灵武的路上被俘,并押送到长安,至此已逾半年。时值晚春,触景伤怀,写下此诗。

【诗词赏析】

此诗一开头便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然存在,可国都已被攻陷,城池也在战火中破败不堪,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记忆中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繁华,鸟语花香,漫天飞絮,春光明媚,游人迤逦,但这种景象已不复存在了。

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接着“深”字又令人满目怆然。诗人写今日之景物,其实是在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之感,寄情于物,为全诗营造了一片萧疏凄凉的气氛。

“城春”是指春天花草树木繁茂浓密,烟景明丽,但由于“国破”,国家衰败,长安失守而失去了原有的光彩,只留下了颓垣残壁。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意象,共同存在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暗示长安城里已不像以前那样市容整洁、有条不紊,而是荒芜残破,荒无人烟,草木横生。诗人睹物伤感,表达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第三、四句,写花鸟是因人而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本应鲜艳明媚,香气迷人;鸟儿应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这两句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达了诗人忧虑国事,思念家人的深切之情。

“感时”“恨别”,都凝聚了诗人因时伤怀,愁闷悲痛的忧愁。通过以乐景衬托哀情的艺术手法,表达了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闷,越是美好的景物,越增加内心的伤痛,获得更加浓郁的艺术效果。

第五、六句,战火已持续了一个春天,还没有结束。唐玄宗被迫逃往蜀地,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军队暂时还未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没有收复西京,这场战乱不知道还要持续多久。而自己流落被俘,被扣在敌营,很久没有亲人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要能得到一封家信该有多好啊。

“家书”一句,包含了多少辛酸和期盼,表现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而不至时的急迫心情。战争是家书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遭受战争侵害的百姓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渴望和平安定的美好心愿。

最后两句,接连数月的战乱,得不到家人的音讯,国愁家忧齐上心头,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悲凄景象,内心极度焦虑。

从自己离家以来一直处于战乱奔波中,又身陷国都数月,头发更加稀少,用手挠发,顿觉稀少短浅,连发簪都快插不住了。

诗人从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再到自己的衰老。从头发的变化,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闷,也更加体会到了诗人忧国忧民、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

这首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又含蓄凝练,简明扼要,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崇高情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