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复礼的好处(关于“克己复礼”的解释,怎样才是正确的呢)
后一种解释中复字怎么解呢?而且第一种解释中,就是字面的意思,而第二种解释还得自己衍生出所谓的而非通过外在的规定约束自身,我当时看施佩荣的解说时就很感牵强的。
我一向认为,儒道墨法作为治世的一面是有着共同的出发点:就是春秋乱世就是根源于人的欲壑难平,但各家所提的解决方案是不同的。而儒学的解决方案是:承认人的合理欲望,但通过教化、反省,使人能认识欲望的危害,自反而缩,一方面从内心深处给欲望加一把锁,另一方面则从人际情感出发将之升华为责任与家国情怀。将有限的物质欲望升华为无限的精神追求,即所谓的孔颜之乐。
所以克己复礼就应当是在内克制自己的欲望,以仁义升华之;在外以礼乐约束之。而第二种解释反而要抛弃外在约束,这怎么可能是儒学的观点呢?!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这才是儒学的态度,对自己时刻保持警惕。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夫子以圣人之资还要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就是说,夫子都要到七十了,才能把外在的约束化作自身行为的习惯而不会再有违反的可能,那我们怎么能不时时刻刻警惕自己会逾矩呢?!
当然,我也理解现代儒家担心个性解放的时代,这么讲会让人对儒学望而生畏。但我个人认为,在当下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选择那家学说宗之,真的要看缘分,没必要想太多。喜欢儒学的自然会喜欢,类似第二种这般的曲解反而让喜欢的人没办法纯化儒学之信念!
对孔子而言,终其一生都在追求一个“仁”字而已。
孔子以“爱人”为仁,也以“克己复礼”为仁。
“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敢,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克”,是“约”的意思,克己是约束、克制和修养自己,复礼即合于礼,归于礼。“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以前古代志书就有的说法。
“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信善哉。”——《左传·昭公十二年》
孔子所说的“礼”,源头就是周礼。西周文明可以说是先秦时期的一个高光时刻。周幽王被杀,平王东迁,历史进入了春秋时期。诸国纷争,社会动荡,文明便开始停滞乃至衰退。因此,在孔子眼里最趋于完美的就是西周文明了。
更广地说,礼就是一定的社会规矩、标准、制度、秩序,用来节制人们的行为,调和各种冲突,协调人际关系。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必定需要一定的礼仪规范从中进行调节,包括一定的礼文仪节和等级秩序,这是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的。
不过,要真正做到“复礼”是没那么容易的。要克制自己的言行举止,克制住自己想看、想听、想说、想行动的本能和欲望,越是聪明的人,这方面的本能和欲望也就可能越强。
在春秋纷乱之世,由于周礼的魂已失,从某种程度上看,“克己复礼”其实也是孔子对这一现实的一种概叹吧。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