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归仁的感悟 78、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
说到美质,其中最重要的便是仁,它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仅次于礼。那么,什么是仁呢?我们先看看孔子对弟子的回答。
0622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务:专力也,即是用心、下工夫。如当务之急,即是最应当下工夫的最急迫的事情。
义者,宜也。民之义,即是民所认为的应当做的事。
敬鬼神而远之:前面分析过,孔子是相信鬼神的存在的。那他为什么要说远之呢?各位要注意,孔子所答是何为智,但不是民之智,而是为政者如何做才可称为智。因为当时为政的士大夫们,对鬼神过于崇拜和依赖。疑而不决时,请于鬼神,困难无助时,请于鬼神,把希望都寄托在鬼神的保佑而放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不重德行,不重礼乐,所以孔子说对鬼神要敬而远之,过于依赖便不可称为智。
务民之义,即是为政者当在民之所需民之所急上下工夫,对鬼神应当尊敬,四时祭祀不可荒废,但应当敬而远之,不能什么政策法令都取决于鬼神,如此才可称为智。所以董仲舒说:
圣人于鬼神也,畏之而不敢欺也,信之而不独任也,事之而不专恃也,其公报有德也,幸其不私心与人福也。
敬畏鬼神古今皆然,但能做到敬而远之者却为数不多。
先难而后获,艰难之事先于人,获功享乐之事后于人,如此才可称为仁。类似于今天的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孔子还说过先事后得,敬其事而后其食,都是这个意思。
1222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问知”中的“知”通智。后面“知人”中的“知”是动词,晓也,明也。
这里所说的爱人和知人,其所指的人不是一般意义的人,而是前面所说的士大夫这两个阶层。后面子夏说舜“举直”就是“举皋陶”,汤“举直”就是“举伊尹”,皋陶和伊尹二人当然是属于大夫这一阶层。子夏提及此二人以说明知人和爱人的含义,可见这里的人与受人役使的下愚之民是毫无关系的。孔子还说“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人是要爱的,而民是用来使的,各位看出敬来了吧。后来人们常以“仁者爱人”来解释孔子仁的思想,这四个字其实就出自这里,殊不知孔子的仁确实是爱人,但其所爱是有具体所指,仁者所要爱的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所有人。
1319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之,动词,往也。
执,持也,为也。
居处之际,行事之时,皆能恭敬有礼。与人相处,忠字为本。即便到了不讲礼乐的夷狄之国,上述几项为人处事的原则也不可抛弃。
120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大宾,重要的宾客。大祭,重大的祭祀。接待重要的宾客,举行重大的祭祀典礼必然要态度恭敬,庄重谨慎。出门在外,役使庶民时如果能做到这样,就算是仁。推己及人,自己不想要的,别人也不会想要,所以也不可把它强加于人。在邦君之朝堂,无人对你心生怨恨,在大夫之私家,亦无人对你心生怨恨。能做到这些,便可称为仁。
1203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讱,言顿为讱,即是说话缓慢谨慎,与木讷相近,与利口、口给和佞是反义词。
为之难,这里的“之”代指所说的话,说的容易,做起来就难了,所以“其言也讱”。大概司马牛是想问“仁”的本质含义,而孔子只是说“其言也讱”,所以司马牛又问,仅仅“其言也讱”就可算是仁了吗?
1510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1706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不侮,不受人欺侮。
任,任用。
敏,行事敏捷迅速。
上面两章言辞简洁易懂,没有必要再翻译成白话。
《论语》中,樊迟三次问仁,而孔子所答各不相同。一次说是“先难而后获”,一次说是“爱人”,一次说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而对其他弟子的提问,孔子也给了不同的答案。仲弓问仁,孔子答之以“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司马牛问仁,孔子答之以“其言也讱”。子贡问仁,孔子答之以“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子张问仁,孔子答之以“恭宽信敏惠”。难道孔子对仁的没有统一的界定吗?有。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回答,有两个原因:
一,孔子因材施教,弟子们性格各有不同,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孔子告诉他们怎么做才可符合仁。如司马牛问仁,孔子告诉他仁者其言也讱,也就是说话谨慎,不佞,这样才是仁。大概司马牛平日总能侃侃而谈,谈话不够谨慎,所以孔子才对他这么说。
二,或许也是因为,弟子之中,有中人以上,也有中人以下,也有上智之人。而中人以下不可语上,如樊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是如何做才符合仁符合智,而不告之以智和仁的本质含义。
【仁的本质含义】
那么,仁的本质含义到底是什么呢?三千弟子,孔子独称颜渊好学,也只有颜渊堪称上智之人,所以,要了解仁的本质,我们还是要看看孔子给颜渊的答案。
120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目,具体的条目。
事,为也,行也,即从事。
要正确地理解“克己复礼”,“克”与“复”这两个字是关键。
复:返也,还也。
返、还即是去而又回,所以《说文解字》将“复”释为“往来也”。复婚,即是婚姻去而又回。复职,即是职位去而又回。去而又回,就是第二次来,所以复又可引申为再一次。复诊便是又一次诊查,复习是又一次练习,如“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不复,即是不会再一次教育启发。在此基础上,复又引申为多,如繁复,复杂。某人去而又回,是为了向另外一人说明情况,所以“复”又引申为回应,回答,即反馈。如回复,复命,复信。如:
0609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复我者,便是去而又回,对我有所反馈的人。
克,能也,胜也,一方胜过另一方。如克服,攻艰克难,郑伯克段于鄢。克己奉公,即是战胜一己之私欲而以公事为先。克己复礼,便是能战胜自己不当之欲望,使言行皆返于礼。
后世之人,谈及孔子的仁时都会写上长篇大论,洋洋洒洒数万言,又是从哲学角度,又是从道德角度。其实,孔子的仁没有太过高深的理论内涵,仁便是克己复礼,如此而已。孔子提倡仁,其根本目的便是使人知礼守礼,所以孔子说:
030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若是世人皆成了不仁之人,那礼乐将会被置于何地呢?换句话说,人不仁便会礼坏乐崩,礼坏乐崩的结果便是天下无道。孔子的这句话,说明了仁与礼的相互关系。他教导弟子拥有诸般美质还是为了能使礼行于天下,仁亦是如此。若人人守礼行礼,道便可行于天下,便可实现天下有道。如果人人能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天下怎会不归于仁?天下怎会无道?所以说,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是礼而不是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