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对生命的思考

本站作者 2024-03-02 18:37:00

清明节的思考

清明不仅是节日

郭文斌

春分过后是清明。这是小时候从父亲口中听到的一句话。现在想来,它既是一句话,又是一个哲理。只有太阳直射到黄经,才有昼夜等长,阴阳平衡。而只有昼夜等长,阴阳平衡,才有“清明”。创设了清明这个节日的,无疑是一个大智者。

“山水”同在为“清”,“日月”同在为“明”,一个“同”字,道尽了天地秘密,也道尽了文化的秘密,特别是中国文化的秘密。无水之山少了情韵,无山之水少了风骨;无日之月少了热烈,无月之日少了温柔;水因山不浊,山因水不枯;日因月不烈,月因日不晦。这一切,都在一种“大同”之中实现了。

这便是“清明”。

清明看上去是季节,其实是人格。没有山水精神的人格是残缺的人格,没有日月精神的人格同样是残缺的人格。而山水日月精神,说到底则是天地精神。天同覆,地同载。齐生死便是由此而来。

对于中国人来说,从来就没有生,也从来没有死,因为中国人有怀念,真诚又深沉的怀念。而怀念来自人格,人格来自奉献,奉献来自觉悟,觉悟来自天地精神,来自“清明”。而要参透这个“清明”,则需要昼夜等长、万物复苏相佐。惟有此时,人们才能生死并参。而只有生死并参,人们才能留意生死之间的“我”,才能把握生的“清”,死的“明”,才能让灵魂春色永驻。

清明处心积虑,她让我们看破:死是一个假象。就像春分过后,杨柳依然,所谓春来草自青。或者说,只要我们在“清明”之中,“死”就成为杨柳,就会成为春色,就会成为秋千,就会成为风筝,就会成为踏青途中的欢声笑语。

为此,清明前后,栽瓜点豆。这时候的瓜和豆睡醒了,开始了它们新一轮的生命旅程,带着山水之清气和潮湿,带着日月之光辉和温暖,带着主人之期待和叮嘱,开始它们的旅行,走进农历,走进它们的缘分,走进它们的因果。

而充盈在天地间的灵魂又何尝不是如此。

大家把郊游认为是在扫墓之后乘机呼吸新鲜空气,锻炼身体,显然表面化了。真正郊游的意义在《庄子》中。庄子认为,人不必执着于生,因为生若是一次远游,那么死就等同于归。出游是惬意的,惬意可能让人流连忘返,但天黑下来了,所有的惬意都成了归意。路上行人欲断魂,正是因为我们在路上。出游的目的是让你体会那个“归”。

庄子说得好啊:天地赋予形体让我承受,赋予生命让我劳累,赋予衰老让我安逸,赋予死亡让我安息。所以把活着看做是乐事,也就是把死去看做是乐事了。这是一种“归”。

视生若死,视死如生。这是庄子的安详和智慧。

孔子说得更彻底:朝闻道,夕死可矣。清明讲的就是这个“道”。在杨柳依依中,在草色青青中,在旧墓,在新坟,在山麓,在河滨,如果我们没有看到这个“道”,我们已和“清明”擦肩而过。中国的节日,大凡都是诱发你对道的感悟,诱发你对山水精神的感悟,对天地精神的感悟。依山悟崇高,傍水悟清廉;以日月悟光明,由天地悟正大;假生之乐悟慈,借死之苦悟悲;从而珍惜青春,珍惜年华,珍惜生命,珍惜因缘,感念造化宏德,善待自然有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中国的节日,大凡和祭有关。以祭悟道,这是中国人的智慧。在我理解,清明是春祭,中元是夏祭,寒衣是秋祭,大年是冬祭。而一切祭的背面却是暗藏的狂欢。哀以乐感,乐以哀感,一体两面,这便是中国人的大幽默、大安详。

如此,真正的清明上河图在阴阳两界展开。把追思和狂欢均匀地撒在四季,让岁月芬芳,让大地馥郁,让灵魂清明,中国文化的大戏就这样一代代演了下来,一如长河。

这时的“上河”已不单单是清明的“上河”了。

清明不仅是节日,清明也是人格,炎黄子孙的人格。

清明,不忘却过往更希冀未来!

(点出事件,用一对反义词来申明观点)

2020-4-4 人民网 田雨

寒冬刚过,清明已至。

今年的春天格外漫长。一场看不见硝烟、听不见炮声的特殊战斗意外打响,安宁祥和的生活被突然打破,人们被迫全民迎战、举国出征,布阵国家防线,筑起城乡屏障,捍卫家庭堡垒。 (用疫情特异性和人民抗疫主动性来引出“捍卫家国”的宏大主题)

夺命的病毒面前,是部署周密的应急大作战,是气壮山河的生命大救援,是团结互助的全民大动员……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一曲生命的赞歌在祖国大地回荡、在人们心中回响。

清明,这个慎终追远、寄托哀思的节日,此时此刻便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在这场空前的疫情中,许多人不幸罹难,献出生命。王兵、冯效林、江学庆、刘智明、李文亮、张抗美、肖俊、吴涌、柳帆、夏思思、黄文军、梅仲明、彭银华、廖建军……这些离去的背影,永远定格在了2020年的春天,镌刻在无数人的记忆深处。他们是父亲、母亲,他们是兄弟、姐妹,是我们血脉相连的骨肉同胞,是我们心心相印的至亲至爱。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记住生命的光辉和精神的原野。(历数2020清明国人真诚纪念的英雄,并倡议我们铭记其名字和生命的光辉)

相比往昔,今年的清明注定会有些“冷清”。很多人或许无法到现场祭扫亲人的坟茔,难以亲身表达对逝者的哀悼。所有人都深深理解,疫情防控还没有最终胜利,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依然令人窒息。从“清明时节雨纷纷”到“清明祭扫各纷然”,纵然形式变了、地点换了,但牵挂还在、想念不减、记忆永存。为此,国务院发布公告,决定4月4日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全国停止公共娱乐活动。今天10时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剖析清明“冷清”的疫情防控形势,说到全国哀悼的特别意义,因疫情而制宜,心胜于形)

当此之时,我们缅怀先人、哀悼亡者,也致敬烈士、感恩英雄;我们铭记苦痛、护佑历史,也珍惜当下、憧憬明天。可以说,今天的清明,是一个抚慰心灵的机会,是一个静心思考的契机,是一个联通家国的通道,安放着不同人的真情实感,塑造着时代的文化景观。

清明是追思过往的回眸,也是希冀未来的遥望。从寄托哀思到走向新生,我们不只有肝肠寸断的忧伤,还有高风亮节的精神,更有坚韧不拔的意志。武汉的樱花开了,湖北的城市陆续“解封”,全国各地工厂响起了机器的轰鸣声,大街小巷再次氤氲着令人怀念的“烟火气”……这些看似日常的生活细节,正在一点一点重新“载入”。这是一群人用莫大的牺牲换来的,我们必须学会珍惜。取得疫情防控的最终胜利,我们必须全力以赴。(深刻领悟疫情下清明节的珍贵内涵,突出“武汉樱花”的春天意蕴,为了重启、复工、彻底战胜,提倡国民全力以赴,站位高远,振奋人心;关联词使用妥帖,逻辑关联顺畅自然)

清明是承载情感的节日,春天是孕育万物的季节。不忘却过往,让逝者安息;努力寻找确幸,愿生者安康。(整句收束,判断词显示果断的担当情怀;重申本文的纪念意义,照应开头)

清明祭扫重在心诚情真

(用朴素文句来阐发入心道理,真切接地气)

2020-3-26荆楚网 易阳

梨花风又起,清明节将至。今年清明恰逢疫情防控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为避免现场祭扫引发聚集性疫情,全国多地发文“暂停现场祭扫活动”, 提倡家庭追思、网络祭扫,让古老的传统节日在慎终追远中拥抱现代文明。(谈到当下疫情实际,引出“网络祭扫”的提倡 )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回望历史,传统的清明习俗除了祭祖、扫墓还包含禁火、踏青、植树等风俗。习俗顺应时代变迁而形式多样,清明祭扫不应拘泥于形式,应重在心诚情真。

清心明志,在停下脚步中回归初心。在这个思念涌动的节日,现场祭扫按下了“暂停键”,却回归了理性、人文的本心。没了焚香烧纸的烟雾缭绕,只剩虔诚的思念蔓延。 和去世的亲人来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追溯初心、祛除杂念,再把追思和敬仰铭刻心中化作前行的动力。其实祭祀不一定需要在特殊的地点或是用特殊的仪式,就像《寻梦环游记》里说道:对一个人最好的爱就是记住。(分论一,在停下脚步中回归初心,强调铭记是最好纪念)

慎终追远,在追思缅怀中敬畏生命。抗击疫情为我们上了一堂特殊的生命教育课,为了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一批批医生、护士、公安、党员干部、志愿者冲在了疫情防控第一线,筑起了群众生命安全“防火墙”。当前疫情防控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效,但外防输入不可松懈,“少出门、不扎堆”的原则坚决不能动摇。 (分论二,在追思缅怀中敬畏生命,守护健康是第一要义)

民归厚德,在感怀先人中珍惜生活。居家追思让我们停下脚步,好好享受这段特殊时期的人间亲情,感受“珍惜”的重量。生活有无数多种难,但珍惜能得到无数种甜。 我们唯一能做的,便是怀揣光和希望,继续前行,不留遗憾地在当下表达爱,好好陪伴身边人。(分论三,在感怀中珍惜生活,把握眼前,奋勇前行)

优美文段:

绿色是尊重生命、保护生命的助力。文化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只有在不断的传承创新中,文化才能生机勃勃,蒸蒸日上。清明节文化也是如此,烧纸是自然经济时代的一种虚幻寄托,在网络经济时代已经成为一个陈规陋俗,应该消失了。一束鲜花,一篇祭文,这种绿色祭祀更能体现对逝去生命的尊重,对现代生命的呵护。鲜花是美的赞颂,祭文是情的寄托。过一个绿色清明,让尊敬提升,让重视完美,为生命助力,生命更昂扬。

立于先人的坟茔前,于肃穆的氛围中,在充满仪式感的祭奠中,或慎终追远,或缅怀先人,或沉思过往,继而感念生命无常,抒怀生命醇美,都可以是“为了不曾忘却的纪念”,一如那些“回不去故乡的人”所感念的,以逼仄的姿态混迹于拥挤城市,依然不忘回望故乡,不仅仅是为了怀念,也为“更好前行”。这或许是在这个凝重的节日里,最相宜的人生表情,以“向死而生”的姿态祭奠曾经过往的生命,是可敬的再出发。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