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感受(在文本“语辞世界”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本站作者 2023-03-27 13:30:00

文言文的感受

专家简介:童志斌,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课程与教学论博士,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曾获浙江省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全国中语会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50多篇论文在《语文学习》等期刊发表,6篇论文在人大复印社资料期刊全文转载。

一、文言文是文章与文学的统一

文言文都是历久传诵的经典名篇,他们既是经世致用的实用文章,又是中国文学中的优秀散文作品。就这些文言文而言,“文章”与“文学”是统一于一体的。“文章”是就文言文的表达功能来说的。学习文言文,实质是体认它们所言之志,所载之道。“文学”是指其表现形式。古典散文作品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语言的锤炼和章法的考究这两个方面。文言文的章法考究处、练字练句处,往往就是作者言志载道的关节点、精髓处,“文道统一”。

文言文阅读的要点,是集中体现在“章法考究处、练字练句处”的“所言志所载道”。文言文阅读教学着力点,是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章法考究处、练字炼句处”具体地把握作者的“所言志所载道”。

二、为什么要“回归文本的语辞世界”?

文言文教学“回归文本的语词世界”的原因:文本阅读的要求、文言文阅读的要求。

文学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组织,需要引入“陌生化理论”的概念来理解。

陌生化理论源于艺术创作,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俄国文艺理论家维克多•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所谓陌生化,实质在于不断更新我们对人生、事物和世界的陈旧感觉,把人们从狭隘的日常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习以为常的惯常化的制约;不再采用自动化、机械化的方式,而是采用创造性的独特方式,使人们面对熟视无睹的事物,也能有新的发现,从而感受到对象事物的异乎寻常。

还有一个概念叫做“前景化”,是穆卡洛夫斯基提出来的理论。穆氏认为,文学语言的特性在于“前景化”,即作者出于美学目的对标准语言有意识的歪曲或偏离。而在文学语言中,通过对标准语言的偏离,作者又重新将注意力吸引于语言表达上。

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这“绿”字马上就被突显出来了,成了“前景”。

文学阅读就是要抓住这样的“陌生化”和“前景化”文字,重点加以揣摩,所以要“回归文本的语辞世界”。

三、如何“回归文本的语辞世界”

(一)关注炼字炼句处

比如“惊涛拍岸”,“惊”的繁体字“驚”,从马,敬声。本义:马受惊,具象是马受惊狂奔的景象。“惊涛”可能含有一个情绪的反应。

(二)警惕“翻译”的干扰

比如“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中“晓雾将歇”“夕日欲颓”两句意思很明白“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的时候”“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这里“歇”和“颓”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人教版教材的注释是“颓:坠落,歇:消散”。如果在教学时把注释和替换作为目的,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晓雾将散”“夕日欲落”呢?——因为这里有文学,有陌生化、前景化的语言。

(三)关注“章法考究处”

章法其实就是行文结构、选材剪裁之类,古代作者选择怎样的章法形式,与他所想传达的“志”和“道”是两相对应的。要想读懂文言文,读好文言文,必须对文言文章法有足够的重视。

比如《醉翁亭记》中二十多个虚词“也”,而《小石潭记》中却几乎没有“而”“也”之类的虚词。这就是一个值得探究的章法问题。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