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感悟怎么写(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本站作者 2024-04-29 09:09:00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感悟怎么写

2.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向孔子请问君子之道。孔子说:先去实践自己想要说的话,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后再说出来的话,别人才会相信他,听从他。

大家经常说:为什么我知道了那么多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就是因为我们知道的太多,做到的太少。

知道到做到的距离很大。

这个世上不缺少会说的人,真正缺少的是会做事的人。

上一节我们学习孔子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颜回就很受孔子的喜欢,他经常不怎么说话,不怎么表达自己的,而是自己悟到了再去做到,最后再去表达也不迟。这就算是知行合一,就是君子。

孔子也说要敏于事而慎于言。

一定得慎于言,谨慎的是不要吹牛,吹大了最后可能做不到。

父母俱经常教育孩子说:不要看手机,不要发脾气,要多学习,多看书,保持良好的情绪。

而自己回到家就是躺在沙发上看手机,孩子犯了错误就是发火。有的还在会在你下一次教育他们的时候提出反驳“你自己说不让我们看手机,而是你一天就是抱着手机不学习,还经常发脾气。”有的孩子虽然不敢反驳,但内心还是愤愤不平,心里不服。

包括公司员工也一样,不管是员工还是孩子,他们永远不会听你是怎么说的,而是会看你是怎么做的。父母和公司领导就像是一头大象,一言一行,都在孩子和员工的内心记着呢。

所以我们经常说要: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传。

这句话我们也可以重新断句。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先做到,然后再去说。行在言前,言在行后。

凯迪拉克汽车品牌有一句广告语特别好“所有的伟大都源自于一个勇敢的开始。”

中国文化里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不管是多么伟大的目标,最重要的是行动。

唐朝大慈禅师说“说得一丈不如行取一尺,说的一尺不如行取一寸。”

陆游有一首诗里面说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一些事情只有自己亲身经历了,自己躬身入局了后,你说话才有感觉,有分量,有厚重感。

有些事情即便你做到了之后,依然不可言传,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有些事情你即便做了,也讲不出来,尤其是一些艺术类的事情,语言是没法表达一些事情的,

语言也是有局限性的。

所以做永远是最重要的。

前面我们学的“温故而知新”

那个“新”是怎么来的呢,当然是通过实践来的。

创新是怎么来的?创新也是通过结合现有的情境,再加上之前的经验,活学活用,才能得到一些创新。

所以叫温故而知新。

我们最常见的就是执行不合一,说的和做的不一样,言而无信,人而无信,则失德失民。

孔子能做到‘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到了七十岁的时候,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且还不违规,都还合情合理合法合规。孔子可以做到那种境界,做到那种修为。我们做不到这种行为,我们达不到这种境界。

所以我们还是要谨言慎行,敏于事而慎于言。

如何才能做到敏于行而慎于言,成为真正的君子呢?首先应当避免说大话,以免放出去了豪言,到头来只是让人“虚惊”一场,光说不练可不是真把式。其次,注意保证自己的言行前后一致,倘若言行不一,也很容易失信于人,也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话又说回来,若想保证言行的一致,还是等做了之后再说才是最保险的办法,即便结果不尽如人意,但也不会落得失信于人的地步。因为事实摆在眼前,就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在现在的社会中,大家可能经常会碰到一些能说会道的人,在初次接触的时候,大家可能觉得他们很不错,觉得对方挺会说话的,而且分寸也把握得很好。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你会发现对方只是嘴上功夫了得,若是论起实干的话,基本上就看不到他们的影子,这种人的行径就是巧言令色,与君子之为也相差甚远。

一个能说会道的人,有时固然能够受到大家的欢迎。但是,人活在世上,不可能靠耍“嘴皮子”生活下去,要能说更要会做、肯做,这样才是长久之计。孔子的这段话虽然是在教育子贡,其实也是在告诫为政者,应当多为老百姓做些实事,不要总是做些表文章,用些好话糊弄老百姓。只有做了才是最有力的证据,才能让老百姓信服。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

子贡问孔子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你要说的话先做后说,事情做了以后再说。”

【解析】

张居正解析说,子贡请教孔子说:“君子是德行有成之人。学习如何用功才能得到这个地位?”孔子回答说:“一般人言常有余,行常不足。如果没有行动先发布言论,则言行不相一致,如何成为君子。君子凡事务必躬行实践。如子臣弟友之道,仁义礼智之德。凡是口中想要说的,一一先在行动上表现,没有一毫亏欠,然后再说他的行为,做了之后再说,发表的议论,件件都属实于自身,而不是空言。因此行常在于言前,言常在于行后,难道不是笃实的君子吗!孔子因为子贡擅长言辞,故像这样警示他,实际上躬行君子常少,言行不一的人常多。学习的人反思自己固然当行动敏捷而说话谨慎,君主用人,也应当听他的言辞和观察他的行为。

【启示】

子贡擅长言辞,孔子深知其不足,因此教导子贡“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这又是孔子能因材施教的正面案例。

所谓言多必失,子贡作为孔门十哲,尚且要注意先做后说,我们普通人更要谨记。

之前讲过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如何做到?孔子在此章给了一种可行方案,即先做后说。

为什么不先说后做

《学而篇》反复强调“言而有信”。我们说出的话,就是做出的承诺,说到做到才能取信于人。

有句成语叫脱口而出,脱出来的话是长期训练形成的下意识答复。比如我们在学生时代,老师非常喜欢用的一种提问方式就是抢答,越是学习越好的学生,回答得越快,越能得到老师的褒扬和同学们的钦佩。

但是人生不是考试,学习问题有标准答案,但是生活中的问题往往更加错综复杂,因此不经过思考的答案往往是片面乃至错误的。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说,意识的产生是大脑的一种多区域激活、像风暴一样席卷皮层的神经活动,一般的启动时间是0.3s。人脱口而出的是第一个念想,往往是我们最熟练的反应模式。我们最熟练的反应模式,不一定是对的。比如人类的通用思维模式:非黑即白的思维、以偏概全、贴标签、混淆因果等。

从生物进化角度来说,人类的历史古代(石器、铁器)约300万年,近代(蒸汽、电气)约150年,现代(信息)约80年。如果把人类历史映射到人生之上,我们活了100岁,但是进入现代才刚1天。所以我们大脑更多的是为了应对在野外奔跑,打制石器,围捕猎物而生的。

生活在中国快速发展的一代人,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受到,10年甚至更短社会就会变得今非昔比,你还能记起移动互联网兴起之前的生活吗?

所以我们脱口而出的想法往往是错的。先说后做不仅会让我们贻笑大方,更会让我们难以践行诺言,进而失信于人。

君子先做后说

因此更好的策略就是先做后说。先做后说有如下好处:

有充分时间思量对方的意思和目的,从而给出更合适的答案。

有些事情光想不够,必须做了之后才能客观地估计事情的难度和合适的方法,给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更好地践行自己的承诺,给人留下靠谱的印象,而不是牛皮吹的满天飞、结果只会打嘴炮的印象。

也要避免一个误区,就是执行的时候,因为没有给出详细的承诺或在不明显的地方打折扣。不妨想想季子挂剑的典故。

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我们很难做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比如老板给我们安排一个任务,我们不能说我先考虑一下,然后过大半天反馈说做不了,黄花菜都凉了。

因此就要做一些变通,比较合适的一种做法是:

先仔细沟通,询问对方的是什么、为什么(5W),保证双方的理解是一致的。

边问、边听、边思考,评估一个初步的解决方案按。

反馈自己的初步方案,咨询对方的意见。但是不要把话说死,“我要跟xx再评估一下这个方案”、“我需要时间和更多的信息提供完整方案”,然后再定一个可行的反馈时间。

更详细地

评估可行性方案(How),并反馈。

这样做,其实也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谁说评估方案不算做呢?

行动是最好的宣言

寒山问拾得曰:“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该如何处之乎?”

拾得答曰:“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即便当我们在做正确的事情的时候,也难免收到别人无心的非议,甚至别有用心人的诋毁。此时马上在言语上反击,并不是理想的做法。

容易正中其下怀,把你拉低到他的纬度或者主场,然后用他丰富的经验战胜你。

即便及吵赢了,其实也是输了。

首先是输了面子。

西方人很喜欢辩论、拉选票、搞对立,这是源自于希腊的小城邦体制,不适合中国人。辩论就容易激动,激动就容易面红耳赤、言语过激,这种架吵赢了也挺丢人。

然后是输了里子。历史上有很多善辩的人,比如“白马非马”的诡辩学祖师公孙龙,对现在的影响微乎其微。吵赢了,道理不对,反而在错误的路上走的更远。

大部分人包括我在内,遇到不一致观点就想着要辩驳。“人不知而不愠”和“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在论语宇宙中收束。

我们再来看看中国在疫情中的做法。西方媒体在过去两年对中国抗击新冠疫情的一切措施,几乎没有好话。

最开始是幸灾乐祸,把中国爆发疫情成为中国的“切尔诺贝利”事件。

批判中国的封城是侵犯人权的行为,不顾人民死活。

在中国疫情得到控制,而西方疫情开始爆发之时,又污蔑中国疫情数据造假,实际根本没有控制住。

当中国用事实不断打脸的时候,攻击中国的动态清零政策破坏全球产业链,并且会导致中国经济崩溃。

眼看中国外贸率创新高,又推测中国坚持不了多久,迟早像他们一样躺平。

冬奥会期间,居然称冬奥会存在不公平,因为疫情影响了其他国家运动员备战而没有影响中国。真是逻辑鬼才。

近期网友又发现彭博社破天荒发表了一篇称赞中国的文章,题目为《为什么世界需要中国的新冠清零政策》。

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埋头对抗疫情,早就了世界范围的大型真香现场,可谓是教科书般的“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其实“人狠话不多”的中国人已经无数次践行过,不过就是唯一未曾中断过的五千年文明,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文明顶尖之列,万国来朝的大唐盛世,启蒙人类近现代文明的四大发明,前赴后继、以弱胜强的反抗殖民侵略、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基本靠自己掌握了蘑菇弹,位列五大常任理事国,不小心就建成了世界唯一的、完整的工业体系……

不值一提,好戏还在后头。

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一定不能读死书,抽象出核心的、精华的思想,然后再学以致用,才不负孔圣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教诲。

【说文解字】

先:《说文·先部》:“先,前进也。从儿,从之。凡先之属皆从先。”(先,前进。由儿、由之会意。大凡先的部属都从先。)“先”是会意字。甲骨文从止(脚),从人,会走在人的前头之意。“先”的本义为在前引导、走在前面。引申为时间的先后。“先”也指祖先、上代、前辈。

后:《说文·后部》:“后,继体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厂之。从一口。发号者,君后也。凡后之属皆从后。”(后,继承王位的君主。“?”像人的形状。君王发布命令来昭告四方,所以用来表示发施命令牵引四方的意思。由一、口会意,表示发布号令的人,只有君后。大凡后的部属都从后。)“后”是会意字。甲骨文从女,从倒向的“子”。“后”的本义是君主、帝王。又引申指帝王的妻子。作“後”的简化字时,本义为走在后面,落后。由此引申为时间上的迟、晚。又特指年轻人、后辈。

从:《说文·从部》:“从,相听也。从二人。凡从之属皆从从。”(从,相听从。由两个“人”字相随会意。大凡从的部属都从从。)“从”是会意字。甲骨文像两个面朝左站立的人,一个跟随一个,会前后相随之意。“从”的本义是跟随。引申表示顺从、依从。又引申指自、由。“从”又指次要的、追随的人或物。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下一篇 :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