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自传200字左右( 200字名人传记)
关于以和为贵的成语
以和为贵的成语:
与人为善、推己及人、乐善好施、求同存异 同舟共济。安危与共、唇齿相依。
解释:
与人为善:跟别人一同做好事。《孟子·公孙丑上》:“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后指善意地帮助别人:批评同志要采取~的态度。
推己及人:用自己的心思来推想别人的心思;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
乐善好施:爱做好事,喜欢施舍。乐:好,喜欢。喜欢做善事,乐于拿财物接济有困难的人。
求同存异:求同存异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qiú tóng cún yì,意思是找出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
同舟共济:大家坐一条船过河。比喻在艰险的处境中团结互助,共同战胜困难。《淮南子·兵略训》:“同舟而济于江,卒遇风波,百族之子,捷捽招杼船,若左右手,不以相德,其忧同也。” 济:渡河。
共同享受安乐,共同承担危难。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连。
安危与共:共同享受安乐,共同承担危难。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连。
唇齿相依:比喻互相依存,关系密切。
以和为贵的诗句和名言
1. 关于以和为贵的诗句
2. 有关于以和为贵的诗句
关于以和为贵的诗句 1.关于“以和为贵”中的“和”的谚语或名言有哪些
(1)记人之长,忘人之短。——张九龄
(2)礼让一寸,bai得扎一尺。——曹操
(3)得饶人处且饶人。——曹雪芹。
(4)人无论走到何处都是一样的,应当忍受,不该一味固执,跟社会作无谓的斗争。只要心安理得,我行我素就行了。要使人真正成为有du教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zhi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 ——车尔尼雪夫斯基 我们在社会上故意把自己弄得狼狈可笑,仍然是由于虚荣太甚,想从人们的恶意中窃取快乐;别人怕以产生这种恶意,原来也是由于我们激起他们的的嫉妒所致。 ——司汤达
(5)我们并不鄙弃一切有恶习dao的人,但我们鄙弃一点美德都没有的人。 ——佚名
(6)内不愧心,外不负俗,交不为利,仕不谋禄内,鉴乎古今,涤情荡欲,何忧于人间之委曲? ——嵇康
(7)如果通过修养达不到提高鉴赏力的目的,修养两字也就毫无意义了。 ——波伊斯 礼尚往来,往容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
2.有哪些“以和为贵”的名言
一、我们之所以忙忙碌碌,正因为为了能够有闲暇,从事战争正是为了要和平度日。
出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伦理学》
介绍: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代先哲,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二、地球上的国家,并非是为了信仰而生存的,他们生存的目标,乃在追求世界的和平。
出自:〔古罗马〕奥古斯丁:《神的国度》
介绍:圣·奥勒留·奥古斯丁(Saint Aurelius Augustinus,亦作希坡的奥古斯丁 Augustinus Hipponensis,天主教译“圣思定”、“圣奥斯定”、“圣奥古斯丁”,公元354年11月13日-公元430年8月28日),古罗马帝国时期天主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三、天下太平是全人类的希望。
出自:〔英国〕德莱顿:《俗人的宗教》
介绍:英国诗人、剧作家、文学批评家。一生为贵族写作,为君王和复辟王朝歌功颂德,被封为“桂冠诗人”。
四、和平真像一块珍贵的珠宝,没有它天堂和人间都不会有欢乐。
出自:〔西班牙〕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介绍:塞万提斯,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小说家、剧作家、诗人,1547年9月29日出生,1616年4月23日在马德里逝世。他被誉为是西班牙文学世界里最伟大的作家。评论家们称他的小说《堂吉诃德》是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小说,同时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
五、和平是最重要的了,和平有了保证,一切国民,一切人种,才能像花一般美丽而繁荣。
出自:〔美国〕罗伯逊:《我站在这里》
3.以和为贵的古诗有吗
1,一封家书为修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这首诗的来源是一个典故,六尺巷的故事:清朝康熙年间,宰相张英世代居住在桐城,他的府第与吴宅为邻。有一天,张英收到一封家书,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吴家发生了纠纷。家人希望张英给家里撑腰,帮忙打赢这场官司。张相爷看完家书回了一封信,内容:
千里家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寥寥数语,却寓意深长。张家接到书信后,深感愧疚,便主动让出了三尺地基。邻家人见相爷家人如此胸怀,亦退让三尺,遂成六尺巷。张吴两家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也成为桐城人以礼待人的一段佳话。
2,“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意思为:我们都经历了劫难后,兄弟之间的情谊还在,相逢的时候相视一笑就把过去的恩仇全部忘记了。
扩展资料: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出自鲁迅的《题三义塔》,现在引申为化解亲人、同事、朋友之间出现的各种矛盾或分歧,求得互相谅解,达到互相团结。
原文为:
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在日军侵华期间,西村真琴博士在上海战后救了一只失去家园的鸽子,并把这只鸽子带回到日本喂养,刚开始的时候还挺好,可是,鸽子最终还是死掉,遂为鸽子建冢以埋葬鸽子的尸骨。
出于对鲁迅先生的景仰,西村博士修书一封细说原委,并将自己画的鸽子一并寄给在上海的鲁迅,表达了中日两国友好的愿望。作者鲁迅于是在1933年6月21日写了这首诗。
4.以和为贵的古诗有吗
1,一封家书为修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这首诗的来源是一个典故,六尺巷的故事:清朝康熙年间,宰相张英世代居住在桐城,他的府第与吴宅为邻。有一天,张英收到一封家书,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吴家发生了纠纷。
家人希望张英给家里撑腰,帮忙打赢这场官司。张相爷看完家书回了一封信,内容: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寥寥数语,却寓意深长。张家接到书信后,深感愧疚,便主动让出了三尺地基。
邻家人见相爷家人如此胸怀,亦退让三尺,遂成六尺巷。张吴两家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也成为桐城人以礼待人的一段佳话。
2,“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意思为:我们都经历了劫难后,兄弟之间的情谊还在,相逢的时候相视一笑就把过去的恩仇全部忘记了。扩展资料:“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出自鲁迅的《题三义塔》,现在引申为化解亲人、同事、朋友之间出现的各种矛盾或分歧,求得互相谅解,达到互相团结。
原文为: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在日军侵华期间,西村真琴博士在上海战后救了一只失去家园的鸽子,并把这只鸽子带回到日本喂养,刚开始的时候还挺好,可是,鸽子最终还是死掉,遂为鸽子建冢以埋葬鸽子的尸骨。出于对鲁迅先生的景仰,西村博士修书一封细说原委,并将自己画的鸽子一并寄给在上海的鲁迅,表达了中日两国友好的愿望。
作者鲁迅于是在1933年6月21日写了这首诗。
有关于以和为贵的诗句 1. 有哪些“以和为贵”的名言
一、我们之所以忙忙碌碌,正因为为了能够有闲暇,从事战争正是为了要和平度日。
出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伦理学》
介绍: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代先哲,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
二、地球上的国家,并非是为了信仰而生存的,他们生存的目标,乃在追求世界的和平。
出自:〔古罗马〕奥古斯丁:《神的国度》
介绍:圣·奥勒留·奥古斯丁(Saint Aurelius Augustinus,亦作希坡的奥古斯丁 Augustinus Hipponensis,天主教译“圣思定”、“圣奥斯定”、“圣奥古斯丁”,公元354年11月13日-公元430年8月28日),古罗马帝国时期天主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三、天下太平是全人类的希望。
出自:〔英国〕德莱顿:《俗人的宗教》
介绍:英国诗人、剧作家、文学批评家。一生为贵族写作,为君王和复辟王朝歌功颂德,被封为“桂冠诗人”。
四、和平真像一块珍贵的珠宝,没有它天堂和人间都不会有欢乐。
出自:〔西班牙〕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介绍:塞万提斯,是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小说家、剧作家、诗人,1547年9月29日出生,1616年4月23日在马德里逝世。他被誉为是西班牙文学世界里最伟大的作家。评论家们称他的小说《堂吉诃德》是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小说,同时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
五、和平是最重要的了,和平有了保证,一切国民,一切人种,才能像花一般美丽而繁荣。
出自:〔美国〕罗伯逊:《我站在这里》
2. 以和为贵的古诗有吗
1,一封家书为修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这首诗的来源是一个典故,六尺巷的故事:清朝康熙年间,宰相张英世代居住在桐城,他的府第与吴宅为邻。有一天,张英收到一封家书,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吴家发生了纠纷。家人希望张英给家里撑腰,帮忙打赢这场官司。张相爷看完家书回了一封信,内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431363635容:
千里家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寥寥数语,却寓意深长。张家接到书信后,深感愧疚,便主动让出了三尺地基。邻家人见相爷家人如此胸怀,亦退让三尺,遂成六尺巷。张吴两家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也成为桐城人以礼待人的一段佳话。
2,“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意思为:我们都经历了劫难后,兄弟之间的情谊还在,相逢的时候相视一笑就把过去的恩仇全部忘记了。
扩展资料: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出自鲁迅的《题三义塔》,现在引申为化解亲人、同事、朋友之间出现的各种矛盾或分歧,求得互相谅解,达到互相团结。
原文为:
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在日军侵华期间,西村真琴博士在上海战后救了一只失去家园的鸽子,并把这只鸽子带回到日本喂养,刚开始的时候还挺好,可是,鸽子最终还是死掉,遂为鸽子建冢以埋葬鸽子的尸骨。
出于对鲁迅先生的景仰,西村博士修书一封细说原委,并将自己画的鸽子一并寄给在上海的鲁迅,表达了中日两国友好的愿望。作者鲁迅于是在1933年6月21日写了这首诗。
3. 有哪些提倡“和为贵”的古诗词或名言警句
1、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出自:唐·王维《竹里馆》。
译文: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2、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出自:魏晋·陶渊明《饮酒·其五》。
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3、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出自:唐·惠能《菩提偈》。
译文: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机?以此进行修行自身,极乐世界也就在眼前!
4、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出自:魏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译文: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
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出自:宋·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译文: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4. 和为贵的古诗上一句是什么
礼之用,和为贵。出自《论语·学而》。
原文: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大小事情都由此出发。有行不通的时候,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扩展资料:
评价: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礼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杨遇夫《论语疏证》写道:“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
曾子觉得,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有子在本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
在当时,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
对此,曾子认为,有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至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曾子理解,有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关于以和为贵的经典名句
1、我们之所以忙忙碌碌,正因为为了能够有闲暇,从事战争正是为了要和平度日。——亚里士多德《伦理学》
2、地球上的国家,并非是为了信仰而生存的,他们生存的目标,乃在追求世界的和平。——奥古斯丁《神的国度》
3、天下太平是全人类的希望。——德莱顿《俗人的宗教》
4、和平真像一块珍贵的珠宝,没有它天堂和人间都不会有欢乐。——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5、和平是最重要的了,和平有了保证,一切国民,一切人种,才能像花一般美丽而繁荣。——罗伯逊《我站在这里》
6、和平是最重要的了,和平有了保证,一切国民,一切人种,才能像花一般美丽而繁荣。——罗伯逊《我站在这里》
7、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读书杂志》
8、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把伟大的事业和战争引导到好结果,否则就不能。——德谟克利特《著作残篇》
9、 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林逋《省心录》
10、 只有相互让步,生活才能在社会中继续下去。——约翰逊《致鲍斯威尔的信》
以和为贵的典故简短
“以和为贵”有何典故,古今中外有哪些“以和为贵”的事件?各位,这个问题还是相当宽泛的,小编我 就随便举几个例子吧。这第一个是关于三兄弟的故事。话说在在隋朝时候有三个兄弟,老大叫田真,他的弟弟叫田庆、田广,他们父母去世了,田真就打算把家产分为三份,分家了。结果所有的东西都分好了,就剩下家门口的紫荆树,这棵树该怎么分?三个兄弟说:不然就把它砍成三份,这样也公平。结果才讲完过没有多久,这棵紫荆树就枯死了。
田真毕竟有读过书,一看到树枯死了,突然想到同气连枝,“我们兄弟分家,现在又要把树分了,树已经感受到这种失和,这种不仁爱、不友爱,它马上就枯死了”。田真想:我们不能比不上这个树木,应该要友爱才对。所以把这样的感受讲给他的兄弟听:希望我们是同气连枝,都是从父母这个根出来,父母应该不愿意看到我们分离。后来兄弟就不分了,住在一起,结果这个紫荆树过没多久又活得很好。这个故事说明,家庭,应该“以和为贵”。
这第二个故事是关于太阳的。太阳和风打赌,让世间一个穿皮袱的人把皮袱脱了,风说:看我的!就拼命地刮,越刮得大,下面那位把皮袱裹得越紧,风终于无能为力。太阳说你不行吧,看我的,太阳放出温暖的光照在人身上,不一会这位便将皮袱脱了,太热了,穿不了啦。这个故事寓意深刻,它告诉我们柔能克刚,“和“的作用威力无比!
第三个以和为贵的故事叫将相和。话说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老将廉颇认为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蔺相如只不过是一介文弱书生,便想羞辱他。”蔺相如知道此事后以国家大事为重,请病假不上朝,尽量不与他相见。后廉颇得知蔺相如此举完全是以国家大事为重,便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后两人和好开始尽心尽力的辅佐赵王治理国家。
以和为贵的10个历史故事
1、兄弟“以和为贵”
在隋朝时候有三个兄弟,老大叫田真,他的弟弟叫田庆、田广,他们父母去世了,田真就打算把家产分为三份,分家了。结果所有的东西都分好了,他们家门口有棵紫荆树,这棵怎么分?三个兄弟说:不然就把它砍成三份,这样也公平。结果才讲完过没有多久,这棵紫荆树就枯死了。
田真毕竟有读过书,一看到树枯死了,突然想到同气连枝,“我们兄弟分家,现在又要把树分了,树已经感受到这种失和,这种不仁爱、不友爱,它马上就枯死了”。
田真想:我们不能比不上这个树木,应该要友爱才对。所以把这样的感受讲给他的兄弟听:希望我们是同气连枝,都是从父母这个根出来,父母应该不愿意看到我们分离。后来兄弟就不分了,住在一起,结果这个紫荆树过没多久又活得很好。
所以确实万物都是有感觉的,连树都可以感觉到分离之中所形成家庭的失和,也能够感受的到当家庭的每一份子都团结、都和睦,一定会欣欣向荣。所以我们一定要切记“以和为贵”。
2、奥尔德林的故事
在庆祝登月成功的记者招待会上,有一位记者提出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你作为同行者,而成为登上月球第一人的却是阿姆斯特朗,你是否感觉有点遗憾?”
在众人有点尴尬的注视下,奥尔德林风趣地回答道:“各位,千万别忘记了,回到地球时,我可是最先迈出太空窗的!”
他环顾四周笑着说:“所以,我是从别的星球上来到地球的第一个人。 ”大家在欢愉的笑声中,给了他最热烈的掌声……奥尔德林用与人为善的善念化解了人们的不平和尴尬,同时也真诚地分享了朋友的快乐。
3、郭子仪的故事
郭子仪,华州郑县人。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当时郭子仪被任命为朔方节度使,以本军出兵单于府(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出奇兵以山西插入,攻陷河东地区的战略重地静边军城(今山西右北卫镇),斩杀胡兵七千多,是“安史之乱”后唐朝首次大捷。
天宝十五年七月(公元756年),郭子仪与李光弼合军配合作战,在嘉山大败史思明等贼将,斩首四万,生擒五千,获马五千匹。河北十余郡重归唐朝掌握。唐肃宗即位后,贼将阿史那从礼率五千骑出塞,与河曲部落数万胡人企见觎身在朔方军的皇帝。
郭子仪与回纥首领联兵击败贼军,平定河曲地区。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郭子仪在潼关大破贼兵,收陕郡永丰仓。同年四月,安禄山被儿子杀掉,朝廷招郭子仪还凤翔,欲图大举。五月,郭子仪进位司空,充关内、河东副元帅。
十月,郭子仪率汉、回纥联军十五万收复长安。与敌交战中,郭子仪指挥有方,斩首六万余级,唐兵重新夺回京城。百万人民夹道欢呼:“不图今日复见官军!”
4、将相和
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渑池会,使赵王免受秦王侮辱。赵王为表彰蔺相如的功劳,封蔺相如为上卿。老将廉颇认为自己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蔺相如只不过是一介文弱书生,便想羞辱他。”
蔺相如知道此事后以国家大事为重,请病假不上朝,尽量不与他相见。后廉颇得知蔺相如此举完全是以国家大事为重,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后两人和好开始尽心尽力的辅佐赵王治理国家。
5、三尺巷的故事
相邻的两户人家,一家在外地做官,另一家是本城的商贾。两家都在建房子,房子建得差不多了,在砌围墙时,双方为地界发生了争议。
当地人人素来就有“寸土必争”的老传统,不要说邻里之间,就是兄弟之间为了祖业也是吵得不可开交,闹到最终,“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为了区区三尺地,无论是官宦人家还是商贾大户各不相让。做官的那一家,拿出杀手锏——连忙去信给官人告状。
隔不了多久,官人来了回信,信上说:“来信为争三尺房,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信上说的很明白,官人既来信,遵信所嘱,在离原地界退后三尺砌上围墙。对面那一商家,看到此景,深受感动,也在原地界退后三尺砌上围墙。这两道围墙中间形成一条巷子,后人就给这条巷子取名为“三尺巷”。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