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摘抄大全30篇【精选】

本站作者 2023-05-11 08:36:00

万卡的赏析

在文学作品中,人物的不幸只能是一种描述,而不能是目的。

如果不幸是目的,那么就相当于否认了人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如果一个人物的不幸可以直接归罪于时代,那么人类的时代永远都是黑暗的。这也变相否认了人有追求幸福的权利。

文学大家也许会为了钱或娱乐而写一些段子,但严肃起来绝不会肤浅,至少下笔的时候他们不会把悲惨和悲剧混为一谈。

很多人因为文学工具论而对《万卡》有误解,以为契诃夫只是描写了一个处境悲惨的小男孩,借此批判一个底层民众受苦的时代。

但这篇小说的背后其实藏着一个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存在的问题:有多少孩子没有带着同情心长大?

《万卡》是契诃夫于1886年发表的作品,通篇是用一个孩子的视角来看待世界和身边的人。但别忘了,契诃夫自己就是成年人。

在成年人的视角里,长辈教训孩子有什么不对?师父教训徒弟有什么不对?老板教训员工有什么不对?

但在万卡的视角里,那些人如同恶魔,没有一点同情心,随时会打骂虐待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对自己痛下杀手。

小孩子不一定天真善良,但小孩子一定是好奇和敏感的。

当一个大人觉得自己只是在教训不听话不懂事的小孩时,小孩却会觉得委屈和害怕。

万卡觉得自己是活遭罪。可在老爷眼中,给万卡的面包和稀粥都是有成本的,万卡不仅没把事做好,还经常摸鱼,干活的时候睡觉。

现代有多少老板和父母也是这种心态?

老板:我给了你工作,你就要感恩,自愿加班。

父母:我供你吃供你喝,你就考这么点分?你对得起我吗?

作为大人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放在孩子面前往往是无法理解的,甚至会感到绝望。

万卡对莫斯科这座大城市产生过好奇,也发现了房子全都属于老爷们。

这一段描写其实就是将大人和孩子的视角合并了。万卡发现的事情,大人们肯定早就发现了,不过大人们已经麻木了。

看到这里,对文字敏感的人应该察觉到了一件事:契诃夫笔下的万卡是一个九岁的小男孩,更是一个还没有长成大人的人。

那么万卡会长成什么样的大人?

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往往取决于当事人的潜意识觉得什么最重要,什么无足轻重。

万卡希望有人能同情自己,他觉得最有可能同情自己的是爷爷。这符合一般人的常识。

但只要有人肯同情自己,就不在乎那人会如何打骂自己,这符合一般人的常识吗?

这更像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我昨天挨了一顿打。老板揪住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用鞋工皮带把我痛打一顿,为的是我在摇他的孩子的摇篮时,一不小心睡着了。上星期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我先从尾巴上下手,她便抓住青鱼,用鱼头朝我的脸上戳。师傅们也取笑我,支使我到小饭馆去买酒,唆使我去偷老板的黄瓜,老板则随手拿到什么就用什么打我。——《万卡》片段

要是我做错了事,你就像抽打西多尔的山羊那样抽我吧。——《万卡》片段

也就是说,从万卡写信时流露出对同情的极度渴求开始,他的内心已经发生了扭曲,并曲解了同情的意义。

只要有人肯同情自己,就再也不用逃跑了,哪怕那个人也会打自己。

这里并非责怪万卡,只是对同情的曲解,终归会变成对爱心的背弃。

万卡将寄给爷爷的那封信视为最后的一点希望,希望这世上还有人愿意同情和收留自己。但他不知道爷爷的具体住址,只知道爷爷在乡下,那封没有收件人具体地址的信终归无法送到。

希望破灭是注定的,但有一件更可怕的事藏在细节里。

在万卡的回忆里,爷爷有一条牡犬叫“泥鳅”。

这条“泥鳅”是非常恭顺和亲热的,不论见着自己人还是陌生人都同样热情,可是它是靠不住的。在它的恭顺和谦逊背后,却隐藏着最最诡谲的奸毒。任何一条狗也不如它善于抓住时机,悄悄地走到人的背后,在腿上咬一口,或者钻进冰窖里偷农民的鸡吃。它已不止一次被人打断了后腿,有两次人家把它吊起来,每星期都被打得半死,然而它每次都能活了下来。——《万卡》片段

契诃夫在一个短篇里不惜笔墨来描写万卡印象里的小狗泥鳅,已经暗示了以老板为代表的那些大人们对万卡的态度。

万卡觉得泥鳅被打很正常,因为它做错了事,同样,那些大人们也觉得万卡被打很正常,因为他做错了事。

至于谁来定义对错,那就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那些大人,包括自己的爷爷,其实都是大鱼,万卡自己是小鱼,泥鳅是虾米。

在万卡的记忆里,泥鳅被打得半死,每次却能活下来。

那么万卡呢?他也能活下来。

但万卡会在成长过程中发现,同情心是没有用的东西。

原本他认为只有遇到有同情心的人才能活下去。但在现实里,他会逐渐发现,自己没有遇到有同情心的人也能活下去,甚至那些没有同情心的老爷们活得还挺好。

最后万卡会得出什么结论?

原来同情心是没有用的东西。

既然没用,还留着干嘛?跟垃圾一样丢了吧。

人真正麻木的时刻就是从丢掉同情心开始的。

那么万卡会成为什么样的大人?

原本是鞋匠学徒的万卡很可能会成为一个鞋匠师傅,取笑小学徒,支使他到小饭馆去买酒,唆使他去偷老板的黄瓜,看他挨老板的打。

所以,《万卡》这篇小说的核心不在于一个孩子的痛苦,而是人在成长过程中,逐渐觉得同情心是没有用的东西,变得麻木不仁。

丢掉了同情心,却还觉得正常,酒照喝日子照过,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才是作为人的悲剧。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