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书湖阴先生壁》这首诗你发现了什么(初中课内古诗详解及真题演练《书湖阴先生壁》)

本站作者 2023-05-31 11:34:00

读完《书湖阴先生壁》这首诗你发现了什么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中进士后历任知县等地方官,政绩显著,声名远扬。担任参知政事后主持变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因新法存在问题,遭到很多人反对,王安石被罢相,退居江宁(今南京)。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死后谥“文”,故又称王文公。在文学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代表作有《伤仲永》、《游褒禅山记》等;其诗擅长于说理,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半山体”。

此诗写于王安石罢相后在南京居住期间。王安石在南京时住在半山园。此园距城七里,距紫金山也七里,路程恰为由城入山的一半,因此得名,王安石晚年也自号半山老人,。在这段时间里,王安石与隐居紫金山的杨德逢(湖阴先生)交往甚密。这首诗就是写在他家墙壁上的。

茅檐长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qí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tà送青来。

湖阴先生是王安石的好朋友杨德逢的号。这首诗是王安石写作湖阴先生家墙壁上的。书,就是写,书写的意思。

茅檐长扫静无苔。茅檐本来的意思就是茅屋的屋檐,后来就指茅屋了。辛弃疾在《清平乐 村居》里说:“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也是这个意思。“长”是通假字,通“常”,就是经常,常常的意思。净,有的版本作“静”。这句诗的意思是:茅屋的(院子)里经常打扫,干净得连青苔都没有。

花木成畦手自栽。畦,是田地之中用田埂分成的小块土地,是这个样子的。

“手”在这里是亲手,亲自的意思。这句诗的意思是:一畦畦的花木整整齐齐,都是主人亲手种植的。这两句是赞美湖阴先生家庭院的清幽、干净、整齐。可以看出湖阴先生是一个勤劳、好静、爱美,生活情趣高雅的人。

一水护田将绿绕。这句诗的意思是一条小河把绿色的农田围绕。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一水护田”加以“绕”字,写出了小溪的曲折生姿,它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就像一位母亲双手护着小孩的情景。

两山排闼送青来。闼是小门,排闼就是开门的意思。这句诗的意思是:两座山也打开门为人们送来绿色。在这一句中,“送”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让山有了人的感情,化无情为有情,将山水赋予人的情思,构思极其巧妙,令人叫绝。

如果我们把最后两句联系起来的话,还会看到,这两句诗是完美的对仗。

全诗赞美了庭院的清幽,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生活方式、生活情趣的肯定和赞美,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1、下面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歌前两句写庭前优美的景色,突出了湖阴先生居住环境干净、香雅、清幽的特点,侧面烘托了主人湖阴先生的高洁形象。

B.诗歌后两句用“护田”和“排闼”两词,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还体现了诗人在退居时期仍有对高洁清雅品格的喜爱和向往之心。

C.诗歌赞美了庭院的清幽,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生活方式、生活情趣的肯定,也流露了诗人对这种渴望而不可得的生活的无奈和苦痛。

D.诗歌景物描写极具层次,从院内写到了院外,多角度观察,由远及近,既是对主人的赞叹,又写出了山水的情态。

E.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韵味深长。

2、诗的后两句采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请你结合诗歌1、2两句说说湖阴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

4、请你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3、4两句。

5、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6、本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反应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

7、本诗最后两句被誉为神来之笔,每一字都极具表现力,请从中选出一个字做简要的分析。

8、本诗前两句突出描写了湖阴先生居住环境的哪些特点?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江南春》

1、莺歌、红花、绿柳、水村、酒店、寺庙、春雨等。

2、动静结合、视觉听觉多角度进行描写。点面结合的个方法。

3、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或答“表达了诗人对风景依旧,物是人非的感慨。”)

5、赞同前者:后两句写出了深邃悠远、朦胧迷离的江南景色,与前两句的明朗绚丽相映衬,使江南春的图画更加丰富多彩。 赞同后者:后两句写出了南朝笃信佛教造成寺庙的恶性发展,引发作者的慨叹,表达对唐朝推崇佛教的现实的不满。

6、不要。本诗题为“江南春”,用“千里”二字既切合题意,且照应题中的“江南”二字。全诗泛写江南春色,所写之景并不限于一处,即使改成“十里”,“莺啼绿红”也未必能听得见、看得着;而用“千里”二字,诗中所写的景象更加开阔,全诗诗味也更加浓郁。

本诗答案见下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