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残障社会工作的工作流程

本站作者 2023-06-08 17:52:00

残疾人领域社工感悟简短

相信有很多小伙伴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在撰写活动方案过程中,有哪些理论可以用?不同领域都有哪些理论?什么样的活动要在运用什么样的理论?

一、正常化理论

正常化理论是用来分析和如何看待诸如精神病患者及其它伤残人士等某些特殊的社会群体的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中,正常化理论-一般有两种含义:

1、以服务对象为本的社会工作价值理念认为,由于贴标签的缘故,以往把残疾人等一些工作对象的行为视为异常,并采用主流社会通行的所谓“正常”的方法去治疗他们实际上是有失偏颇的,因为在一些社会 工作者和治疗者或助人者眼里被视为不正常的行为,其实在服务对象群体那里完全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事情,关键是助人者把自己看问题的眼光强加于受助者身上,换而言之,问题实际上是出在助人者对服务对象的任意标定上。

2、所谓正常化就是为受助者提供与平常人相似的生活环境,包括让他们回到自己熟悉的平常社会,过常人的生活。英国倡导和推行的社区照顾就含有这种意义。美国全国智力迟钝公民协会曾对正常化所作的界定是:所谓正常化就是帮助残疾人获得一种尽量接近正常人的生活方式,使他们的日常生活模式及条件尽量与社会中大多数人一-样而不是有意地将他们区隔开来。在社会工作实务中之所以强调这一点,盖源于社会工作承认所有人(包括残疾人等)都具有尊严和价值。

二、回归社会理论

回归社会理论的提出是和一些社会学家在20世纪中期对西方普遍实行的将精神病人长期封闭在院含里的研究,具有密切的关系。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在深入研究庇护所里的精神病人的情况后指出,由于在庇护所里精神病患者始终处于不良的同伴关系(指精神病患者长期生活在一-起而形成的具有强烈刺激性的互动关系)和“关护”关系(指庇护所里的管理人员、医护人员对精神病患者的消极的、冷漠的的态度和严格管制精神病患者行为而导致医患人员隔阂、紧张甚至敌视的关系),结果,并没有使精神病患者的病情好转,相反,可能会加重患者的病情。

同时,也有社会人士关注到老人和残疾人因长期住院而产生的种种不良后果,发现长期住院令那些残疾人等产生倚赖性、渐渐失去重新适应社会的能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非住院化”运动开始兴起,回归社会的理论也由此而产生。

回归社会理论的基本观点有:

1、老年人、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及康复者等,他们多是社会上最脆弱及最无依靠的群体,他们往往需要社区内正规或非正规的服务和照顾,去协助他们在社区内继续过正常的生活。

2、社区照顾是让残疾人、精神病患者等福利服务对象回归社会的典型模式。

3、社区照顾的目标是尽量维持残疾人等有需要人士在社区内或其自然生活环境内的独立生活,换言之,社区照顾表示提供合适的支援,让残疾人等社区人士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上获得最大的独立性和自我控制。

社区照顾理论

20世纪中期,在西方残疾人社会工作中出现了“反院舍化”的社区照顾理论。美国的-些社会学家和社会工作者关注长期居住在养老院、康复医院等机构接受专业服务的残疾人和老年人,探求院含化管理和服务质量之间的关系。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深人研究了居住在庇护中心的精神疾病康复者,发现了一些精神疾病的康复者处于“不良人际关系”的困境中。

一是不良同伴关系, 精神疾病的康复者长期集中居住在一起, 往往会形成具有强烈刺激性的互动关系,不利于“正能量”的传递;

二是不良的观护关系,庇护中心的管理人员、医护人员等长期面对精神性疾病患者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状态,对精神疾病的康复者持消极、冷漠的态度,并且对精神疾病患者采取半封闭严格管制措施等,直接导致医护人员和病患之间关系变得隔阂、紧张甚至出现对立状态。这在某种程度上不仅不利于精神疾病患者康复,反而会加重患者的病情。当时,美国奥斯卡获奖影片《飞越疯人院》就是反映了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院舍化”精神疾病患 者的一种生存状态。

同时,人们也开始反思老年人或残疾人因长期住在医院或老人院而带来的各种不良后果,这会使得服务对象慢慢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丧失感,对提供的各种服务产生依赖感,并渐渐失去了重新适应和融人社会的动力和能力。因此,社区照顾理论的倡导者指出,“ 院舍化”的照顾是一种昂贵且效果不好的模式,社区照顾模式有利于促进服务对象回归社会。

残疾人社会工作领域的社区照顾理论强调:残疾人是社会上的困难群体,需要通过社区照顾服务(正式服务和非正式服务的结合)在社区内“ 独立生活”,即通过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提供“适合性”的支持,使得残疾人在社区中实现最大化的独立性和自我控制能力。

三、社会网络理论

社会网络这个概念最初由社会人类学家所创,早在于1940年,李察夫-布朗(Redcliffe-Brown) 已经用“人际网络”去比喻社会结构。

概括而言,社会网络理论有如下几个基本观点:

1、所谓社会网络通常是指-群人之间所存在的特定联系,而这些联系的整体特点可以用作解释这群人的社会行为。或者也可以把社会网络视为一群人之间的关系结构及他们之间所存在的交换关系及特定角色。

2、社会网络和社会支持常常联系在一一起, 网络大多数情况下都扮演支持性的角色。社会支持网络是一-种非正 式的社会支持,通常被视为解决个人及社区问题的“第一线” 问题,因为当个人遇到问题时的第一- 个反应通常是寻求相熟或亲密的人的协助,所以,社会支持网络无疑是补足正规社会服务的-种有效支持模式。

3、一般而言,社会支持网络至少可以表现出两大方面的功能:

(1)能够起到缓冲压力的作用。社会网络中的支持可以在两个关键性时刻介入,一个是在危机将会发生或刚发生后但在压力产生之前,社会支持可以帮助个人去采取较乐观的态度或作较适当的准备工夫去减低压力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社会支持也可以在压力产生后但病态形成前产生作用,帮助个人采取较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困难,或鼓励个人去执行适当的治疗程序。这些支持系统可以包括亲戚、朋友、互助小组及邻舍关顾团体等,而所提供的支持可能包括心理及情绪上的支持、协助日常生活上:的细节、提供物质、金钱、技术及意见,等等。

(2)能够起直接及整体的保护作用。社会支持能够帮助个人融合进社会的网络之中,因此而强化个人的心理及生理健康,帮助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协调。当个人确知他是生活在一- 个寓支持性及关怀性的社会网络中,而他也主观地感觉到其他人时时刻刻都愿意提供适切的帮助时,他自然会感觉到自信、安全及可以控制周围的环境。这种健康的心理状态也自然能够帮助个人增加对危机及疾病的防卫性、预防问题及压力的产生。

4、社会工作在开展实务过程中,通常采用以下一些社会网络介入策略来帮助个人及群体解决所面对的问题。

(1)个人网络策略。这种最普遍被采用的策略,其重点在于强化服务对象的现存人际关系及他所处身的环境内有发展潜力的成员的互助能力。

(2)自愿连结策略。这种介入策略是要帮助需要援手的人及可以提供协助的辅助者之间建立联系,建立-对一的辅助关系。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将服务对象与适当的辅助者配对,而这些辅助者通常是对某- - 些问题的处理较有经验及较关心,以致能对需要辅助的服务对象提供适切的协助。

(3)互助网络。这种介人策略是把面对相同问题或具有相似兴趣或能力的人聚合在一起,建立他们之间的联系,促进他们互相支援的功能。采用互助策略时,社会工作者可以尝试联系相同困难的服务对象成为互助小组,也可以把这些互助小组与社区内其他非正式组织联系成为网络,以达到互相支援及互相咨询的效果。

(5)社区授权网络。这种介入策略的目的就是要发展一- 个聚合了非正式社区领袖的讨论场所,借以有效地反映区内各种群体的意见及利益。社会工作者的任务是去促进这些非正式领袖的沟通、联系及互助并建立网络,鼓励这些网络成员去共同参与及关心区内问题,形成社区内申述问题及倡议社区政策改革的声音。

长者服务必备的社工理论 | 社工课

儿童社会工作必备的社工理论 | 社工课

全书既有理论铺垫,又有实务技能的详细讲解

既有对残疾人社会工作实务的微观剖析,

又有方法模式的中观把握

既强调对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操作技能训练

又重视对残疾人身心特点的熟悉和掌握

↓↓↓

小客说:

你还想知道哪些理论?

社工客投稿邮箱:sgke123@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