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感受 认识自然教育自然教育的含义

本站作者 2023-06-23 06:01:00

对大自然的认识和感受

一、什么是自然教育?

“自然教育”是通过有吸引力的自然教育活动,以自然环境为场所,以人类为媒介,利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在自然中体验学习,建立与自然的联结,使青少年儿童融入大自然。通过系统的手段,实现青少年儿童对自然信息的有效采集、整理、编织,建立生态世界观,尊重生命,遵循自然规律,促进青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以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教育过程。

二、什么是“自然缺失症”?

1、“自然缺失症(NDD)”是由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在《丛林中的最后一个孩子》一书中提出来的现象,即现代城市儿童与大自然的完全割裂。孩子们处在高科技的包围中,远离大自然,他们被电视、电脑、网络游戏、智能手机等吸引,更喜欢室内玩乐,有些孩子在自然环境中反而会手足无措,感到无聊,丧失了与自然亲近的本能。从而导致了一系列行为和心理上的问题。

2、具体表现为:

(1)孩子因为缺少户外运动而导致肥胖和体弱,动作协调性差

(2)由于在室内过多接触电子设备、书籍、绘本、玩具等,听觉、嗅觉等感官发展较弱,小小年纪就近视眼;

(3)和其他小朋友相处不多,不原意一起参加户外集体活动,不懂分享,强势霸道,没有合作和礼让意识;

(4)长期和家人在一起,语言表达仅限于日常常用语汇,影响未来与人交往能力和言语使用能力,出现胆小、害羞、木讷……等社交短板

(5)走出户外的频次少、户外活动时间短,造成对陌生环境的适应力、观察力、不够,甚至出现忧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6)身体和皮肤与动植物的接触少,触觉不是不灵敏就是过于灵敏、主动发现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培养,影响洞察力、创造力和想象力;

(7)与自然脱节,对自然的认识只停留在书本中,甚至不认识常见的动物和农作物,感受不到生命的奇妙。

(8)对自然界的生物表现冷漠或恐惧,缺少对外界新鲜事物的兴趣,不能感受到大自然中的美好事物,情商低,缺少同情心比如虐待小动物、破坏绿树花草、破坏环境……

自然缺失症是可以通过家长的努力去改造和弥补的,婴幼儿时期与自然频繁接触,“自然缺失症”也就不治而愈。

三、《道德经》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阐述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就是“自然”;道法自然就是遵循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四、卢梭的自然教育理念

在卢梭看来,自然教育是指教育要遵从自然法则,遵从人的天性,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自由、自然的发展,其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

他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主张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以培养理性王国的“新人”。卢梭还主张对儿童进行劳动教育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教育,使之学会谋生的手段,及早地具有支配自己自由和体力的能力,养成保持自然的习惯。

他认为,只有让儿童自由地栖居在自然界中,方能捍卫其精神的神圣性与完整性。倘若割裂了儿童与大自然融合的无穷联系,儿童失去了与大自然的坦诚相对,将会失却“天赋”与“神性”,儿童天生的神圣、虔诚与好奇的“胚芽”更会失去成长的土壤,教育必须依照儿童的内在自然的发展规律,以儿童的内在自然为依据,通过恰当的教育,使儿童的身心得以顺利的发展。

卢梭的自然教育集中表现在对人的自然本性的充分肯定和培养自然人性、理想人格方面,主张以自然为教育的理想准则,接近自然,取法自然,返回自然,归顺自然。

五、环境教育

相比自然教育,环境教育是一个更大的概念,环境教育鼓励培养每个人的环保意识包括生态环境的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等。

1972年,首届“人类环境会议”上正式将“环境教育”( Environmental Education,英文简称E)的名称确定下来,并明确了环境教育的性质、对象和意义——环境教育是一门跨学科课程,教育对象为校内外的全体大众,尤其是普通市民,以便使人们能根据所受的教育,采取简单的步骤来管理和控制自己的环境。

自然教育的适用对象非常广泛,青少年儿童是自然教育活动的主要对象,青少年儿童的认知水平和自然环保意识将决定未来人类与自然发展的程度。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