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花轿的娶亲顺口溜

本站作者 2023-07-23 07:35:00

抬花轿故事读后感和总结

我国从古至今就是一个礼仪大国,有着严格的礼仪之分,什么样的场合应该用什么样的礼仪都是有着规定的。结婚是一件庄严隆重的事情,想要抱得美人归,那么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按照习俗办事。

在60年代以前,我们沿运河一带,结婚都会用大红的花轿去迎亲。一方面是对婚礼的重视,另一方面那就是对新娘的尊重,也包含着明媒正娶,只有头婚才有资格坐花轿,俗说:“大姑娘坐花轿------头一回”。当然,这最后肯定是礼仪规定了。

抬花轿是婚嫁文化习俗的一种表现形式,新娘由花轿抬到新郎家,大红的花轿给婚礼增添了几分喜庆,又显得隆重气派。

我村孙明喜、孙清厚家合资置了一顶花轿,甚是靓眼。不收费,义务为大家方便,为其增添喜庆气氛,图个热趣。

花轿从上至下以红色绸缎做成轿帏,四周用彩线绣出“禧”字、“龙凤呈祥”、“麒麟送子”、“富贵牡丹”等喜庆吉祥图案。朱漆铺底,金箔贴花,四方,四角出檐的宝塔顶形。花轿并有双层,里面这一层能抬出,可直接抬进屋。平顶,四周同样用红色绸缎布围着,简单而没有过多的装饰。

轿子原名“舆”,最早记载见司马迁的《史记》,说明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轿子了。晋六朝盛行肩舆,即用人抬的轿子。到后唐五代,始有“轿”之名,北宋时,轿子只供皇室使用。相传宋金交战时,南宋开国皇帝康王赵构兵败,被金兵追赶,逃到浙江农村,被一宁波姑娘相救。时隔两年,宋王站稳脚根,随后便传旨宁波府,要求寻访那个有“救驾”之功的村姑,结果无人出头领功。高宗特下圣旨一道,今后凡是浙江女子出嫁,均可享受“半副銮驾,凤冠霞帔(Pei)的至高荣耀。从此,浙江婚俗日臻奢华,。同样,沿大运河至北一直传到我们清河一带,平凡人家姑娘也享受了这丰厚的待遇——一生中最风光的时刻,并成为结婚习俗。由此衍生出上轿、起轿、喝轿、颠轿、落轿等一系列“繁文缛(ru)节”,把整个送嫁迎娶活动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

像新娘出嫁前要“开脸”,即用细线绞去脸上的汗毛,使面部更光洁。还要改“发式”,梳发换髻(ji),以表示不再是姑娘,而是待嫁新娘了。梳发俗称“上头”,是一个非常讲究的仪式。梳子要用全新的,助“上头”的人必须是全福之人,即六亲皆全,儿女满堂。梳时口中还念念有词:“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眉,三梳梳到儿女满地,四梳梳到银满金流”吉祥话。

嫁女内身穿红袄红裤,脚蹬红鞋,腰系红绸带,另挂照妖铜镜。下着一条绣花彩裙,头戴绒球明珠、玉石丝坠等装饰连缀的凤冠,再往肩上披一条绣有各种吉祥图纹的锦缎霞帔,脸上还要涂脂搽粉。新娘着凤冠霞帔的同时,要用边长三尺的正方形红绸围巾蒙在头上,称“盖头”,即“盖头”以遮盖避邪,红色取吉祥之意。

新婚前夜,准新郎忌一个人独睡新炕,要找个未成年的男童和新郎同睡新炕上,否则俗曰:“困空铺,不死尪(wang),亦死某,”认为是凶兆。新娘在出嫁当晚,也会找一位未嫁姐或妹睡一个炕上,并摆放生果、红包于炕上,祝新娘生生火火等一切顺利。

接亲出发之前,要用烛火照一照轿子,这叫“照轿”,花轿里面要坐一个小孩,这叫“压轿”,小孩儿俗称“压轿小儿”。小孩被抬到女方,并给赏钱。出发之前,放鞭炮,指的是“亮轿”,告知村里要办喜事了,也崩去晦气。

轿前还需用一名领轿人,俗称“夹毡的”,这是村里拔尖之人,能说会道,见机行事,特懂礼法习俗。只见其人头戴礼帽,身穿长袍马褂,肩腋窝下夹一红毡。这红毡作用可大啦!新娘上下轿必须地铺红毡,娶亲回途中,经过庙、祠、坟、井、河、石等处,夹毡人手张红毡,一招一式将花轿遮住,作为避邪之意。

新娘上轿(或下轿)时,应由福高德劭(Shao)女性(下轿男性)长辈特持竹筛头上护之,因为新娘在当天的地位比谁都大。

新娘进夫家门,落轿后有三道关,真是一道风景线,甚是热闹。正堂门口有一方桌,称“天地桌”,上有香煜蜡台,敬天、敬地、敬祖先;还放着斗,斗里插着一杆戥子,后来改“斗”为“升”,改“戥”为“秤”,用其谐音,日子升高称心如意。

过“火盆”,它是放置在大门口,敞口大檐黄铜盆,内有点燃的火木炭,有人还倒入一盅酒,抬轿人趁瞬间抽出内轿带新娘一同从火焰之上掠过,再加小轿兜风,火苗四起,险呀!寓意婚后的日子红红火火,也有避邪之意。“跨马鞍”,“鞍”与“安”同意,取其“平安”长久之意。

当新娘两手提裙,前脚跨鞍,后脚抬起还没落地时,有人把马鞍抽掉,正好符合“烈女不嫁二夫,好马不配双鞍”之意。再到洞房门口,早有人手托牚(Cheng)子,(织布机前头的部件,两头像箭轮)伺候,新娘走近及时递其怀中抱住,转入洞房,也有避邪之用。

进洞房跳上炕面冲墙角盘坐不动,单等新郎揭盖头,来人闹喜,吃“合顺饺子,落身面”了。

再看洞房之内,桌上点燃着大红色的成对蜡烛,屋顶四周多有金银彩饰,故称“花烛”,到夜晚喜称“花烛之夜”。这真是“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旧式结婚还有礼法规矩多多,暂不赘言。我又想起了2000多年前周朝时代《周公智娶桃花女》的传说故事,这些奇妙的规矩,疑似名人从其“连环阵法”中演绎过来的,巧为民间娶亲习俗。

截至今日,还有些遗留相仿的东西,象征性的在里边,已成为婚礼中的传统文化。总而言之,诸是取个吉利,热闹罢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