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圣之路旅游攻略
文 | 丄学号
为期七天的“朝圣之旅”——赴孔子故里曲阜,拜谒孔府、孔庙、孔林,分享曲阜师范大学教授学者的国学盛宴,感受传统文化的恒久魅力,醒醐灌顶,心灵一次次震撼。颇多感想,在这里先谈一谈对孔子为师之道的些许心得。
孔子有一句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主张学无常师,以善者能者为师,所以当有人问子贡:“仲尼焉学?”子贡回答说:“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孔子主张尊师,但不是盲从。在师生关系上他认为应“当仁不让于师”,持“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的观点。
那么,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能算一个合格的教师呢?孔子的为师之道又是怎样的呢?
一、在文化知识上,好学博学,温故知新
教师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因此,一个好的教师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才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说明孔子特别注重好学、乐学作为教师的重要品质之一。他还强调:“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作为教师,一方面要贡献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又要像海绵一样不断地吸取知识。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获得知识的“源头活水”。靠吃老本教学生,水平再高的教师也会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很显然,教师需要一种探求新知、不断进取的精神。
二、在品德修养上,有言有德,过则即改
人不怕犯错误,最怕文过饰非,没有勇气承认和改正错误。孔子常对弟子说:“子欲无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方哉!”孔子特别强调“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他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特点,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思想、品德和作风上必须成为学生的表率;学生往往是“废德而师之”,教师只有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才能确立自己在教育中的地位,才能用自己的行为榜样对学生心理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才能真正树立自己的威信,使学生处处产生向教师模仿的意向。因此,教师只有自己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感染学生。
三、在教育态度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曾对弟子谈到自己的为人:“发愤忘忧,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子贡问他:“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吾学不厌,教不倦也。”孔子的这种“学不厌,教不倦”的精神里,包含着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深厚感情和顽强意志。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表现出充沛的精力,坚韧的毅力,这是教师应具备的情感意志的品质。
四、在教学方法上,应有许多好的技巧
1.循循善诱,“启发式”教学。《论语》一书是孔子从事教学的理论总结。现在我们在教学上还经常提到“启发式”教学,启发的理论就是由孔子总结他的教学经验而提出来的教学理论。对学生进行教学,如果学生还没有心理上的准备,就不要进行。不到学生自己想求明白,以及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就不要去启发他们。根据孔子教育学而写出来的我国第一部教学论专著《学记》一书,把启发式教学,总结为三句话:“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说,对学生要引导他们,但不要牵着走;要严格要求,但不要施加压力;要启发学生思考,但不要代做结论。此外,孔子“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欲罢不能”。正如他的大弟子颜渊所赞叹的:“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卑尔,虽欲从之,未有也已。”“循循善诱”,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上有“欲罢不能”之势,这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
2.因材施教。孔子提出的“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其因材施教的原则,主张对弟子重视其资质的高下,分别深浅地进行教学。孔子认为“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之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即个性出发,这是因材施教的另一方面。孔子对弟子的性格、才能、志趣等方面的差异,有非常深刻地了解和分析。很显然,孔子遵循了教学规律,没有在教学上搞一刀切,这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3.谈话教学。所谓谈话法就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回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孔子常用谈话方式传授思想和知识。这种谈话的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孔子开辟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先河,他的为师之道,客观、朴素、真挚,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弘扬国学精粹的当下,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时时不忘“为师之道”,为人师表,以高尚的品德去影响人,以高超的教学艺术去塑造人,以渊博的知识去引导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