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治疗的感悟和体会 做一个言语治疗师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全面的回答这个问题着实有些难度,因为感触颇多。概括的说,就是误解加知己难求。
之所以说误解,是因为在医院的康复科里会被很多科室主任误会,来我们这里进修的亲们的科室主任觉得言语特别简单,所以想来我们这里学习三个月后独立来开展言语治疗。他们和他们的主任殊不知想独立开展这个工作,半年的进修时间都不够,而且这个工作对于个人的能力要求还是很高的。在医院里都被康复科或者理疗科的医务人员误会,更别提其他科室的医务人员了。
之所以说误解是因为患者和患者家属都会觉得说话很容易,都觉得吃饭很容易,都觉得认知很容易。可是当你深入了解的时候你会发现,水太深。即使你发现这些问题了,有些家属和患者会理解,有些依然不以为然。最近有一个经皮质混合性失语患者,做了几次感觉还可以,可是家属对这个不够明了,所以即使我向他们做了宣教,还是决定不做治疗,我随即同意了,因为我一向不喜欢主动要求他们做治疗,我只是提供建议而已。
之所以误解是因为目前业内没有全面正规可以包含言语常见疾患的诊疗教科书,更没有相应的生理机制的教科书。加上目前群雄四起,有能耐的没能耐的都想有所建树,有宣教的,有忽悠的,弄不好就会破坏行业的发展。
不过言语治疗是一个相对新兴的学科,所以想做点事情的亲们可以早点介入,肯定会有所收获。个人建议搞明白言语语言吞咽认知的生理基础,理清楚相关心理认知学科的各种理论和学说,再加上临床经验和自己的思索,定会收获颇丰。
时不时看到有人认可和点赞,着实是件开心的事情。
看到上面的回答已经是很久以前的,加之最近的感受颇多,于是想更一下。
近年来找我远程会诊或者面诊的患者(或者client)越来越多,而且病种特别的丰富,真心是一件纠结而又十分开心的事情。
不管是颅底手术后功能异常,还是声带小结(或者凸起),抑或是女高音学生练声没多久就疲劳感太强,甚至最普通的运动性构音/吞咽障碍,对于新接触的人来说,都是令人纠结而又开心的事情。
去查阅颅底解剖、去观看经鼻入路打开颅底的视频,去分析声带的功能/器质性异常以及发声时候的呼吸模式,去触诊女高音发声时候非相关部位的运动,在了解解剖、生理还有必要的医学知识后,你会发现困扰他们已久的难题,咱们很快就可以找到原因以及解决的办法了,有没有开心,有没有快乐,lol。
当然,去看基础知识的时候还是很痛苦的,不过待能力提高后可以跳跃性的查阅,为了准备下周的天坛会议的课件,我用几十分钟翻阅了厚达900页的《现代汉语音典》并找到了我想要的资料,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愿意静下心来翻阅这么厚的基础书目查找相关的资料。
还有,每次讲课之后,学生们老师们提问各种问题的时候我也会特别开心,因为交流是slp的终极目标之一,有人提问说明你的想法、见解、理念已经与他人的想法、见解、理解碰面了。每每看到讲课后发现自己的观点能解决别人在临床诊疗中的痛点,自己就会特别的开心。
所以,读好基础书籍、诊疗好常见病症、探究好疑难病症、分享好成长经验,是一件或者几件特别开心的事情。我想,slp如此,其他行业也是如此。
喜欢就好,开心就好。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