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诵读读后感 《读书成就名师》读后感

本站作者 2023-03-05 13:30:00

名师诵读读后感

认识朋友靠缘分,遇到好书也靠缘分。偶然的一天,凭借极快的手速,我在太行山下读书会抢到了张贵勇老师的《读书成就名师》。读完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底蕴,名师们身上的文化底蕴。想拥有文化底蕴就必须要读书。我的读书之路并不那么顺畅,根据自身经历,我问了自己四个问题,并在书中得到了答案。

一、没时间读书怎么办?

老师们常说:“我们工作很忙,没时间读书。”其实,我们的工作没有那么忙,就像华应龙老师说的:“因为没有时间读书,所以我们工作很忙。”

鲁迅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现代人大多没时间,我想多半是因为手机。我玩手机也上瘾,就看着手机静静躺在我身边,我就想摸两下,手机不离身已经成为我的常态。偶然有一天,我发现手机上有一个“屏幕使用时间”的统计软件,一天下来,我大概使用手机时间会达到4个小时,甚至会达到6个小时。6个小时,我可以做多少事?读多少书?

时间,是一个可怕的名词,没有任何一个形容词可以形容它消失的速度。王国维说它最是人间留不住,朱自清说它总是一去不复返。对于时间,我们可以做的,大概只有珍惜,利用有限的时间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恋爱的人总有时间拥抱,想读书的人永远都有时间阅读。”

二、读不下去书怎么办?

逼着自己读。不是所有人天生就喜欢读书,读不下去书时应该怎么办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逼着自己读。窦桂梅老师说:“逼着自己养成阅读习惯。”

一开始读书,选书很重要。学生读书要培养兴趣,成年人读书也是这样。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去读,慢慢培养对书的感情。当我们和书的感情稳定后,可以读一些专业性书籍或理论性书籍,实在读不下去,就用窦桂梅老师提供的方法,找替代品。《万历十五年》太过理性,就读通俗易懂的《明朝那些事儿》。逼着自己走进书中,走着走着,或许你会发现,书中风景独好。兴趣培养了,读书习惯这道难题自然不攻自破。

三、读书最重要的是什么?

行动。 王崧舟老师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问思辨,最终要落实到行上,行才是学问思辨最终的目的,如今的教师最需要读书的行动。”

曾经有多少次,你这样告诉自己:以后,我一定要多读书!可是,睡一觉,一切抛到脑后,我依然没有行动。读了张贵勇老师的《读书成就名师》,我的内心感到深深的自责:我们站着都要仰望的名师们一辈子都在坚持读书,我们都什么理由不读书呢?读书,从现在开始。

通过了解名师们的读书经历,我发现老师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读书习惯―读书笔记。史建筑老师从18岁开始写读书笔记,到现在书房里存着近50本读书笔记;于永正老师读书没读到精彩处,就将其抄下来,恪守“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古训,一笔一画地誊写在小本子上;窦桂梅老师多年下来,记下了几十万字的读书笔记、上百万字的文摘卡片和教后记……我们常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说到底,还是要行动,光看是不行的,记下来,写下来才是硬道理。

四、读书为了什么?

教学。如果问我,我一定这么回答:“我读书是为了更好的教学。”书中多位名师都表示自己之所以教的好,是因为读书多。美国学者阿莱可斯・斯坦迪什认为,教学不仅仅是一门技术,还需要教学理论、哲学、文化的支撑。有多年读书经验的华应龙老师感觉到,爱看书和不看书的教师,最明显的区别就是,爱看书的教师在课堂上充满激情,有信心,有底气,而不爱读书的教师却恰恰相反,在课堂上只会照本宣科。要想教好学,就要先读书。

为什么我想要更好的教学呢?因为我喜欢在讲台上的满足感。这节课,我和学生合作朗读了一篇文章;这节课,我们一起讨论了雨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这节课,我们一起回忆往事,并写了下来……课堂上的点点滴滴,都包含着一种发自内心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感。窦桂梅老师说:“凭借文学的力量,一位语文教师把心中积蓄的情感散发出来,并将之弥散到课堂中去,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这种满足感和幸福感是其他任何职业都无法比拟的。

虽然教学时间不长,令人惊奇的是孩子们对我有一种治愈能力,在我心情不好时,上一节课,我就会忘记之前的烦恼。这种能力可能是孩子们独有的超能力。孩子们把我变开心,我当然也想让他们的脸上每天都洋溢着微笑,希望他们在每一节课可以获取一点知识,这样我才会拥有源源不断的满足感,而不仅仅是一节课的满足感。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世界在改变,不变的是读书。古人需读书,今人更需读书。读书已经成为一种亘古不变的潮流,请问:“今天,你读书了吗?”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