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的感悟500字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500字收获感悟合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强调的是品德修养的重要性。大学不仅是指学问的传承,更是指人的修养和道德水平的提高。通过明明德,即明确自己的道德标准,不断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从而达到成为有才有德之人的目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收获感悟1
大学之道,博大精深,天下的学问门类繁荣,有自然之学与人文之学,有天文之学和地理之学,有先天之学和后天之学。大学的宗旨在于正大的品德,所以弘扬正大的品德是极其重要的。面对漫长而又短暂的大学四年,我们必须好好规划一下,为了有所收获;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
无论是冰天雪地,还是地动山摇;无论是旱火炙热,还是洪水滔天;无论是做给别人看,还是做给自己看,我们都要积极向上、志存高远、永远之前,我们要像游鱼一样遨游浅底,像藏羚羊一样攀登陡峭的山崖,像雄鹰一样搏击长空,我们更要遵循大学的理念—弘扬正大的品德。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为了傲雪花开,我们必须记住: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度大学者,必先明德。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收获感悟2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可是真正在大学里谁又不会变得堕落呢?大学是半个社会,大学生在其中扮演着多重身份,既是学生,又是公民,也有可能是兼职学生。但是大学里,你不奋斗是绝对会后悔的,所以我们要有目标,要有前进的动力,永不止步!
我在沙漠中前行,永不放弃,是因为我知道那里有绿洲,可有一天绿洲消失了,我会不会迷失?
大多数人认为进入大学就意味着挣脱了黑牢笼,就自由了,可是大学还是要有奋斗目标的,四年不是浪费得起的。我们以前老师经常说:“大学是你享受的时候。”可孰不知,大学还要奋斗,你学校不好,不要报怨,管好自己,只有自己学好了,才能有足够的筹码为将来找一好工作。
可是大学有很多客观因素影响着我们,譬如说爱情,我认为爱情不能强求,不能做行式,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就是耍流氓!自己要有一种目标,不断激励自己,给予我们前进的力量!大学里树立的目标要近远兼备,小目标时时提醒我们不能放弃,大目标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沙漠是孤者的天堂,虽不知路在何方,但依然幸福着寻觅着!朋友,不要报怨,笑看明天的朝阳,你会幸福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收获感悟3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每天晚上我都要和妈妈一起诵读30分钟的国学经典,最近一周我正在读《大学》。这些在有些人眼里是乏味得很的东西,可在我看来却是那样的绚丽多彩,读来朗朗上口,听来如动听的音乐般美妙。
我与国学结缘,是从进入钢城小学以后,学校在徐校长的带领下开展了国学经典诵读,让国学浸润孩子诗意的童年活动,从一年级的《三字经》,二年级的《笠翁对韵》,三年级的《弟子规》,四年级的《增广贤文》,到现在五年级我们正在读的《论语》,无不在教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也让我越来越喜欢这些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读起来朗朗上口,却在润物细无声地促使我一点一滴地改变。
小时候的我,爸妈的宠爱,姥姥姥爷的溺爱,让我从小就无法无天,任性妄为。记得在一个炎热的夏天,当妈妈把切好的西瓜准备递给姥姥时,我看到那鲜红的西瓜被越分越少,就毫不留情地在每块西瓜上留下我的牙痕,当时还为自己的小聪明喝彩,直到学习了“融四岁,能让梨,香九龄,能温席”时,我才为自己的做法感到羞愧难当,因为他们有的和我一般大,有的还没我大,却能孝敬父母,这怎能不让我无地自容呢?当我第一次把又大又红的苹果拿给姥姥时,大家都说我长大了。我是长大了,是老师用古人的智慧教会了我成长。
在国学中,我收获了善良与友谊;在国学中,我收获了中华美德;在国学中,我收获了成长。国学经典像朋友一样伴我成长,默默地指引我一步步走向成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收获感悟4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每天晚上我都要和妈妈一起诵读30分钟的国学经典,最近一周我正在读《大学》。这些在有些人眼里是乏味得很的东西,可在我看来却是那样的绚丽多彩,读来朗朗上口,听来如动听的音乐般美妙。
我与国学结缘,是从进入钢城小学以后,学校在徐校长的带领下开展了国学经典诵读,让国学浸润孩子诗意的童年活动,从一年级的《三字经》,二年级的《笠翁对韵》,三年级的《弟子规》,四年级的《增广贤文》,到现在五年级我们正在读的《论语》,无不在教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也让我越来越喜欢这些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读起来朗朗上口,却在润物细无声地促使我一点一滴地改变。
小时候的我,爸妈的宠爱,姥姥姥爷的溺爱,让我从小就无法无天,任性妄为。记得在一个炎热的夏天,当妈妈把切好的西瓜准备递给姥姥时,我看到那鲜红的西瓜被越分越少,就毫不留情地在每块西瓜上留下我的牙痕,当时还为自己的小聪明喝彩,直到学习了“融四岁,能让梨,香九龄,能温席”时,我才为自己的做法感到羞愧难当,因为他们有的和我一般大,有的还没我大,却能孝敬父母,这怎能不让我无地自容呢?当我第一次把又大又红的苹果拿给姥姥时,大家都说我长大了。我是长大了,是老师用古人的智慧教会了我成长。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收获感悟5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其中《大学》里面很大一部分讲的是道德问题,“初学入德之门”,用今天的话说是道德教育的启蒙读物。寒假期间,我通读了《大学》并且把全文抄写了下来,有了较深的理解,受益匪浅。
《大学》里说: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里讲的是父慈子孝和诚信,家庭和整个社会都应当讲究诚信。要做到诚信,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大学》:“诚于中,行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这就是说,诚信是人的内在修养,表现在行为上,所以有修养的人独处无人时也要慎重自己的言行。还说:“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财富装饰房屋,道德可以用来修养身心,心襟广阔,身体也就舒坦了,所以有道德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诚实。
《大学》上还说,欲诚其意者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要诚实自己的意念,首先要取得一定的知识,取得知识才能明辨事物。就是说,诚信也是学习而来的。比如我们要学好思想品德课以及其他的课程,才能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学习和掌握好“八荣八耻”社会价值标准。辨别“真、善、美”“假、恶、丑”才能真正做到诚信。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收获感悟6
在认真学习道德模范事迹之后,有一股暖流在我心中涌动、翻腾。我十分感动于他们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的助人为乐的精神;感动于他们对工作一丝不苟,无私奉献的志愿精神;感动于他们奉献青春热血,力争上游的精神,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和标兵。
通过此次道德讲堂的学习,我感触良多:
首先,向道德模范学习,要学习他们以主人翁的决心和责任感弘扬道德文化,以大学生志愿者的活力、使命感和创新精神把握时代脉动,争当精神文明、道德文化的模范。 其次,向道德模范学习,要学习他们坚守忠诚的品质。正如《公民道德歌》中所高唱的“明礼讲诚信,不负天下人”, 坚守忠诚是一种习惯,是忘我的投入,是一种道德信念。他们对待生活对待工作一直是坚守忠诚的态度,他们的不懈追求,诚信待人见证了志愿服务工作者的奉献和忠诚。
最后,向道德模范学习,要学习他们以文明使者的名义,担负起精神文明建设的重担,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实现人格、品行升华的途径。让我们共同努力,提升综合素质,弘扬道德文化。
作为当代青年大学生,在经历这次精神教育和学习后,像是接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为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我们要以他们为榜样。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收获感悟7
《大学》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故而学是为了传播德行。若学生无德,师应教之,教之不改,只得怒而斥之,逐出师门。
前些日子一位硕士生郝同学在网上发布了对几位知名教授的侮辱,其师提醒他为人有德,治学谦虚,这是尽到了师长的本分,“明明德”,使弟子明白道理与德行。然而郝同学屡教不改,孙教授极度震怒,只得将其逐出师门。
有人认为,孙教授此举太过小题大做,这样一来,那位郝同学将来在学界怎有立足之地?然而。试想一下,若此般侮辱言论已公之于众,平日里那狂徒不知已有多少次口诛笔伐。子曰:君子慎其独也。越是独处便越应谨慎,郝同学心术不正,反映在外便是行为不端,口出狂言。
更有人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此,岂非违背育人之道?非也。无论是哪所学校的校训,都将教书育人与美德相联系,正如清华大学的“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师应有德,更应授生以德。生无德,教之。屡教不学,本就是无德的标志,难道要再执意去教不成?佛有宝相庄重,怜悯世人之相,却也有雷霆之怒,凡人不亦如此?是可忍,孰不可忍。教育在于明德,逐出门墙,不过是较为激烈、迫不得已的手段罢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师者授之以渔,生者学之以礼。教化育人,素来如春风化雨,点滴浸润,润物无声,却也有时一声春雷,震彻心扉。诚者自成,道者自道。明白道理是要靠自己去寻路的,老师只是最初为你指明方向,拨开迷雾的人,他教你用德行作船,用诚实筑路,教你用心去经历。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明明德也。传道,授之以理;授业解惑,授之以渔;明明德,授之以德。
对于老师们来说,吾爱吾徒,吾更爱真理道德。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收获感悟8
通过阅读《大学》,我懂得“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只有现拥有光明正大的品德,弃旧图新才能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在文章中,我找到了解决自己浮躁的方法,即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只有确定目标,志向坚定,才能镇静不燥的心安理得的思虑,进而得到收获。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我相信,每个人在努力之后,都会实现自己的理想。
修身是“八目”中的核心,只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做到了,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看事物要看实质,只有拥有良好的品德才能看到事物的本质,才能确立正确的目标。据调查显示,目前社会上对大学生的评价并不是很高,本来受人敬仰的大学生如今多半遭人唾弃,这值得我们反思。而且,近年来知识侵权的问题也很严重,一个不会学习的民族最终会被社会淘汰只有不断的学习,在学习中是自己成长,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广阔的天空下拥有自己的一片土地。现在的社会很复杂,处处充满诱惑,刺激,和“杀戮”。而在这个环境中要做到独善其身的却很难,人和人之间的间隔和抵触不信任越来越多,在外面几乎每个人都是带着面具在生活,伪装、自我保护、缺乏安全感…如此多的不安定因素造成很多人没有幸福感。更多可能是社会因素,但是我们不能改变社会但可以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心态,改变自我的处世态度,让一颗浮躁的心静下来,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我们做不到圣人一样可以考虑到天下,但是我们能做到的是修身,修身更多的不是为了国家,而是为了自我能活的更高尚。倘若一个个自我都能正其心,诚其意,国何能不治。
我对《大学》的感悟是有志者事竟成,只要心中有一个目标,低着头去努力,也许某一天,当你抬起头的时候,目标就在咫尺之间,不要远望目标,那样只会让自己感觉到遥不可及,要“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在做学问的时候,只要像打磨美玉一样,反复琢磨,就能将自我修炼成人生的最高境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收获感悟9
又是蝉鸣鸟叫的清晨,课室里坐满了一排排一列列手捧书卷的同学。不一会儿,朗朗书声便掩盖了窗外的晨曲,只听见大家整齐地念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记忆里,《大学》开头的这一句话字字珠玑、凝练有力。这里面许多道不尽说不明的精神智慧也随着我阅历的不断丰富、思辨力的不断提高而渐渐变得清晰明了。
入校两年,我结交的圈子与辩论队密不可分,许多时光都是在与队员一起讨论辩题中度过的。在众多辩题中,我总是对道德类辩题印象深刻,每一次对道德的辩证思考都让我回味无穷。在我与队员分工合作撰写讲稿、理清正反双方逻辑框架、梳理归纳交锋论断的过程中,我不断迸发出新的想法和观点,对《大学》中的”明德”也有了更新的认识和见解。
明德一词,依我来看,不止仅限于所有既定的诸如宽容、谦虚、孝顺等美德;还应包括许多适时适世、符合当今时代潮流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正是流传古今的美德与时代衍生的精神相互包容才使得我对新时代明德一词赋予的全新意义。我不仅以古人的忠告要求自己凡事求诸己,凡事须”慎独”;还学会用当今时代独有的价值观诸如凡事求开心,凡事须”中庸”来辩证思考这个时代,这是我明德修身的途径。
清晰了明德修身的途径之后,志在成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我还常常思考《大学》所提倡的”明德修身”这一大学纲领与我们音乐教育专业所提倡的”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理念之间的关系。
”2018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杨毛吉的一句话很好的回答了这个问题,她这样说道:”拥有优秀品德的人,才配做教育学生的人。教师是塑造人灵魂的事业,还有什么职业能比成就一个人更有价值?”诚然,”立德树人”是一位师者最美好、最难能可贵的品质,也是一位教师责任感、道德感最本质的体现。但有一个前提,老师必须先拥有优秀的品德,才能引领学生去追求良好的品质,达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因此,”明德修身”是”立德树人”的前提。
又如电影《老师·好》里面的苗婉秋老师,自己虽然住在一间年久失修的房子里贫困潦倒,却依然不违背自己教书育人的初心,在利益和诱惑面前选择坚守自己的”明德”,免费给交不起补习班的学生上辅导;把自己的工资捐出来给学生看病;无论如何也不放弃品行顽劣的学渣洛小乙,也正是他的学生们让他人生充满了意义,用电影里的一句话讲:”不是在最好的时光遇见了你们,而是有你们在,我才有了最好的时光。”这阐释了”明德修身”与”立德树人”还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对于”明德修身”与”立德树人”的关系,《大学》一书中也给出了相应的答案。除了三纲领外还提出有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在《大学》中被称为”内圣”即”内求于己”,依我看来,教育者对自身的”明德修身”其为”内圣”;与之相对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则为”外王”即”外用于世”,教育者对社会的”立德树人”其为”外王”明后而立,已后及人,这是《大学》对教育者的启发和引导。
《大学》一书向我们概述了”明德修身”的基本原则和修炼方法,又向我们提出了”立德树人”的职业追求和人生理想。这两者的结合使教育者在价值观、方法论两个层面上有了清晰可见的方向和经久不衰的动力。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收获感悟10
昨天晚上终于把已更新的《大学之道》看完了,长长的五卷,一百多章,有时看得我不愿关电脑,可有时也让我厌烦,但总的来说,还是很不错的,毕竟有那么高的点击率。
我想就我看的这些做个记录:林晓这个人是不是有点悬乎呢,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这样的原型吗?但不管找不找得到,我还是很佩服、敬重他的,要不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漂亮女生为他而受伤呢?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猛将为他而拼命工作呢?但最让我感动的,还是林晓和韩冰之间的爱情,在现实社会里,能找到几对像他们一样,为了对方等待十几年,虽然段天和方芸的爱情也很让人感动,可怎么也不会有林晓他们那样的煽人泪下。想想林晓为了追寻韩冰的影子(还有就是完成母亲的遗愿),在事业的巅峰时期毅然引退江湖,走进高考补习班,然后考进楚天大学,并且在楚大低调地学习、生活,开学第一天居然还跑到图书馆的工地上去做苦工。但不管怎么低调,他在各个方面都让人有一种领袖风范,他的意见、建议都很有见地,让人不得不注意他,也让人不得不喜欢他!而在事业方面,他又是一个有想法,敢行动的人,并且很懂得与人交谈,让小女很是佩服!
希望故事的结局是美好的,最好是林晓能和韩冰在一起,也不枉费他们等了彼此十二年!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收获感悟11
寥寥数语,便囊括了大学这篇著作之精髓。我想,这便是理想中的大学之道,大人之学、博远之学、是走向人生大道的学问。探求大学之道非一日之功,须融入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
首先,我们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方得真学问。古希腊哲学家说,知识即美德。我国先贤云:“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而今,身处财政岗位的我们,既要博览,更要专攻,做到勤于学习、敏于求知。
其次,我们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蔡元培先生说过:“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我党选才用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为此,我们要踏踏实实修公德、私德,学会勤俭,感恩;学会谦让、宽容,学会自省、自律。
再而,我们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面对家庭、情感、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考量,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人生经历。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
最后,我们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礼记》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青年要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炼自己的机遇,把小事当作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
青年,是拥有着无限潜能与无穷力量的人生光景,青年的我们应该去做一个心性光明、行为努力、目标远大的成年人,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成就自己的宝贵人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收获感悟12
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大学之道》后,我领悟到如何做一个有素质的人,学习本文有利于我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我也有良多感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条纲领言简意赅,使我知晓好提升人生境界之路上的重要路标。“明明德”意为“彰明美德”,我要做“克己复礼”之人,并将仁等美德修炼到极致。“亲民”教我对别人应采取的态度,无声地提醒我约束自己的言行。至于“止于至善”,则说明“修身”的最高目标,是我毕生将致力之事。
“八目”被我视为是人生进阶法宝。作者细致地讲述了成为“平天下”的鬼才前须经历的种种环节,避免空谈只讲求实际方法策略。记得“意诚”两字给我极大的感触,老师谆谆教导我们做人无诚则百事不行。诚者,真也。我深刻认识到偷懒耍滑、虚度年华必导致知识的损失、成长的停滞,一切不真之事物必将在流年中本相毕露,而唯有“意诚”之人能完成人生进阶的任务。
最后再谈一下我得到的启示。其一,我应先作品端有德之人,再诚心从事本职工作,因为品德好是人站稳的根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无德之人,即便有才,也为人所不齿。其二,每个人物的目标无论有多远大,都必须“积跬步”方可“至千里”,不“格物致知”无以“平天下”,更无从“明明德”于世人。点滴积累引起质变,最终成就每个有所成之人。其三,我学习到《礼记》字里行间缜密的逻辑与整饬的语言,这对于写好议论文意义重大,我愿效其文风。
学习《大学之道》,我如沐清风,如入芝兰之室,感慨万千,获益良多!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收获感悟13
大学之道讲的既是成人之道,更是儒家入世之道。作者曾子本人就是传承道统的中坚骨干,所以将人伦作为维系整个社会行为和政治规范的微观基础。
《大学》卷首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所谓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意指理解掌握;而后一个明为形容词或名词,强调儒家的道统而非其它的歪门邪道。明明德与亲民、至善一直被认为是《大学》之重要的三纲。明德是根本,亲民为路径,至善则是境界,是个体行为的理想目标。
这对于一名教师就比较重要了。因为教师通常肩负明德和明明德的双重责任。
所谓明德是规范的体例,说起来并非难题;关键在于明明德,这又是一个双向的行为过程。作为一名教师就需要循循善诱,通过传道释疑解惑,激发学生对真和善的渴求,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的发展,同时,在言传的同时更可以身教。以教师自身的良好言行感染学生使其可以不断地明明德,日积月累而达到教学双方自立并立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收获感悟14
什么是大学之道?德雷克·博克在他的《回归大学之道》一书中,为我们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这本书的题注是“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乍一看,似乎是给从事教育事业的人看的,对我们普通的大学生而言,看了之后似乎比较适合发发牢骚。可是换个角度来看,我们何尝不能以此为针对,弥补所受教育的欠缺呢?
书中所提出的大学教育目标,就是学会表达、学会批判性地思考、培养品德、培养合格公民的素质、学会在多元化校园生活、为全球化社会做准备、培养广泛的兴趣、为职业生涯做好准备等等。
或许在大学中,教育的体制并不尽善尽美,但我们自己又该做出什么样的努力呢?
课堂上、实践活动中,我们是否能勇敢地走到台前,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面对身边乃至社会上有争议的问题,我们是否能做出独立而公正的判断?除了学习专业课程,我们是否能真正做到投身校园的多元文化中去?面对这个联系日趋紧密的世界,面对一切皆有可能的未来,我们是否已经做好了职业、人生的规划?
我想这是作为一个大学生,必须反复拷问自己的问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收获感悟15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句话从字面上很容易理解,但其于人生有着非凡的重要性。它指出了人生最重要的关键点,这个关键点就是一个人一定要知道自己最高的人生行为准则——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人需要道法自然、善待他人、彻底觉悟、最终实现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这就是君子的行为。
一个人彻底弄懂了自己的人生远大目标后,他就能够安定自己的心,而不会被外境所迷;一个人的心安定了,他就能够做到心静如平静的海面,在人生旅途上坚定地走自己的路;一个能够做到心静如心净的人自然心态就会变得安稳,这样的人就会远离浮躁;一个心态安稳的就能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更加客观地分析与看待世界;一个善于思考和客观分析事物的人最终就一定会达到他的远大目标,就一定会最终实现他的个人理想。任何事物都有本质和细枝末节之分,任何事物也都有其始终,如果一个人能够搞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部的结构和层次;如果一个人能够懂得事物的发端和结局;如果一个人能够知道事物发生和发展的先后次序,这样的人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懂得大学之道的人了,也可以称为具有大智慧的人了。
思考这段文字,会使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人性的弱点和克服人性弱点的方法。现实中的人们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确立自己远大的志向和目标,因此,多数人在生活中会受到外境及其变化的指引,而随波逐流。这样的人是无法做到安定的,他们也无法做到心静和心净,他们更无法做到心态安稳和深思远虑。所以,我们看到世上多数人都是终其一生,无所作为,他们只有在人生的终点附近发出无力的呻吟和慨叹。早知如此,何必当初?这也是读经典的一大意义和价值所在吧?
也许,人生就是一个人不断克服自己的人性弱点,并通过学习和修身使自己的灵魂得到不断提升和净化的。过程,在这个修炼的过程中虽然要经历各种痛苦,但实在是人生难得之大乐存在于其中。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