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弃医从文的好处 当代大学生如何理解鲁迅先生的弃医从文

本站作者 2023-09-13 04:43:00

鲁迅的弃医从文的好处

鲁迅先生享年五十六岁,一辈子为了民族道义而奋斗。

前半生希望学医来增强国人体魄,在日本留学期间感到了即使拥有强壮的身体而思想是愚昧的,所以要改变国人的思想。因此又毅然弃医从文,用后半生来对进行中国腐朽的思想革新。

鲁迅先生是因为家道没落和父亲病重,尝尽人情冷暖,因此决定立志要治疗像自己的父亲一样的病人而选择了学医。他曾经这样谈到自己的“医学梦”:“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期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维新的信仰。”

而在日本学医期间,因为看到在日本的国人的言行,发现国人的病在精神上,因此像要改变他们的精神,所以选择弃医从文。

鲁迅先生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鲁迅先生的弃医从文精神,绝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做出的决定,而是从民族大义从发,为唤醒国人而做出的选择。

1936年10月19日清晨,鲁迅逝世。上海及其他很多城市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葬仪上,写着“民族魂”三个大字的挽幛覆盖在鲁迅遗体上。

鲁迅的人生态度,正如他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所宣示,一方面是对恶势力决不妥协,奋战到底;一方面是对劳苦大众怀着深切的同情和友爱。

鲁迅对死亡的态度。鲁迅说他是死的“随便党”,但他也和普通人一样,想过“死后怎么样”的事情。早在1925年他就写过一篇《死后》,说人不仅没有“任意生存的权利”,也没有“任意死掉的权利”,连死了都要被人利用。

他表示:“假设我的血肉该喂动物,我情愿喂狮虎鹰隼,却一点也不给癞皮狗吃”,“狮虎鹰隼,它们在天空,岩角,大漠,丛莽里是伟美的壮观”,而“癞皮狗,只会乱钻,乱叫”。这是一个多么令人神往的境界:鲁迅死后,他的生命化作了民间的鬼神,化作了“在天空”飞翔的鹰隼,在“岩角,大漠,丛莽里”行走的狮虎……这就意味着,鲁迅终于超越了医学意义上的疾病与死亡,而永存于文学的想象里。

1922年 鲁迅:我们致力于改善语文,普及白话,用文化造福人民百姓,使文化进入更广大的人民群众之中,如此努力,百年后的青年人们一定能创造非常优的文化作品吧

2022年: ​yyd​s绝绝子​

我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去深层文学,而不是简化文化。

观点资料来自

《鲁迅与当代中国》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