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怕犯错的人比一个不犯错的人更容易成功
文章作者‖魏晋寒
图片来源‖网络
很多计划和任务,在脑海中考虑一万遍,往往不如在行动中跌倒一次。有些时候,“错误”对我们的提升和帮助,远远大于所谓 “成功”的作用。
1
提到“犯错”二字,很多人总是诚惶诚恐,敬而远之。尤其在具体的学习、工作过程中,犯错往往意味着考试成绩的不理想,也意味着工作考核的不尽如人意。
所以,我们一旦遇到“犯错”的情况,总会伴随诸多负面情绪的羁绊和干扰——小错误会让我们遗憾和难过;大错误更会我们恐惧和无助。
当然,很多事情不能“非黑即白”的思维考虑。犯错和失败,的的确确会给我们带来大小不一的问题和窘境,甚至我们也有必要接受相应的惩罚和责备。
然而,我们也应该明白“失败是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的处事哲理。不要让自己的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以及人生过程,被某一个“错误”阻挡而停滞不前。
我们要善于扭转“犯错”带来的负面处境。无论是心态,还是行动,都要及时从某一次“犯错”中扭转过来。
2
在“人生成长学”当中,有一个概念叫做“有效犯错”。这个概念最早由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心理学家马努·卡普尔提出。意思是说:某一件事情、某一次经历,不仅有“成功”和“失败”的区别,更有“有效成功”和“无效成功”;“有效失败”和“无效失败”这四个象限区别。
很多经历,看似完成了,成功了,解决了,然而对于我们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帮助和提升。就比如说:有些孩子看似刻苦认真,埋头苦学,然而他们只做简单、熟悉的题目,不去尝试困难、生疏的题目。他们看似作业试卷都完成了,结果却得不到应有的成绩提升,学习名次往往不尽如意。
如此,这种“埋头苦学”就是没有太多价值的完成和成功。
相比较而言,有些孩子不仅巩固简单的题目,还会分配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攻克相应的难题、生题、以及压轴大题。虽然这个过程失败的局面多,成功的局面少。但是,孩子们依然可以从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过程中,收获到非常有价值的解题思路和做题经验。
这样的“失败”,往往价值连城,比“机械重复”的成功有价值的多。
“有效失败”的重要意义,不仅扎根在我们的学习当中,也涵盖在我们的工作当中,生活当中。
很多事情,只有千百次失败和折返,我们才能获得应有的成功。与此同时,成功的硕果和价值,本身就蕴含着“失败”和“折返”的种种价值体现。
3
曾经在网上看到过这么一句话:“每一个强大的人,可能都曾咬着牙度过一段没人帮忙、没人支持、没人嘘寒问暖的日子。过去了,这就是你的成人礼;过不去,求饶了,这就是你的无底洞。”
生活当中,我们多多少少需要一些“迎难而上”的经历,即便失败了、犯错了、淘汰了、受辱了,我们依然要勇往直前,积极开拓我们的人生边界。
追求安逸、追求稳定往往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要想获得成功,我们终究要尝试走出舒适区,迈向陌生、去面对艰难的边界和领域。
博闻强志,善思明辨。
我们每个人的思维边界和生活边界,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犯错”和“磨练”中,渐渐“开荒”和“丰富”起来的。
很多人之所以一事无成,并不是错误太多,失败太多,而是拥有一颗“不敢犯错”、“不敢尝试”、“不敢行动”的懦弱自卑心态。
优秀杰出的人,往往敢于犯错,勇于挑战,积极行动,从而渐渐找到人生的正确航道,收获到属于自己的成功果实。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