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的感悟 1954年,毛主席受李煜《浪淘沙令》启发,写下千古绝唱《浪淘沙》

本站作者 2023-10-05 15:48:00

浪淘沙的感悟

《浪淘沙·北戴河》是毛主席写下的唯一一首,咏叹大海的词作。毛主席当年创作这首词,原来是受到南唐后主李煜的《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的启发。

毛主席曾评价李煜的词:意境和语言都很好,但是风格柔靡,情绪伤感。1962年4月,毛主席曾向自己的友人和保健医生徐涛提及《浪淘沙·北戴河》的创作缘由:

李煜写的《浪淘沙》都属于缠绵婉约一类,我就以这个词牌反其道行之,写了一首奔放豪迈的,也算是对古代诗坛靡弱之风的抨击吧。

既然毛主席的《浪淘沙·北戴河》,是受了李煜的《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启发而创作,那么这两首词之间,必然会有“传承”的影子。

但为何如今我们读到毛主席的《浪淘沙·北戴河》,完全看不出痕迹呢?下面,还是先让我们一起来重读一下这两首词吧!

《浪淘沙·北戴河》赏析

《浪淘沙·北戴河》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白话翻译:

滂沱的大雨倾盆而下,覆盖了幽州、燕州这一带广袤的大地。渤海湾里白色的巨浪翻滚,仿佛就要涌向天空一般。

在恶劣的天气中,在秦皇岛的外海里,还有打鱼船在工作。但是转瞬间,就被一片汪洋“吞没”,什么都看不见了。有谁知道,那些打鱼船去了哪边?

历史的往事,已经过了一千多年。当年魏武帝曹操曾经率领军队经过此地,还留下了《观沧海》这首著名的诗篇。此时是一派秋风萧瑟的景象,然而如今的人间社会,早已覆地翻天。

下面,我们再来看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的原作: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白话翻译:

门帘外雨滴的声音,如泉水般流淌着。暮春时节,四处的春色已经凋残了。罗织的锦被抵挡不住五更的寒气,可是我仍旧不愿意醒来。

因为唯有在梦里,我才能够忘记自己“囚徒”的处境,偷得片刻的欢愉。独自一人时,也不要靠着楼栏,眺望万里江山。

高阁琼楼,三千里的山河,离开的时候容易,想要再见就难了。往事如同已经凋零的红花一般,随着流水和春天一起消逝。从今往后,它们在天上,我在人间。

“梦里不知身是客”里的“客”,当作“楚客”讲。战国屈原是楚国人,他曾遭到放逐,流落在异乡,所以人们称他为“楚客”。后来,诗人就用“楚客”一词,代指遭逢不幸而流落异乡的人。

李煜写这首词的时候已经是阶下囚身份,所以他是以“楚客”暗示自己是囚徒的身份。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毛主席是如何进行创作的。

一、从写“雨”开始。李煜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中,第一句和第二句,是写暮春雨中的景色。毛主席的《浪淘沙·北戴河》,同样也是写雨中的景色。

二者的区别在于,李煜原词中写的是一场小雨。所以雨的声音听起来是舒缓的,像潺潺流动的泉水的声音。此二句的重点在“春意阑珊”,阑珊一词的意思是:凋残、衰减、将近……。

联系前句对雨声的描写,我们可以得知,在一夜风雨之后,四周呈现出叶花凋零的景象。这种对暮春时节的描写,是在向读者暗示:李煜的好日子,已经到了尽头。

毛主席的词同样是写雨,但是写的却是一场凶猛的暴风雨。这场大雨的雨势之盛,席卷了包括古幽州、燕国在内的,一大片土地。

其实毛主席只是在写北戴河下的一场雨,却用了夸张的手法。这场雨的后果是让北戴河中卷起了滔天巨浪,喻示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总是充满了风波恶浪。

二、对个人生命的关照与对历史共同命运的关照。李煜原词在写景开头之后,转入对自己的描写。以“罗衾不耐五更寒”三句,用真实的笔触,写下了自己对现实痛苦的逃避。

明明是因为被窝寒冷睡不着,还是不愿意起来。因为做梦能让自己精神恍悟,暂时忘记自己不幸的遭遇,得到片刻的快乐。其创作的落脚点,在于诗人本身对自己不幸命运的“舔舐”。

毛主席的词在相应的位置,也写到了人的命运,不过他写的却是历史人物的“共同命运”。“秦皇岛上打鱼船”三句,讲的是历史长河中不断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

有多少“弄潮儿”,前一刻还站在风口浪尖,下一刻却被淹没于汪洋大海之中。当这些人消失在历史书中以后,很少有人关心他们最后的去向。

所以毛主席的《浪淘沙·北戴河》,虽然是受到了李煜的《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的启发在创作,但是两者的格局却大为不同了。

三、以“时间”换“空间”,与李煜“反”着写。在李煜原词的下半阕里面,头两句写出了他对南唐故国的无限怀念。

李煜害怕独处的时候凭栏眺望,因为这会让他想起故国的“三千里江山”和那些“凤阁龙楼”。这些都是从地理空间的角度,书写自己对往事的缅怀。

毛主席的词却是反其道而行之,用“往事越千年”二句,写出了一千八百多年前,魏武帝曹操攻击乌桓那段历史的回忆。

接下来,李煜在词中说“别时容易见时难”。辞别了故土,好梦也就再难重温了。毛主席则在词中说:经过了千年,“东临碣石有遗篇”。曹操人不在了,可是他留下的《观沧海》还在。

这首《观沧海》,本来是曹操写的组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二首,又名《碣石篇》,所以毛主席才说“东临碣石有遗篇”,中国诗词大会还曾考过这个问题。

李煜在词的最后两句说,“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意思是好的天气,美好的事物,全都消失了,与自己天人永隔。

但是,毛主席就反过来说:如今这“秋风萧瑟”的情景,和一千八百多年前一样,只不过是“换了个人间”而已。

通过这一番比较,我们就会发现,毛主席的《浪淘沙·北戴河》,的确是受到了李煜的《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而作。

但是毛主席只是模仿了李煜词中的“叙事”结构,思想内涵、认识与格局,与李煜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一般人根本看不出当中有任何相似的地方。

结语

《浪淘沙》这个词牌,原来是唐代的教坊名曲。李煜是第一个将它改成双调词牌的人。因为他的《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非常有名,所以后来很多人用这个词牌填写婉约词。

毛主席喜欢李煜词的优美,但是却并不欣赏李煜词中的柔靡、伤感,于是毛主席就用《浪淘沙》这个词牌,填下了一首豪放词。

同样以写“雨”开头,接着由环境描写转入对“命运”的描写,不过毛主席将李煜词中对“空间”的描写,换为了对“时间”的追溯。

随后,毛主席还把李煜词中的“别时容易见时难”,调换成了“东临碣石有遗篇”,从而“无中生有”,达到了创新的目的。

像这种从结构体例上的模仿,因为填词的视野、格局比原词更为广大,完全把模仿的痕迹遮盖住了,这才是后人模仿前人杰作的最佳示范。

最让人赞叹的是,毛主席模仿李后主的词进行创作,作品发表后没有一个人识破。最后这件事还是由毛主席本人在1962年,亲口向自己的保健医生徐涛说出来的。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