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开示之感悟心得体会 佛法的一些感悟
1. 我们为什么需佛法
当你内心感到痛苦无法超脱之时,当你杂念丛生而烦躁不安时你才需要佛法。佛法是智慧,不是知识。所谓智慧,就是用来解决烦恼的。人无烦恼,则无需智慧。
2. 佛法只能靠顿悟
佛法讲究修心,心是我们痛苦的根源,也是我们快乐的根源。心境的改变无法依赖他人,佛法的追求,说白了就是一个特殊的心境,你悟了,感受到这个心境了,你就懂了,你没悟,我怎么说你都体验不到我在描述什么,因为你没有这个心境的经验 ,你很难明白我所讲的东西。因此这个东西要靠顿悟。所谓佛,就是觉悟者,你悟了就是佛。人人都有佛心,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佛是已经觉悟了的众生。
虽然是靠顿悟,我还是能说一些东西的,这些东西,这些佛法是指引你走向真正的境界的,至于能不能真正到达这样的境界,得看你自己了。
下面是一些对金刚经的感悟
3. 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须菩提是如来的大弟子,一日问如来,我的心该安定在何处,我该如何降伏我这个充满杂念的内心。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如来说:好问题,问到了关键。你现在竖起耳朵好好听,我来给你讲怎么做。善男子,善女人,如果有一个人,发求无上大道的心,应该这样把心住下来,应该这样把心降伏下去。
说完这一句话,他老人家又闭起眼睛来了。须菩提大概等了半天,抬头一看,“唯然。世尊”,经文中说“唯”就是答应,“然”就是好。我准备好好地听,世尊(世尊就是如来的意思)啊,“愿乐欲闻”,我高兴极了,正等着听呢!他跪在那里瞎等,佛却没有说下文了。
佛教认为最好的领悟方法是无文字的,动作是有禅意的,可惜须菩提悟性不足,从这个动作中无法顿悟。(我也无法从这个动作中顿悟)这个动作所包含的禅意我下面具体解释
4.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复次,白话文就是其次的,次一等的告诉你。第一等的,佛怎么说我们还记得吧?须菩提问如何住?如何降伏其心?佛就告诉他,就是这样住,就是这样降伏其心。等于没有说,这是第一义。
如来对须菩提说:一个真正修行的人怎么修?应当这样修: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这句话是核心
这里的无所住,指的是不住相。我首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相。
我们都听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来思考一下这句话。景是我们眼睛看到的东西,但是由于内心情感的不同,景在我们心中有了不同的理解。看到的东西明明都一样,但是最终的理解不一样。这个景在我们心中的理解,就是相。
同一件事,不同的人看,会有不同的感悟,这就是每个人观相同的事而产生的不同的相。比如说红楼梦,有些人在这里面看到了爱恨情仇,有些人在里面看到了家族兴衰,有些人在里面看到了文化演变,等等。
佛告诉我们如何降伏自己的心,就是不住相。那么怎么才能不住相呢?行于布施。布施就是放下的意思,我们能够把这一切放下,就可以做到不住相。
举个例子,神秀做偈: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的这个偈,可以看的到他对于佛法的追求。佛法修心,内心产生了杂念就要感觉压制,把它擦掉 ,不要让他影响自己的内心。
神秀是很难成佛的,因为他有所求,他想成佛。他的内心难以割舍这个意志,这份意志也最终会形成他的执念。为什么这么说呢?一般,佛家说修行就是要把你这个内心修的清净无比,神秀很想成佛,所以他就一直无时不刻在想这一点,无时无刻想要保持自己的内心,以为这样就可以接近佛的境界。
惠能的偈: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们注意一个相同的点,慧能是想要成佛的,这点上他俩一致。在坛经中讲,惠能为了修佛,就在佛寺里面干苦力,不听佛法,光干苦力就干了八年,他也是有大意志的人,非常想成佛。
惠能为什么要比神秀高明呢?慧能的想要成佛和神秀的想要成佛,他们俩虽然看似相同,都有大意志,但是本质不同。这个本质的不同在于,慧能不是那么想成佛。或者说慧能的想成佛是过程性的,而不是结果性的。本来无一物,我想要成佛的这个相,本来就不存在。在这一点上,惠能不住相,而神秀住相。
惠能是无心而为的。当我们过分追求一个事物的时候,过分看重这个事物的结果的时候,我们就极难把它给放下。 惠能求佛,求的是朝闻道夕死足矣的境界,是闻到而喜,不闻也可以接受的境界。当你去做一个事情,而不执着于它的结果的时候,你就很容易放下它。
5.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在这里我们把见如来理解成一个比较高的境界就可以了。如来告诉我们,凡有所相皆是虚妄,我们看到的这些相都是假的。你不要把相当成真实存在的东西,相是虚幻的,不存在的。如果能看到这一点,境界就很高了,就可以看到如来了。
6.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相是假的,那么什么是真的?心!我们的心是真的。相由心生 ,这些相都是我们内心产生的,它并不存在,真正的核心是我们的心。
当年五祖给惠能讲金刚经,讲到这句话,惠能顿悟。为什么呢?惠能已经在不住相的境界了,但是不住相,不代表你什么都没有,不能停留在不住相的境界,你发现这些相都是空的,是虚妄的,但这时候还有东西是存在的,就是我们的心。
所以佛家其实是讲究积极入世的,佛家真正讲究的,是遇事则应,事过不留。我们的本心是会生杂念的,这是一定会有的,这些杂念,这些情感,这是我们之为自己的证明。我们的情感,我们的痛苦是如此的真实,我们不应当否定它,它就是我们的心生出来的。问题的核心皆在于下一句话,事情过去了,就把它放下。如果有人拿得起放得下,可以称之为佛。
7. 我所讲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这句话是我说的,不是金刚经说的,但是金刚经中有相同意思的话,这个东西叫三句义。我们先重点看一下这个句式,xx,即非xx,是名xx。就是我们先开始说这个东西xx,我们说的不是这个东西,但是可以把它看成这个东西。我刚才说了这么多的佛法,都不是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是难以言说的,我说的这个佛法即非佛法,我把它作为一个相否定了。是名佛法,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把它看成佛法的,它不完全是佛法,但是你也不能说它就不是佛法。金刚经中有一个小故事,如来问须菩提说:须菩提呀,你说我讲过佛法吗?如来顿悟后在一个国家讲了40多年的佛法,如来问说,我讲过佛法吗?须菩提回答说:没讲过。这两人即是睁眼说瞎话,又说的是事实。
最后补充一下开局的禅意。当须菩提,非常认真的听如来讲,你该怎么做的时候,须菩提的内心是安宁下来的,他的这一刻的内心是空寂的。如果须菩提,可以保持住他的这颗心,他就可以顿悟,可以成佛。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