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感悟人生(天地人生的真谛,原来尽在“夏至”)
夏至到,这一天白昼最长、太阳最高,是一年之中标志性的一个时间节点。在中国24节气中,夏至可以说是最富于中国文化哲理的节气之一,不仅蕴含天地人“三才”之道,而且完美地诠释了老子的那句哲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值得我们认真深入领悟。
夏至有三至:至天、至地、至人。得其宗旨,自可顿悟天地人生。
至天——天法道,盛极则衰之理
天法道,什么是道?《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就是阴阳。依照天时,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一年分阴阳,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从这天开始,白天会越来越短,夜晚会越来越长,一直到冬至那天才开始逆转。
用《易经》的道理来看天地、世间乃至我们的生命,是一个整体,而且法则一致。道家的观念,也始终认为天地是一个活的生命,它本身会呼吸。这就是中国文化最高的范畴——天人合一的内涵。中国人讲究的,就是顺天安命。
活在都市中的人感受不明显,如果你到民间乡下,就会发现夏至以后土墙房屋的墙壁便开始发霉了,表示潮湿来了,阴气来了。尤其是南方,正是梅雨天,老式的房子不仅发霉,蘑菇木耳都会长出来。现代人对天时的敏感,已经越来越弱了。
夏至日的阴阳转换,告诉我们的就是中国道家哲学中的“盛极则衰”之理。道家之眼看向的是天地自然,告诉我们的正是天道。水满则溢、月满则亏,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忌讳“太满”,而出现了《尚书》中“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等诸多相关箴言。
凡事不可太过,学会知足才能常乐,话不说尽留余地,福不享尽想将来,就是这盛极则衰之理对我们的人生的启示。“花未全开月未圆”,才是生命的最高境界,让人安心的同时,也有盼头。
至地——地法天,物极必反之道
地法天,天道是盛极则衰,地道又是怎样的呢?便是物极必反——大地上的阳之风物开始衰落的同时,阴之风物则开始出现和兴盛了。
中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麋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麋则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动物比我们更知天时。
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也开始鼓翼而鸣。“半夏”则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生长而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这又能给我们的人生提供什么启示呢?如果说人生路上出现月满则亏的结果是因为我们不明天道,那么物极必反带给我们的正是一种弥补——是为了让我们走回阴阳和谐的道路上。老子言: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
所以很多看似挫折和变故的事,其实并非坏事,只要换一种角度、以天道的眼光去看。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那种时候,一个有智慧的人,不会悲伤痛苦,只会振奋欣喜。
至人——人法地,阴阳中和之境
顺应天时,合应地气,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中的最高境界和追求。这一追求用两个字来概括,便是“中和”。
“中和”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涵,《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就是于内含藏;和,就是于外和顺。从更高的层面说:中和,就是阴阳二气的和合与和谐。
人之中和,包含身、心两面。“身”自然就是养生。夏季阳气盛于外,从夏至开始,阳极阴生,阴气居于内,所以在夏至后,饮食要以清泄暑热、增进食欲为目的,因此要多吃苦味食物,宜清补;勿过咸、过甜,宜多吃具有祛暑益气、生津止渴的食物。如绿叶菜、瓜果、面条、生姜、绿豆汤等。
“心”就是精神调养。《周易》理论认为:夏属火,对应五脏之心,因此夏至后重在养心。夏日炎炎,往往让人心烦意乱,而烦则更热,可影响人体的功能活动,从而产生许多精神方面的不良影响。俗话说“心静自然凉”,要善于调节,多静休,排除心中杂念。
更高层面的人之中和,则就是一种人生大修行了。如《中庸》所说:喜怒哀乐没有发作,不让个人情绪左右自己,叫做中;喜怒哀乐情绪表现出来的时候,都恰到好处,叫做和。我们还可以更平实地理解中和——中正、平和,此乃君子之风。
所谓“中庸”,“中”是内在之本,“庸”就是“用”。有体有用,走中庸之路,行中和之道,人生也便完备、圆满了。
说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那什么叫“道法自然”?这四个字应当理解为“道即自然”,而非道之外还有一个自然。所以天地人之和谐一体,就是大道,就是自然,就是天人合一。
对于人来说,顺应自己身心的本性,合乎天地自然的规律,以阴阳二气的中和为依归,自在舒展地活着,就是最好的生存状态,最高的人生境界。这就是夏至节气带给我们的关乎天地人生的无上真谛和意蕴。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