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海尔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从最人物公众号上看到一篇文章特好,《“海尔”张瑞敏:从负债百万、到征服欧美,真正的狠人都敢于向死而生》看了之后挺有感悟的,讲讲我的理解吧
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向死而生,当你无限接近死亡,才能深切体会生的意义。
翻开张瑞敏的人生履历,会发现他的人生中一次次的自我颠覆与革命完美的诠释了这一点。
1984
这一年是中国企业家元年,热烈而激荡。
当时33岁的王石,在深圳成立万科。同年冬天,在中关村的柳传志,创建了联想。
如果说其他人从零开始白手起家,那张瑞敏就是从负开始。
那一年,张瑞敏35岁,临危受命,上任青岛电冰箱总厂厂长。
彼时,这家电器厂管理混乱、设备老旧落后、负债147万,一年之内干走了3个厂长。而且员工消极懒散,甚至还有人敢公然“顺走”厂里的产品。
起初,众人对这名新厂长并不看好。不少老员工告诉他,这厂子你无论怎么折腾,都很难起死回生。
但张瑞敏不信邪,他刚一上任,就面对厂里的不正之风,针锋相对地提出“十三条军规”,事无巨细地规范在场职工的工作状态。
面对消极怠工、以公肥私的员工,他直接作出开除处理,不留一丝情面;面对企业无法打开市场销路的窘境时,头脑灵活、善于洞察的张瑞敏,把整改的重点放在了产品的质量上。
在他看来,质量决定了消费者的口碑,而口碑,既可以是一家工厂的救命良药,也可以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砸冰箱事件”之前,许多人劝张瑞敏,把不合格产品当作人情,分发给厂里的职工。毕竟,在那个经济尚未腾飞的年代,一台冰箱售价高达800元,抵得上工人两年的工资。
张瑞敏毅然决然拿大锤砸向了有问题的76台冰箱。四年后,他又带领人捧回了国产冰箱史上的第一块家电质量金奖。
1999
中国即将加入WTO,很多人担心大量的国外商品和外资企业涌入中国,会给中国的产业带来灾难。
张瑞敏嗤之以鼻。他坚信,只有“与狼共舞才能成为狼”,在西方企业的竞争下谋生存求发展,才能把中国产品从真正意义上变成世界品牌。
不同于大多企业利用政策优惠创汇,贴牌生产、沦为外资企业的代工厂。张瑞敏偏要放弃肉眼可见的利润,走创牌之路,把中国品牌打响世界。他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建立美国海尔工业园,并将设计中心放在了洛杉矶,将营销中心设在纽约,直接在当地招聘200多名员工。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要知道外界都认为中国的优势在于广阔的市场和低廉的人力成本。可张瑞敏依旧孤注一掷。面对外界质疑,他咬牙回应:“海尔一定要竖起自己的牌子,坚决不代工一台设备。”
20年的海外浮沉,张瑞敏在欧美国家的后院里步步蚕食,一点点地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赢得了无数外国消费者青睐。
曾经备受欺凌的海尔家电,终于能在国际市场上强势崛起。曾经引领潮流的外国资本,如今却反被张瑞敏吞并。
2005
张瑞敏提出人单合一双赢模式,拉上数万名海尔人一起,对企业进行一次彻底颠覆性革命。
张瑞敏亲手将自己曾经搭建的整个海尔管理体系推倒重来,把集团内各业务线和子公司的负责人叫到办公室一一谈话,先卸职,再创业。
海尔偌大的科层制管理制度,在他的革新下,彻底扁平化管理。同时将所有员工划归小单元,为员工提供资金、资源等支持,鼓励创业。
那是一场惊世骇俗的白电企业自我瓦解,这种从组织架、产品结构,一直到研发体系上的变革,是迄今为止,企业史上从未有过的颠覆行为。
这位有几十年商业经验的掌舵者,在面对记者提问时,提高嗓音激动地说:“如果我还在乎外界怎么看我,这场改革还搞得下去吗?”
从某种意义上,也正是那次改革,张瑞敏几乎重新建立了一个海尔。在他的手里,海尔从一家传统企业,转变成了一家面向全社会孵化创客的平台。
人们再难将海尔定义为一家传统制造企业,相反它变成了一个生态企业或者生态组织。
在它身后,是超过2000家的生态小微公司。海尔的作用,是作为一个资源平台,为所有小微提供各项资源和支持。
凭借这种颠覆精神,张瑞敏生生把一艘巨型航母,拆分成了一艘艘舰艇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战斗群。他们彼此独立,灵活运转,血肉相连,拥有相同的目标和利益诉求,在商业世界里驰骋。
IBM的前传奇总裁郭士纳对这种近乎疯狂的行为评价张瑞敏说:“你是我们这一代人中最勇敢的一个。”
2019
过去的2018年,海尔年营收超过2600亿,在全世界几乎拥有将近亿级的用户。还连续十年蝉联全球白电第一,欧睿国际颁出历史上第一张“10连冠”证书,它在全球拥有GEA、斐雪派克、AQUA、卡萨帝、海尔、统帅以及Candy等七大产品品牌,是世界第一大家电集群。
与体量极其不相称的是,这头巨兽仍然在全力奔跑:“人单合一”的管理理念,率先入局物联网,颠覆式的企业革命,提出创立世界级物联网模式目标。
当下的时代,无数年轻人渴望一夜暴富,渴望站在风口。他们希望像那些成功者一样仰望星空,却恰恰忽略了如今的成功,是无数次自我颠覆浇灌而成。
海尔和张瑞敏的精彩与辉煌,仍在继续。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