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诗人主要探索的诗体是

本站作者 2023-11-05 05:06:00

蝉的蜕变过程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登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又名知了,幼虫在地下吸食树根汁水长大,夏季夜晚出土上树,蜕变为身体丰满而翅膀透明的蝉。雄蝉求偶时会发出响亮亢奋的鸣叫声。本诗从刻画蝉的习性和特点出发,借咏蝉之名抒发情感。

第一句中,“緌”是古代绅士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又叫冠缨。蝉的口部细长如带,部位亦在颔下,以蝉之口器比作帽带丝緌。“饮清露”三字描写蝉的习性,古人尚不知蝉幼时以树汁为食,以为它风餐露宿,吸食雨露。

第二句“流响出疏桐”描写蝉鸣之特点。其中,“流”字刻画出不绝如缕之感。与下文的“秋风”契合,仿佛蝉鸣之声随着捉摸不定的风而悠扬,而声声不息。“疏桐”二字则与下文的“居高”呼应。

第三、四句就蝉声发表议论,借蝉喻人,耐人寻味。

《荀子·劝学篇》有记载“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说君子“善假于物”。虞世南此处却另辟蹊径,别出心裁,将蝉声之所以远达的原因归结为“居高”,而不归结为“藉秋风”,那么诗人此处“藉秋风”究竟指代什么呢?曹丕曾说“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此处的“不假”“不托”应是与“藉秋风”同一类。

“居高”是指身居高位、权势显赫,还是指德行高尚、造诣深厚呢?纵观全诗,“饮清露”“出疏桐”等处无不透露着一股自在随性、安贫乐道、随遇而安之情。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或许诗中的“居高”与此处的“酒好”同理。人们往往认为,位高权重者必越有权威,分量越重,而诗人认为,一个人品性纯正,善修德行,在内从心所欲,在外则必有所感召,并不需要物质、权势、声名加持。

一首咏物诗大体分两个层面,一个是描画物的层面,须尽可能贴近所咏之物的现实形态与特性;另一个是深层次咏叹的层面,须衔接自然、浑然天成。兼具二者,则物跃然纸上,情激发共鸣。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