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的魅力童话的心理意义与价值pdf

本站作者 2023-11-10 01:00:00

童话故事和感悟

在人类有了语言之后,故事就开始了。故事有两个源头,那就是收集和自创。如果要梳理一条脉络,那么就是神话——民间传说——童话——狭义儿童文学。简单来说,由民间故事演变的童话表达了人类共通的心理特质,而由作家写的儿童文学作品则代表了写作者的心理特质。

“在宇宙的秩序中,以浓厚的意图去探索围绕在我们周围的事物及由这些事物构成的世界,这种根源性的欲求形成了神话的基础。原型心理不发明神话,而是体验神话。神话是关于无意识心理事件的不自觉的描述。民间故事,童话和寓言,而是对无意识自觉的描述。”后期的儿童文学,则更多的是针对创作者主观的一种表达了。

童话是广义儿童文学的一个类别,它有如下几个鲜明的特点:开门见山,情节简明扼要;角色典型而不是绝无仅有的;善恶分明且无处不在。

狭义儿童文学和童话的区别还在于主人公的主观能动性。童话的显著特征之一是,改变主人公生活的是他本人的行动。主人公因为魔法,诅咒等原因变成其他动物,树木,石头,但他最后总会变成人。在这个过程中他做了些事情,得到了成长。而一般的儿童文学,比如安徒生的《丑小鸭》,它觉得自己是鸭子,最后变成了天鹅,而为了达到这个结果,丑小鸭什么也没有做,变化发生的原因是因为它本来就是小天鹅——丑小鸭只是一个误解,而鸭子永远不会变成天鹅。

童话究竟有什么意义?反对方认为,它只是孩子无用的幻想,会因此对现实产生逃避。但我想说的是,心智正常的孩子不可能相信童话就是现实,而不是发生在别的世界的故事。换言之,孩童的相信并不是那么直观的,而童话一开始也说明了,在一个久远的时代,或者一个遥远的地方。童话不仅有它积极的一面,更有它的必要性。简单来说就是帮助孩子心灵成长,以及帮助成人自我认知。

听上去是一个庞大的主题,即“认识你自己”,孩子通过认识自己而成长,成人因为认识自己而回归。大多数时候,因为无意识的深邃,我们对自己几乎一无所知。

在这里我想援引一段话:“童话故事揭示了许多真理,这是其中之一。它们在生活中给我们以启迪。很久很久以前,它们是真理,现在仍然是真理。……梦是最具个人特点的无意识表现和个人的经历,而童话故事是一种想象的形式,随着故事的代代相传,这种形式已或多或少的涉及人类的普遍问题。”

首先我想再次普及一下几个重要的概念。虽然我经常频繁的使用它们,但概念比你想的更重要,每一次对概念的重复,都在加深你对它的理解。

1、意识(conscious):人脑对大脑内外表象的觉察,是人类内心精神活动的结果。原意来自于唯识宗,是继“眼耳鼻舌身”之后的第六识。

2、无意识(unconscious):意识之下的,被意识压抑的,以至于人无法察觉,通常在梦中得以展现。代表了内心真正的诉求与需要补全的部分。

3、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个人无意识中更深的一个层次,这个层次既非源自个人经验,也非后天习得,而是与生俱来的,具有普世性的。

4、自性(self):在自我(ego)基础上提出,自我代表意识的中心,而自性包含了自我,是意识与无意识的人的内心整体的中心。

5、原型(archetype):原指人身上的上帝形象(God-image)。是一种经由成为意识以及被感知而被改变的无意识内容,从显现于其间的个人意识中获取其特质。原型在童话中的表现就是主题。

6、大梦(big dreams):由原型组成的,具有神话结构并具有普世性的梦。通常包含做梦者拥有的知识体系之外的人类学、民俗学、神话学、宗教学,历史等各方面深邃内容,比一般个人化的梦更具意义。

7、个体化(individuation):与自我实现自我实现”(Self-actualized)的概念类似却不同,自我实现意在自我,个体化意在自性。前者的中心在于意识,后者的中心在于无意识。

掌握了这些概念之后,我们终于可以试着开始理解童话深层次的真正内容了。因为我们每个人先天的视角不同,后天的成长背景也不同,导致我们的天性和认知千差万别。所以在理解童话上,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结合自身去理解故事。

比如说小时候我最喜欢听哪个故事?给别人讲故事,哪个是我能复述的最完整的?第一反应,我印象最深的是哪个故事?故事最打动和吸引我的地方是什么?我会用哪几个关键词描述这个故事给我的印象?如果我们拿出一张纸,依次写下这些答案,那么我们与童话之间就可以有一座朦胧的桥梁了。

当我们成年后,就算我们觉得童话已经离我们的生活远去,但它依然在影响我们。比如对书籍,电影,戏剧等文艺作品的喜好,或者某一点触动你的事件,都是幼小心灵对广袤的阿赖耶识的回响。而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组品也比比皆是。

举个例子,电影《潘神的迷宫》是一部典型童话气质的电影作品,它讲述了冥界公主回家的童话,虽然这个故事是编剧的原创,但在意象的把握和表达上却非常古典而原始。还有阿来的小说《尘埃落定》也是一部非常意象的作品,它的核心是一个常见的主题,之后会说到,即最愚笨的孩子能获得别人追求不到的成功,但他对这一切还是毫不在意。这样的气质只会出现在一个民间故事般的作品当中。再比如迪士尼动画《海洋奇缘》,它的核心是一个大母神(The Great Mother)的故事,如果不能很好的了解大母神在原型中的作用,也就难以把握故事的底层表达。

值得注意的是,意象和童话气质并不能完全对等,叶芝的作品里可以说是充满了意象的表达,但却不具有童话气质,它更多的是一种记述,古代的诗歌和神话被转述在他的组品中,成为一个隐喻。童话气质更重要的是价值和作用,也就是前文提到的心灵成长和自我认知。这一点注定了它需要用很浅显的语句来讲述一个看似普通的故事,而相对少了虚浮的修饰。

在童话中,有大量出现的相同设定,绝不是随意安排,乃至偶然形成的,底层是相通的心理结构。比方说女巫/邪恶角色来追杀主角,主角往身后扔出常见物品来抵挡坏人,如梳子变成大山之类的桥段,总是屡见不鲜(例如加拿大童话《残酷的后妈》)。再比如格林童话《牧鹅姑娘》中的三滴血,或者谬尔童话《金发少女》中屡次交叠出现的三,其实也有意义,因为“3”是无意识中与性经历联系最近的数字,亦代表心理层次的三个方面。

我们来看看以下这几个常见的典型成长主题:

1、最小的/最笨的孩子获得成功

印度童话《国王的儿子最终战胜了恶魔》

这个童话中,最小的女孩带有诚实质朴的品德,实际上在印度童话中,这样的主题就有《扇子王子》《潘趣金》等多个故事。在这样的故事里,最小的孩子是不受责任的期待的,他们获得成功往往令故事里的所有人意外。他们展现出超越年长平辈的天赋。

这其实代表了两个方面,一是年长者的自信是他们被引入歧途,因为事情的本质需要更深的被看见,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眼睛。二是最小的孩子在前人的失败后,必须证明自己,他既主动也被动,然后他凭借金子般的秉性完成了自我价值的实现。他往往宽容,善良,这些品质让他得到修行人,贤者,或者智慧动物的帮助,其次又使他们能够原谅愚蠢手足因嫉妒或骄傲对他做出的伤害。超越人性的神性使得他成为英雄,这也是自古希腊时期先哲们的追求。

2、死后变成小鸟,或其他水生植物,喊冤昭雪,或有复活

印度童话《贝尔公主》

在童话中,水象征着自身的无意识乃至集体无意识。当他们被杀害,他们的确死了,但水生植物,或者小鸟,这些代表灵魂的存在却依旧生生不息,他们是不会被故事里的邪恶势力杀死的,或者说他们的生命真正实现了直观的转世。在《贝尔公主》里,她先是从果子里诞生,被人杀死后她变成莲花,变成金色的果实,变成鹦鹉,甚至变成一座宫殿。在其它类似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诸如芦苇,香蕉,白鸽之类的相似描写。而在这些故事里,王子所代表的孩子,面对着一变再变的妻子——她们被杀死后变成小鸟,变成花朵,变成果实,便成人——这个过程代表了阿尼玛(案例7中有详细描写)的上升,内在对女性的自觉程度越来越高,它最终重新变成了人。

这类主题还宣示了生命的不朽,永生不灭的圆。甚至有更深的宗教意味,那就是业力流转在这个世界,每个人都会为他的行为付出代价。

3、正牌被假冒,最后喊冤昭雪

格林童话《牧鹅姑娘》

牧鹅姑娘本来是一个公主,她的母亲给了她一块能够给予她力量的手帕,上面是她母亲的三滴血。上面说过,公主的目的是出嫁,在出嫁的过程中她被调包,使得她从一个少女成长为女人的途径被斩断,而失去那块代表性的手帕正使她变的虚弱。在印度童话《爱父如爱盐的公主》里,公主帮助王子拔出了全身的针,但最关键的针,却被侍女拔出,她趁公主在洗澡时做了这一切,然后冒充了公主嫁给了王子。在墨西哥童话《吉普赛女王》里,吉普赛女孩用钉子杀死了橘子少女,然后取代了她。还有就是在《贝尔公主》里,一个丑陋的女子也和公主换了衣服,并且李代桃僵杀死了她。

这四个故事彼此交叠,结局都是相同的,只不过《牧鹅姑娘》和《贝尔公主》里,邪恶的女子都被处死了,而在《爱父如爱盐的公主》里——因为这是一个最小孩子称为英雄的主题,所以公主原谅了她。

再看另一个相反的例子,西藏童话《自讨苦吃的姑娘》。这个故事的前段和灰姑娘如出一辙,区别是她害死了自己的母亲,被迫成为了罗刹的女儿,她在故事里有意识的反抗的自己的母亲并且获得成功。在受尽罗刹养母和罗刹姐姐的虐待后她嫁给了国王,却被姐姐害死而被替代,灵魂变成了绿顶金鸟,最后复活杀死了姐姐。

之所以这个故事叫做自讨苦吃的姑娘,因为这系列的主题是很特别的,在这里,主角并不代表孩子,而代表家长。这类童话是带有警示意味的可怕故事,它告诫儿童不要试图替代自己同性别的家长,让他们走出最开始的俄狄浦斯冲突阶段。接受作为孩子的本分,不要急切的称为一个和自己相距甚远的人,至少现在还不是时候。

4、两栖动物为主角

俄罗斯童话《青蛙公主》

青蛙在童话故事里是频繁出现的动物,比如更为著名的格林童话《青蛙王子》。他们都会说话,能从青蛙变成一个优秀的异性,包括完成一些很困难的任务。蝌蚪生活在水中,青蛙生活在陆地,这种移动象征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转变,可以说两栖动物象征了一个媒介,它可以穿越我们的意识和无意识,帮助我们达成心愿。

在荣格看来,并不存在所谓的预知未来,未来之所以显现在你的梦中,是因为有太多细节是意识无法捕捉的,它们被无意识装进了我们的心中,在意识沉眠的时候发出它们的声音,祝福或者警示,都是我们自身的语言。青蛙就是这样的一个原型,在《青蛙王子》中,它为公主找到了掉入水中的金球。那口井象征了无意识,而金球象征了她珍贵的自性。但意识并不愿意接纳完整而真实的自己,公主一开始拒绝了亲吻青蛙,而当她这么做了的时候,她的接纳使得青蛙变成了一个男性,一个阿尼姆斯,在本能的自我补完机制中,她得到了她想要的完整,与自身达到了和解。

5、外衣不能烧

印度童话《公鸡少爷》

也许是一脉相传,在《公鸡少爷》西藏童话《朗厄朗琼和贾波擦鲁》里,他们都是披着公鸡羽衣的男子,另一则西藏童话《青蛙和公主》中,她则是一位披着青蛙皮的女子。这类原型往往相互穿插和交织,比如朗厄朗琼是家中最小的三女儿,最后她战胜了魔鬼赢回了丈夫,这点就符合案例1的说明,而青蛙皮又符合案例4的说明。

在这个主题里,它们有一个敌人,这个敌人能囚禁他们,让他们无法和心爱的女孩在一起。在童话中,这样的敌人通常象征了阴影(shadow),阴影是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代表我们自己内心深处隐藏的或无意识的心理层面。这个阴影是我们不愿去发现的,却无法逃避的东西。你越是拒绝它,就越是无法完整。

主角是女性,男性代表了她的阿尼姆斯,外衣代表了阻挡自我发现阴影的那种保护层,一种自我建立的假象,为了保护自己。在自我觉知的过程中,势必会毁灭这个假象,才能够直视阴影。但是在成长过程中,人未必可以马上战胜阴影,于是阿尼姆斯有了一个远去的过程。为了寻回他,女性跨越了很多障碍,最终战胜了阴影。最开始,他只有一半时间(夜晚)才能和她相伴,因为那时人在睡梦中,意识不起作用,无意识才能显现,而战胜阴影后,在白天他也可以出现了,这是一个十分圆满的结局。

我个人很喜欢这个主题,同样主题的还有希腊神话《厄洛斯和普绪刻》,路易斯以这个主题撰写了《裸颜》,对这个希腊神话有了完整的解读,很值得一看。

6、秘密的房间,不能打开的门,以及可怕的男性角色

西藏童话《索卡底里曼姑娘当上王后》

《索卡底里曼姑娘当上王后》是一个情节非常复杂的故事。它的起源是印度童话《僵尸鬼故事》,包含了僵尸鬼对国王的24个谜题(共25篇),流传到西藏后统称为《尸语故事》,却不再是谜了,而是诱导孩子说话的20个故事(共21篇)。它充满了原始宗教的色彩,原型之丰富令人嗔目结舌。在这个故事里,一个罗刹变的男人爱上了美丽的姑娘,姑娘被骗娶回家后他就出远门,给姑娘一串钥匙,所有的门都能打开,唯独那一扇黑门。姑娘打开后发现了很多年老色衰的老婆婆,奄奄一息,很多已经死了。其中一个劝她快跑,最后历经千辛万苦,靠着一匹通灵马,她终于得到了幸福。

说道这里,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到格林童话的《蓝胡子》。罗刹鬼在这里是一个长着蓝胡子的男人,他们都同样的有钱,同样的可怕,女孩本不愿嫁,却也在收取礼物后嫁了。蓝胡子也会出远门,也给她一串钥匙,也不让她打开唯独的那扇门。女孩打开后,看见的不是奄奄一息的老婆婆,而是满房间的年轻尸体。因为违背了承诺,蓝胡子要杀死她,在最后的关头,她的两个哥哥骑着马来了,她也终于得到了幸福。

可怕而富有的男人,贪图物质的父母,豪华的宅邸,不能打开的门,一大串钥匙,全是或大部分都是女性的尸体,最后马给她们带来了胜利。这些共同点贯穿了这两个故事,而在荣格看来,可怕男人的形象象征的正是女性自身的阿尼姆斯,这个潜意识的自我想要控制主角本身。

在墨西哥童话《禁止入内的房间》里,也有类似一模一样的设定,区别在于,给她钥匙的同时还给了她一个鸡蛋,那些打开门的女孩鸡蛋都掉在了地上被染成红色,而主角是把蛋放在柜子里,所以男人以为她没有开门。最后女孩运用自己的机智烧死了男人,而没有依靠外界(通灵马和两个哥哥)。这个故事中意义显得更积极一些,但中心意识是不变的,就是自我觉醒,把握觉知的主题。

7、男性被女性拯救,聪慧的女性改变一切

格林童话《聪明的农夫女儿》

这个主题是与案例4是相互印证的。相同的主题有《一千零一夜》里的开篇《国王山鲁亚尔和宰相女儿山鲁佐徳》,以及摩洛哥童话《苏丹的手绢》。这三个典型故事的共同点是,一个年老的父亲遇到了无法逾越的障碍,却被他们年轻聪慧的女儿拯救。

在《聪明的农夫女儿》中,女儿的形象有些俏皮,她最后用小心机化解了夫妻矛盾。在《一千零一夜》里,女儿的形象是温和驯服的,她不求免死,只求能讲个故事,最后如涓涓细流,化解了国王的阴影。在《苏丹的手绢》中,女儿的形象甚至有巾帼英雄的一面,她骑上黑马亲自督战,救出了国王。

在这个主题中,不能将国王与他的老丈人拆分,其实他们所代表的形象是一个年老的自己和年轻的自己。年老的自己离英雄的形象远去了,他是不听忠告的,但年轻的自己依旧是睿智的,他会听取忠告。而女性的形象是一个父亲的女儿和一个丈夫的妻子,她的角色对于两个男人来说都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存在,在这个主题中,她象征的正是男性内心中的女性面,阿尼玛。

荣格认为,不论男女,当他们迈向中年,都要与过去的英雄的自己告别,开始与阴影搏斗。阿尼玛的存在是超脱性别的刻板印象的,比如苏丹听了妻子的话开始学习绣花,绣花毫无疑问是一个“娘娘腔”的工作,但他出色的掌握了,并且救了他的命。

男性被女性拯救的主题可以说是原始母系社会的一个延续,从大母神崇拜的时代就开始了。抛开意识的固化,融合内心,变得低,自愿抛开英雄和家长的特权,才能赢得阿尼玛的青睐。正如《青蛙王子》里的公主,她抛开了高傲,才能得到自己的阿尼姆斯。

8、男女平等

阿拉伯童话《图兰朵的三个谜》

这个主题比起之前的案例来说是非常浅显的,女性不单指客观外在的女性,更针对内在的女性自我。《图兰朵的三个谜》来自《一千零一日》,讲述了图兰朵很骄傲,看不上任何一个男人,最后她还是赢了,按道理她可以杀掉卡拉夫王子,而她说了一番至今看来都值得惊叹的话:“我还有话要讲!现在我再也不受誓言束缚,完全自由了。如果卡拉夫王子仍愿意娶我,我心甘情愿嫁给他……我坦白,我爱上了王子,只不过因为我的傲慢,使我无法忍受任何一个男人说,’我征服了图兰朵’。”一个骄傲美丽且聪慧的公主,她仍然无法接受男人像赢得犒赏一样物化她,她只是需要自由的意志来做自己的选择。在这个故事中,图兰朵所展现的女权思潮,甚至比如今更先进。故事的最后她又出了一个谜,王子知道答案却装傻答不上来,哄她开心,使得这个故事有了非常甜蜜的结局,而这个结局是建立在男女平权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的。

同理还有阿拉伯童话《亚细霞与王子》以及日本童话《辉夜姬》,她们都显现出了聪慧可爱并且独立自尊的一面,亚细霞和王子相互竞争,最后王子不得不承认女人比男人更聪明。而辉夜姬则以清冷淡泊的气质展现出了宛如《格萨尔王》的一面。

ps:虽然这几个故事的原型色彩不是那么强烈,但依然非常有趣。很难想象千百年前的阿拉伯世界流传的竟然是这样的故事,而非今天男尊女卑到了极致的凄凉模样。

最后的练习——找到最关键的故事

1、试着从你的孩子最喜欢听的某个故事入手去找,分析这个故事对孩子的成长意义。

2、试着从你自己印象最深的某个故事入手去找,分析这个故事对你自己的认知意义。

引申了这么多内容,那么就可以亲自试着分析了。观察你的孩子,他最喜欢什么样的故事,然后深入的分析它。比起独立阅读,我更推荐睡前故事这种模式。可能是我有这样的经历,我至今无法忘却睡前故事带给我的温馨和甜蜜,这种家庭氛围使得孩子的安全感是全然的,他能够深深的感到生活的真切存在。给他们讲一个故事,或者重复的讲他们爱听的那个故事,观察他们的状态,再次联通你与孩子之间那条隐形的脐带。

你也可以分析自己,如果别人让你讲故事,你第一反应是什么,往往能够找出你印象最深的故事,它给你的启示也许你还没有发现,这个故事在一个很深的地方,决定了你的走向。这篇文章只是一个浅谈,希望引发大家对童话更深含义的探索兴趣。

最后想说的是,家长想要孩子学这个学那个,给他们知识,给他们美德,给他们很好的物质。买一堆书本堆在旁边,只要他们看了就安心了,恨不得一个故事里能学审美,能学外语,还能学天文地理。而在文字出现之前,人类就有故事。故事里没有知识,但却有更为博大的力量。对于学前的孩子来说,更重要的不是世间的知识,而是他们的内心富足,精神世界的圆满,以及他们抱在怀里的金球。

(1)《童话的魅力》贝尔特海姆(美国)——《怎样讲述童话故事》

(2)《原型与集体无意识》荣格(瑞士)——《儿童原型心理学》

(3)《儿童的发展与教育》荣格(瑞士)——《人格的发展》

(4)《从此以后——童话故事和人的后半生》艾伦·B·知念(美国)

(5)《童话中的男性进化史》艾伦·B·知念(美国)

(6)《童话心理学》河合隼雄(日本)

(7)《心理治疗之路》河合隼雄(日本)

(8)《尸语故事》李朝群译

(9)《说不完的故事》万玛才旦

(10)《一千零一日选译》杜渐译

(11)《故事海选》黄宝生等译

(12)《黑暗传》胡崇峻编

(13)《鹦鹉夜谭——印度鹦鹉故事的文本与流传研究》潘珊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