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篇的每条感悟(《论语》阅读笔记二:为政篇)
北极星
01.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孔子说:“用好行为的作用和成果来教化人民,就好像北斗星,在固定的位置,其他的星星都围着它转。”
在古代,孔子曾向老子请教学习,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一些论点上是相辅相成的。《论语》中这句话与道家中的“无为而治”在精神上有相通之处。孔子认为,为政(通过后面21条的阅读,政治可以理解为人和事,为政就是做人做事。),首先要做好自己,让自己成为有德行的人,在别人看来,就好像北斗星一样,总在一个正确的位置,其他人都以此为参照,并愿意追随与侍奉。
思无邪
02.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孔子说:“《诗》经一共三百首,表达的主题思想只有一个,那就是‘思无邪’,人不能没有思想,只有思想不走歪曲的路,引导走上正路就好。
做过父母的都知道,孩子从第一次睁开眼睛看这个世界开始,小孩都在观察这个世界,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用手触,有牙咬,都是想正式地感受这个世界。后来,到了3岁以后,会发现孩子越来越有想法,从这个时候开始,小孩作为一个人类,开始思考,直到生命的终点。所以,会思考是人类区分于动物的主要特征之一。但在人类成长的过程中,思考也是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有善良的,有邪恶的;有无私的,有自私的,等等。而人类的思想是无法被别人看见的,如何才能引导人们都能走上向善的道路上来呢?孔子在2000多年前就修订《诗》经,只留下三百篇,供后人阅读学习,而《诗》经的唯一核心思想就是引导大家无邪地思考。
以德服人
03.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孔子说:一个国家,如果以政治体制来领导,靠刑罚来管理人民,一般人会想法钻法律漏洞,而且还会自鸣得意,毫无羞耻心。如果以道德来领导,依赖道德的理念,通过礼仪精神来维持秩序,如果做错了,就有惭愧的心情,这样做到人人有耻,不敢做不道德的事,就达到了政治目的。
孔子有一个政治理想,就是上位者拥有高尚的德行,依靠德行来治理国家,以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那这样治理下的臣民就知廉耻,懂仁义,社会依靠人们内心的道德标准来管理。而实际的社会是依靠权术和刑罚来管理,这样管理下的民众就会想办法钻法律的空子,做事不讲道德,无底线。
孔子的境界
04.子曰:“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求学问,到三十岁的时候有了自己的立身学问,到四十岁的时候才对为人的学问达到不惑的阶段,到五十岁的时候知道自己的天命所归,开始知道自己生而为人的使命,开始传播儒学,到六十的时候已经能做到“耳顺”的学问,对世事已开看明白,不再对事动气,内心很平静,到七十岁的时候达到“随心所欲”境界,就是做人做事跟随内心的想法,但不逾越规矩。
这是孔子老年以后,在回顾他自己这一生的求学经历时说出的一段名言。但是,后来很多人把这个时间段当做大众人生都应该达到的时限,我觉得这就没有多大必要了。有的人可以在很早就立志于学,也可以很早就达到不惑的阶段,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一样,自然经历不同阶段的时间自然不同。
但是,孔子把求学分成的这几个阶段还是有意义的:立志、立身、不惑、知命、耳顺和随欲。求学第一步就是立志于学问,然后学问有成而立身,然后通达学问而不惑。接着就是明白这人生学问对应的使命,对世事顺其自然,最后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
问孝
05.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與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06.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07.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08.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孟懿子向孔子请教何谓孝,孔子说:不要违背。后来孔子坐车的时候,樊迟在驾车,孔子跟他说:刚才孟孙向我请教何谓孝?我说不要违背。樊迟问:什么意思?孔子说:对活着的长辈,以礼的精神为原则侍奉;对逝去的长辈,以礼的精神为原则安葬和祭祀。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关心父母的心情,就像关心自己生病的孩子的心情,就是孝道。 子游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的人,以为赡养父母就是孝,而养宠物也是养,难道养就是孝吗?如果内心不怀敬意,何以区别赡养和孝呢? 子夏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关键是端正的态度。有事的时候,晚辈积极做事,有酒食的时候,长辈先吃,难道这就是孝吗?只有在做事和侍奉的时候,保持端正的态度才是孝。
孟懿子和孟武伯是夫子关系,孔子对孟懿子说,孝就是遵守礼法,父母活着的时候,按礼的原则侍奉他们;父母不在的时候,按礼的原则安葬和祭祀他们。孔子对孟武伯说,关心父母的心情就像关心生病的孩子一样的心情。孔子对子游说,孝不是单纯的赡养父母,心怀敬意的赡养才是孝。孔子对子夏说,服侍父母的时候要有端正的态度才是孝。
以上四人分别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针对不同的人,孔子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将这四点综合在一起,可以粗略地看到孔子心中的孝的概念:按礼法侍奉父母生死。礼法原则包括两点:1. 父母生,要像关系孩子一样关心父母,心怀真情地赡养父母且耐心对待父母要求;2. 父母没,葬之、祭之。
大智若愚
09.子曰:“吾與囘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囘也,不愚。”
孔子说,我和颜回谈话,他始终不说违逆的话,看起来很愚笨。退出去以后,却反思其行为和思想,并修正自己的不足,颜回,一点都不愚笨。
世界上有两种聪明人,一种是外显型的,就是那种一看就很聪明,不论说话,还是动作,都是精明能干型的;还有一种是内秀型的,这种人看起来呆呆笨笨的,不善于沟通,但内心明白,对事物的本质看得很清,知荣辱,懂进退。在孔子的眼里,颜囘就属于第二种。而在孔子的学生中,孔子认为最能代表他的学问的就是颜囘,所以,后世中,稳重、藏拙、不露锋芒成为许多儒生的修身准则。
察言观色
10.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孔子说,看人,看他做事的目的,观察他做事的原因,了解使他内心所安的地方在哪里?明白了这三点,还有什么看不明白的呢?
孔子的学问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学问,要了解事,就要西先了解人。这句话就是孔子讲的关于如何看人的一点心得。一个人做事一定有一个目的,一个原因,以及他真正内心深处想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把这些事都明白了,那这个人就可以看懂了,也可以看懂他为什么要做相应的事了。
温故知新
11.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孔子说,认识了过去,就可以知道未来,过去可以成为老师了。
课本上常讲“温故而知新”的意思是温习功课,就可以掌握新的知识。但是这很矛盾,温习旧的功课只能更熟悉旧的知识,如何就知道新的知识了呢?如果真的是温习就可以增长知识,那人类只需要读甲骨文就新了。所以,这里的“温故”的故不是旧的知识,而是历史;新也不是新的知识,而是经验。人们往往可以从历史中学到经验,而且使自身更明白事理。也就是常说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所以,做人应该了解历史的成功与失败,从中学习到经验,以史为鉴,以史为师。
君子
12.子曰:“君子不器。”
13.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说,君子不能简单地成为某方面的人才,而是要成为全才。 子贡问如何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先做,后说,自然会有人跟从。 孔子说,君子周济身边的人,对所有人都一视同仁,内心没有偏私,小人只跟自己要好的人做朋友,以自己为中心。
君子是《论语》中最理想的人物形象,但是却没有对君子这个形象准确的定义,而是散落在各章节中细小描述的合体。在这里,孔子用三句话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君子形象,一是“不器”,就是说不是一种专才,而是全才,允文允武,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二是“多做”,多做实事,少说空话,做社会的表率,成为人们跟随的对象;三是“公正”,发自内心地对身边的人一视同仁,善待周围的人。这三条,孔子分别从君子的学问、才能和德行层面对君子做了描述。
学思合一
1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说:有学问而没有智慧的思想,则会变得教条主义,变成不切实际的罔;有些人有思想,有智慧,但没有学问的基础,做事没有原则和方向,就非常危险。
孔子认为,光是懂得学问,却不思考学问在生活中的应用,那这个学问就会变得没有用处,不切实际。而没有学问做底子,就很难在生活中思考出正确的方向与道路,盲目地前进就会变得非常危险。所以,孔子认为,学问与思考应该相辅相成,在生活中要有学问,并且可以将这些学问付诸实践,这样才能在生活中避免虚无与迷茫。后世阳明心学中的“知行合一”也是在强调学问与行为的统一,这两者有相通之处。
正直
16.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孔子说,做事走偏道,不走正道,害人害己。
这里首先要解释下这个“异端”,异端不是异类,而是指异常极端,引申来的意思就是剑走偏锋,不按常理。攻乎异端就是指做人做事不走正路,偏重于歪门邪道。“斯害也己”就是说害人害己。所以这句话主要想表达的意思就是做人做事要在阳光下,走正道,外门邪道不能长久,最终会害人害己的。
知乎
17.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仲由!如何学习,你知道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才是真知道。
孔子认为,对待事物要保持诚实的态度。欺人容易欺己难。如果自身没有真才实学,而又在别人面前假装什么都懂,这种欺骗是很容易被人拆穿的。了解事物是一种知,了解自己也是一种知。明白自己是否真的了解事物,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才是真的知。知己知彼才是真的知。
小心驶得万年船
18.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闋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子张向孔子请教如何做公务员,得到禄位,孔子说,多听,有不懂的地方就保留疑问,请教人家,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讲出来,这样就少犯过错;多看,如果有怀疑的,先放置一旁不做,其余由把握的,也要谨慎地做。这样能减少一些后悔。说话错失少,做事悔恨少,官职俸禄就在其中了。
孔子的学问是做人的学问,这里就是一个现实的案例。孔子的学生子张向孔子请教怎么当公务员才能有稳定的收入。孔子就说,进入官僚体系以后,要多看多听,少言寡语,做事谨慎,不要犯错,这样就能保证稳定的收入,而不会卷入政治斗争中。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是很懂官场规则的,只是他有自己的理想,在君王面前要表达自己的意见,即使是上位者不爱听的观点,所以他一生琉璃颠沛。但孔子有教无类,对于没有崇高理想,而只想养家糊口的学生,也没有斥责,而是教他们在社会中稳定生存的道理。
公平
19.哀公問曰:“何以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鲁哀公问孔子,怎么做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服?孔子说,提拔正直的人,把狂妄的人放下去,这样老百姓就信服了。提拔狂妄的人,或自己喜欢的人(不一定有才能),打击正直的人,则老百姓不信服。
所谓的公平,不是什么东西都平分,不是什么好处都均占,而是法理上、制度上的公平,多劳多得式的公平。而老百姓要想享受到这个公平,就要靠制度上的支持。孔子的观点是,要让老百姓相信这个政府,就要让老百姓体察到政府的公平,相信政府是有公义的,而政府的公平就来自于官员的道德修养,让正直的人出来做官办事,把奸历的小人从官员中剔除出去,这样老百姓就自然会相信政府。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